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6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50篇
农作物   10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通过对玉米密植栽培技术、机械深松少耕技术、机械深施肥技术和秸秆还田技术等进行综合组装集成,在黑龙江省双城市3个试验点,推广示范玉米密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2010年核心示范面积6hm2,示范面积60hm2,辐射带动6 000hm2,产量较农户模式增产2 926kg·hm-2,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共节本增效0.27亿元。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东北玉米集约化生产区秸秆资源利用和培肥土壤,采用大区对比试验,设置常规栽培(对照)、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粉碎旋耕还田和秸秆翻埋还田,采用常规方法探索半干旱地区玉米秸秆对土壤物理性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栽培方式(对照)土壤容重最大,为1.38g·cm~(-3),其次为覆盖还田、翻埋还田和旋耕还田,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3.00%、8.06%和7.46%。0~20cm土层,吐丝期翻埋还田处理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常规栽培、覆盖还田、旋耕还田高12.20%、7.35%和16.30%;成熟期翻埋还田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常规栽培、覆盖还田和旋耕还田高18.52%、17.64%和22.63%。20~40cm土层,吐丝期翻埋还田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常规栽培、覆盖还田和旋耕还田高14.90%、13.73%和15.82%;成熟期翻埋还田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常规栽培、覆盖还田和旋耕还田高14.98%、14.66%和17.82%。覆盖还田处理的行粒数最大,其它还田方式略低。不同方式秸秆还田各处理间玉米产量存在一定差异,其年平均产量最高为秸秆翻埋还田,较对照提高9.6%。  相似文献   
13.
土壤性状和玉米生长对不同耕作方式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15.
从黄玉兰生物学特性、嫁接繁殖、移栽方法和栽后管理方面,论述了黄玉兰在我国北方的栽植技术,为黄玉兰栽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仔猪腹泻是引起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该病病因复杂,始终是养猪业面临的一大难题。作者分析了诱发仔猪腹泻的传染性及非传染性病因,提出了预防为主、科学饲养管理及药物治疗的综合防制方案,对养猪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优质高产专用玉米品种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本试验研究认为,参试的10个饲用玉米品种都可作为黑龙江省青贮玉米专用型品种。其中生物产量较高的品种有英国红、黑饲1号、龙辐单208、江饲102、龙青202和龙单24六个品种;其它10个专用品种,江糯301可作为高蛋白专用品种开发利用;哈粘和垦粘1号可以作为早上市的青食和深加工的糯质型专用玉米品种开发利用;绥211可作为高淀粉或高赖氨酸专用品种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8.
制定半干旱地区玉米栽培技术措施以及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对连续6a玉米产量和气象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气象因素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近6年生长季气温变化幅度较小,活动积温受霜期影响较大;降雨量高于往年平均水平,各月份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匀,易发生春旱、夏涝现象。降雨量的多少及其时空分布情况、个别年份的早霜和晚霜等灾害性天气是玉米年际间产量波动的主要限制性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与农艺性状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明玉米种植的最优方式,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耕作方式、种植密度及施N肥量对玉米的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耕作方式和不同施N肥量玉米的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不同种植密度的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在各组合中,以平作耕作方式、密度67500株/hm2、施N量为112.5 kg/hm2,玉米产量最高;耕作方式对玉米棒三叶叶面积和株高影响差异达显著水平,对最大叶面积指数和茎粗影响差异不显著;密度对玉米最大叶面积指数、棒三叶叶面积和茎粗影响差异显著,对株高影响差异不显著;施氮与不施氮之间最大叶面积指数、棒三叶叶面积、茎粗和株高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哈尔滨市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产量与经济效益。[方法]在哈尔滨市的3个地区、5个试验点,采取田间原位监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与常规产量9 000 kg/hm2的农户生产模式相比,高产高效全程机械化模式可节本增效4 422元/hm2。[结论]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具有节本增效的特点,可以在相应区域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