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3篇
农学   18篇
  3篇
综合类   22篇
畜牧兽医   8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21.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大鼠和小鼠子官VIP免疫反应神经纤维的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大鼠和小鼠子宫均含有丰富的VIP免疫反应神经纤维,子宫壁各层均有分布,血管层和内膜中最多。在子宫角、子官体和子宫颈间未见明显差异。VIP免疫反应神经纤维的直径大部分为3~7μm,在肌层和内膜还见到直径6~9μm,甚至16μm以上短而粗的纤维束。VIP免疫反应神经纤维在子宫壁血管旁、上皮下和肌束间均有分布,提示VIP作为神经递质可能参与子宫功能活动的调节。  相似文献   
122.
本文目的是评述有关澳大利亚的酸气和酸雨的资料。现有资料虽然很多,但是有关酸雨的资料有限,资料对于了解世界酸气排放的类型和沉积,特别是对于了解大陆块形成的酸化学雨受自然源离子的调控方面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3.
桂花主要分布在我国秦岭以北地区,喜温凉多湿及疏松微酸含有机质的土壤。金、银、丹桂类等品种每年9月开花前要有一段低于24℃的凉爽湿润气候,入冬后要有一段0℃~10℃的休眠期,孕育来年花芽。桂花养护管理根据生态环境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全国各地都能种好桂花。 1、选土栽后冬加罩:选择山林含有机质微酸性土,栽后灌透水。北方盆栽冬季入室,置于向阳处。为提高空气湿度,防叶片失水及烟尘入侵等,可在盆上加透明塑料罩封闭,上封口,上下留气孔,以罩壁现细  相似文献   
124.
北京鸭输卵管血管分布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体解剖学方法,观察了20羽北京鸭输卵管血管分布。结果表明:北京鸭输卵管动脉有输卵管前、中、后动脉和阴道动脉;输卵管静脉通常与同名动脉伴行,但缺输卵管后静脉,这些血管均位于鸭体左侧。输卵管前动脉一般有1条,起始于左髂外动脉的耻动脉,分布于输卵管漏斗部和膨大部;输卵管中动脉起于左肾后动脉,主要分布于输卵管峡部和子宫前部;输卵管后动脉起始于左髂内动脉或左阴部外动脉,主要供应子宫后部的血液;阴道动脉起于左阴部内动脉,分布于阴道部。  相似文献   
125.
丁酸钠对肉鸡小肠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通过日粮中添加丁酸钠研究其对肉鸡小肠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影响.将32只1日龄健康AA肉鸡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A组(对照组:基础日粮)、B组(丁酸钠组:基础日粮 500mg/kg丁酸钠)、C组(丁酸钠 芽孢杆菌组:基础日粮 100 mg/kg丁酸钠 200 mg/kg芽孢杆菌)和D组(丁酸钠 酶制剂组:基础日粮 100 mg/kg丁酸钠 500 mg/kg酶制剂).试验7周后,采用组织学技术研究肉鸡小肠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变化.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比较,小肠肥大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及杯状细胞的形态无明显变化,肥大细胞多存在于肠腺周围和肠绒毛固有层,(2)各试验组的小肠肥大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及杯状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各试验组和对照组小肠肥大细胞和上皮内淋巴细胞数均从前向后逐渐减少,十二指肠的肥大细胞最多,空肠的次之,回肠的较少;杯状细胞数则与之相反.由此可知,3种添加剂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肉鸡小肠黏膜结构,且将丁酸钠分别与芽孢杆菌和酶制剂混合饲喂,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好于单独饲喂丁酸钠.  相似文献   
126.
光照信息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它通过对动物的视觉系统和昼夜节律生物钟系统的调控,进而影响着生物体的多种生理功能。肉鸡属于光敏感动物,其视网膜和松果体上存在着不同的光感受器以及昼夜节律生物钟,通过位于其上的光受体接受外界环境的光信息(光照波长、光照周期和光照强度),再把不同光信息处理后转化为特定的生物信号,从而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作者综述了不同的光照信息:光照周期、光照强度及光照波长对肉鸡免疫功能的增强或抑制作用并重点讲述了褪黑激素通过其受体途径和非受体途径(抗氧化作用)介导着不同光照波长(光色)对肉鸡免疫功能的调控,以期为现代化肉鸡养殖过程中合理运用光照信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7.
<正> 据资料报道,锌对鱼类的毒性在胚胎期最大,当鱼获得外源食物后,即由幼龄至成年逐渐减小。(Weatherley等1980和Spear1980评述)。这种关系是根据研究鲤科、小鲈科和幼龄期大麻哈鱼的结果得出的。但缺少有关中幼龄和早期成年大麻哈鱼急性锌中毒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8.
肠道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IECs)是动物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是黏膜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和化学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吸收和屏障双层功能。肠道中微生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根据其与宿主的关系,主要分为共生菌、条件致病菌和病原菌3类,在肠道屏障的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IECs首先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对肠道微生物进行识别,区别自身与非自身,对自身物质(即共生菌)免疫耐受,对非自身物质(即病原菌)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IECs与肠道共生菌共同抵御肠道病原微生物,维持肠道健康,病原微生物侵入肠道,IECs主要通过胞外分泌物和细胞表面黏液层双重屏障发挥作用,其中胞外分泌物主要包括黏蛋白、抗菌分子和抗微生物免疫球蛋白。肠道共生菌可以通过竞争识别位点,分泌抗菌物质,增加黏液分泌,诱导IECs更新、增殖和修复等方式抵御病原微生物,维护正常的肠黏膜屏障功能。在IECs抵御肠道病原微生物入侵过程中,病原微生物通过自身运动、分泌毒素和酶等破坏肠上皮屏障,直接接触IECs,对其进行损伤。因此IECs和肠道菌群间相互作用,共同维持肠道内环境稳态。作者就IECs和肠道微生物结构、功能的适应性变化作一综述,以期阐述肠道微生物-上皮细胞屏障互作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