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4篇
水产渔业   32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杂交鳢池塘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池塘专养模式研究杂交鳢的养殖技术。杂交鳢鱼种放养密度为7000尾/667m^2、5000尾/667m^2;采用膨化颗粒饲料投喂,结合水质调控和病害防治等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平均饲料系数为1.367,平均单产3447.5kg/667m^2。杂交鳢售价13元/kg,除去养殖成本,平均每667m^2利润达7327.8元,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2.
正泥鳅肉质细嫩,营养丰富,作为滋补佳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尤其是近些年来,国际国内的泥鳅消费市场需求日益增大、销售价格连续走高,泥鳅的人工养殖也迅速升温。近几年引入杭州试养殖的台湾泥鳅,具有生长快、规格大、养殖周期短、产量高、易驯养等生产上的优势,在杭州地区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鉴于此,2014—2015年,笔者在杭州地区进行了池塘高效养殖模式研究与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研究黑水虻幼虫干虫、虫粉替代鱼粉对乌鳢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及肌肉营养组成的影响。选取初体重为(6.87±0.62)g的乌鳢幼鱼135尾,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分别用黑水虻幼虫干虫(BSF,粗蛋白33.30%、粗脂肪39.20%)、黑水虻幼虫虫粉(DBSF,粗蛋白53.00%、粗脂肪11.80%)替代基础饲料(鱼粉含量40%)50%的鱼粉。试验包括鱼粉组(D0组)、干虫组(D1组)和虫粉组(D2组)三种硬颗粒缓沉性饲料,开展为期6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黑水虻干虫和虫粉替代50%鱼粉对乌鳢生长性能、饵料系数和成活率等无显著性影响(P>0.05)。与鱼粉组(D0组)相比,黑水虻干虫对乌鳢的摄食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P<0.05),脏体比显著提高(P<0.05)。黑水虻干虫和虫粉替代试验饲料50%鱼粉对鱼体和肌肉的粗蛋白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干虫组(D1组)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肌肉粗脂肪显著高于鱼粉组(P<0.05)。替代50%鱼粉后干虫组(D1组)和虫粉组(D2组)肌肉部分必需氨基酸含...  相似文献   
14.
壳聚糖及其复合物对三角鲂生长及鱼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壳聚糖及其复合物对钱塘江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生长及鱼体成分的影响,试验为期60 d。结果显示:添加壳聚糖、壳聚糖复合物A和壳聚糖复合物B均有较好的促长效果;与对照组相比,三角鲂平均体增重分别提高15.91%(P(0.01)、19.19%(P(0.01)和21.65%(P(0.01),饲料系数分别下降13.85%(P(0.01)、16.41%(P(0.01)和17.95%(P(0.01)。添加壳聚糖、壳聚糖复合物A和壳聚糖复合物B使三角鲂肥满度分别较对照提高6.17%(P(0.05)、5.73%(P(0.05)和7.05%(P(0.01),可食部分增加。壳聚糖复合物B使三角鲂肌肉水分下降1.29%(P(0.01);壳聚糖、壳聚糖复合物A和壳聚糖复合物B使肌肉粗蛋白分别提高4.11%(P(0.01)、4.15%(P(0.01)和9.68(P(0.01)。壳聚糖复合物B使肌肉非必需氨基酸含量降低8.21%(P(0.05),使肌肉丝氨酸含量提高16.78%(P(0.05);壳聚糖复合物A和B使肌肉脯氨酸含量分别下降4.30%(P(0.05)和7.17%(P(0.01)。  相似文献   
15.
三角鲂Megalobramaterminalis(Richardson),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黄河、黑龙江、珠江及东部沿海诸水系。以钱塘江所产三角鲂最负盛名。团头鲂隶属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鳊亚科,是一种原产于长江中游的经济鱼类,近年来广为养殖,是市场上较受欢迎的常见养殖鱼类品种之一[1,2  相似文献   
16.
对唇鱼骨(Hemibarbuslabeo)的亲鱼培育、人工繁殖、孵化和鱼苗培育等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唇鱼骨野生亲本在池塘条件下经人工驯养可达性成熟;在水温19·0~21·0℃时一次性注射LHR-A2、HCG和DOM混合催产剂,其效应时间18~21·5h;2005~2006年采用人工催产、自然产卵及人工授精、流水孵化、豆浆法培育鱼苗等方法,共催产雌鱼44尾,平均催产率81·5%,共计产卵45·7万粒,平均受精率82·6%,孵化率77·4%,共孵出鱼苗24·5万尾。鱼苗经25~30d豆浆法培育后可达3cm以上,平均成活率为65·5%,共培育夏花15·1万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华鳖和杂交鳢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同源性及其含量。[方法]采集中华鳖和杂交鳢血清与25种商品二抗共同抚育,进行免疫印迹及酶联免疫分析。[结果]中华鳖和杂交鳢血清可与兔抗鸡IgM、兔抗猪IgG、兔抗鸡IgG、兔抗大鼠IgM、兔抗猴IgG和羊抗人IgG等6种二抗发生免疫印迹反应。利用鸡IgG、鸡IgM、猪IgG、大鼠IgM、猴IgG和人IgG的ELISA试剂盒测定了中华鳖和杂交鳢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中华鳖血清免疫球蛋白浓度为28.5~215.4μg/L,杂交鳢血清免疫球蛋白浓度为24.5~201.5μg/L。[结论]该研究能够丰富中华鳖、杂交鳢特异性免疫系统的研究,对中华鳖、杂交鳢的健康养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集钱塘江野生粗唇鮠,在人工池塘环境下培育至性成熟,平均培育成熟率64.4%。经测定其平均绝对怀卵量为7200粒/尾,平均相对怀卵量为49.9粒/g体重。采用DON、HCG、LRH—A2混合催产剂,分两次注射,在25℃至28℃水温下,分3批次进行了人工繁殖,共催产亲鱼114组,效应时间为17h至20h,平均催产率83.8%,平均孵化率63.5%,共获得鱼苗26.0万尾,平均出苗率81.5%;共获得夏花鱼种17.8万尾,平均培育成活率68.5%。  相似文献   
19.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对浙江乌鳢、广东斑鳢、浙江乌鳢(♂)×广东斑鳢(♀)杂交种3个群体,肝、肌肉、脑、脾、鳃、肾、心7种组织的乳酸脱氢酶(L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2种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种同工酶在各自群体内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在浙江乌鳢、广东斑鳢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其杂交后代与二者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同工酶酶谱中也出现了“互补带”和“杂交带”,符合杂交育种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20.
对粗唇鮠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粗唇鮠肌肉水分含量为81.82%,肌肉粗蛋白含量为16.02%,肌肉粗脂肪含量为3.69%。17种氨基酸的总含量为14.13%。其中必须氨基酸含量为6.06%,占氨基酸总量的百分比为42.89%。四种鲜味氨基酸的总含量5.43%。必需氨基酸含量总量超过WHO/FAO提出的标准;氨基酸分(AAS)和化学分(CS)分别为0.81和0.41,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76.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