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9篇
  18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2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71.
为探索秸秆纤维素分解菌群筛选过程中,温度及碱处理小麦秸秆对菌群纤维素分解活性及菌群结构的影响,利用高温秸秆堆肥为筛选菌源,以碱处理小麦秸秆和未经碱处理小麦秸秆为碳源,分别在50和60℃条件下进行限制性筛选,最终获得18组具有纤维素分解活性的菌群。选择其中4组代表性菌群进行连续继代培养,监测相关性质,并利用PCR-DGGE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对菌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高温堆肥环境筛选秸秆纤维素分解菌群,培养温度及秸秆碳源均影响菌群的筛选效果。以碱处理小麦秸秆为碳源的菌群在分解秸秆过程中能够保持较好的菌群结构稳定性;60℃的温度条件和碱处理小麦秸秆的碳源条件更有利于获得高活性的纤维素分解菌群,并在此条件下成功筛选到菌群WDC2。该菌群分解碱处理小麦秸秆的纤维素内切酶活性(CMCase)达到1.01 U/mL,分解率最高为60.8%。  相似文献   
72.
<正>消毒可将养鸡场的各种被污染物体中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减少至最低或无害的程度,是杀死鸡体外病原微生物的惟一手段,是养鸡场常年保健的重要措施。近年来,随着集约化养鸡生产的不断发展,疫病的防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在我国农村地区,传统和散养方式还普遍存在,农户养鸡硬件设施  相似文献   
73.
选健康良种罗曼褐鸡种蛋共计 7 000个,随机分为 2组,分别放在同一型号的孵化机上进行孵化。Ⅰ组在孵化过程中,不加水孵化;Ⅱ组通过加水盘的方式控制湿度作为对照,其它条件均同。结果Ⅰ组受精蛋孵化率为 56.8%,Ⅱ组受精蛋孵化率为 86.85%,Ⅰ组孵化率比Ⅱ组孵化率低 30.05个百分点,差异极显著(P<0.01)(见表1)。 湿度对孵化效果的影响@王小芬$湖北省黄冈市农业学校!黄冈 436102  相似文献   
74.
动物福利与我国养鸡业的应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动物福利是对动物权利的一种保护,对于习惯把动物当作工具或者是一种个人的享受品的人类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但又是一种必须面对的全新理念。本文就动物福利的起源、动物福利的基本范畴以及动物福利法对现代养鸡业的挑战和我国养鸡业必备的应变措施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5.
4组常温分解小麦秸秆复合菌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筛选常温高效产酶复合菌系,分别以枯叶土壤、牛粪、堆肥和自然腐烂的小麦秸秆为微生物源,通过外淘汰法筛选了4组常温分解小麦秸秆并产胞外酶的复合菌系WSD-5、N、M和D。培养15d后,WSD-5分解小麦秸秆75.6%,而N、M和D的分解率分别为65.0%、69.4%和67.5%。通过各复合菌系对小麦秸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成分的分解比较,可知WSD-5复合菌系具有明显的分解优势:相对于初始秸秆,WSD-5复合菌系使麦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分别减少了94.2%、81.9%和21.3%。4组复合菌系虽然均检测到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及滤纸酶的酶活性,但以WSD-5复合菌系的酶活性为最高。其中滤纸酶活性最高为1.30U/mL,纤维素内切酶活性达4.35U/mL,外切酶活性达到0.60U/mL,β葡萄糖甘酶活性达到0.43U/mL,木聚糖酶活性达到15.16U/mL。特异引物PCR结果显示,WSD-5复合菌系由真菌和细菌共同组成。  相似文献   
76.
【目的】以未经处理的木耳菌糠作水稻育秧基质存在腐熟度严重不足的问题,采用5种不同的前处理,探明针对基质性质和秧苗生长情况最优的处理方式,为农业废弃物作水稻育秧基质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菌糠生材料(T1)、堆腐发酵(T2)、加10%猪粪堆腐发酵(T3)、蒸汽灭菌(T4)、干热灭菌(T5)等5种处理方式,以土壤为对照,并模拟东北地区春季气候条件,进行温室水稻育秧试验。综合分析各处理基质容重、孔隙度(总孔隙度、持水孔隙度、通气孔隙度)、养分(总氮、总磷、总钾、有机质含量、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苗期立枯病发生情况(离乳期的发病面积和病斑数量)和稻苗生长状况(苗龄30 d后,水稻秧苗的农艺性状,包括叶龄、单株根数、株高、茎粗、SPAD值、百株干鲜重)等指标,并采用单位容积营养元素含量的计算方法替代传统的质量比,来比较5种处理间差异。【结果】经处理后,基质的容重均达到理想基质要求;与生材料T1相比,T2和T3总孔隙和持水孔隙度均明显上升,T4和T5孔隙度有所下降。单位容积营养元素含量,全氮以T3最高(3.0×10~(-3) g·cm~(-3)),其他处理全氮为1.6×10~(-3)—1.8×10~(-3) g·cm~(-3);全磷为4.0×10~(-4)—6.0×10~(-4) g·cm~(-3),全钾含量以T2最高(1.4×10~(-3) g·cm~(-3)),其他处理全钾为7.0×10~(-4)—9.0×10~(-4) g·cm~(-3);总有机质含量均为6.6×10~(-2)—8.0×10~(-2) g·cm~(-3);碱解氮含量以T3最高(2.1×10~(-4) g·cm~(-3)),其他处理为0.9×10~(-4)—1.2×10~(-4) g·cm~(-3);速效磷含量均为3.3×10~(-5)—5.0×10~(-5) g·cm~(-3);速效钾含量均为0.6×10~(-4)—1.2×10~(-4) g·cm~(-3);另外,通过计算不同处理育秧基质的C/N显示,仅添加猪粪发酵的T3处理在20以下。水稻立枯病发生情况,综合分析离乳期病斑数目和发病面积,得出T1发病率为30.53%,T5发病率为3.27%,T2和T4发病率均为1.09%,而T3未出现立枯病。30 d龄稻苗,株高在12—14 cm,茎粗在0.21—0.23 cm,三叶期叶片总SPAD值为25—35,T3处理在此三方面均表现最好;百株鲜重范围在14.50—16.00 g,百株干重为3.15—3.75 g,最大为T2和T3处理;根冠比最大值为T2和T3(0.30),最小值为T5(0.22),5组处理全株干鲜比均在0.20—0.23。【结论】前处理并不显著影响木耳菌糠等材料的养分含量,其主要由构成基质材料的本身性质决定;堆制腐熟发酵的前处理方式在基质性质和秧苗生长情况上都表现很好,且减轻立枯病的效果明显,尤其是添加10%猪粪堆腐发酵表现最优,是今后利用农业废弃物开发水稻无土育秧基质值得推广的前处理手段。  相似文献   
77.
一组小麦秸秆好氧分解菌复合系的酶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加快小麦秸秆木质纤维素酶解,提高小麦秸秆资源的利用率,探讨了一组小麦秸秆好氧分解菌复合系的酶活表达特性。该复合系能高效的分解秸秆,对纤维素的分解率达到80.0%,利用DNS法测定该复合系分泌的酶的酶活性。研究表明,在复合系分解的0~10 d内,0.78 g纤维素被分解,0.16 g半纤维素被分解;复合系分泌的酶是一组能够降解不同底物的酶复合系;复合系的最高纤维素酶活性(内切酶、外切酶、β-糖苷酶和总纤维素酶)为0.17 U/mL;最高木聚糖酶活性出现在第2天,其数值达到2.82 U/mL;最适木聚糖酶反应温度为50℃,最高耐受温度是60℃,最适木聚糖酶反应pH为7,pH≤5对酶活性产生强烈抑制;酶反应时间6~20 min时,酶活性急剧下降,以后至酶反应时间120 min时,酶活性下降缓慢。第3天的0.5 mL离心上清液在最适酶反应条件下酶解2h后,木聚糖底物被酶解6.76 mg,转化率为33.8%。  相似文献   
78.
近年来鄂东地区发生一种以瘫痪为主要症状的地方传染性猪病 ,本病死亡率高 ,对养猪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我们应用中兽医针刺方法结合西药进行治疗 ,共收治 2 8例 ,除 1例中断治疗死亡外 ,其余 2 7头全部治愈 ,现报告如下。1 流行情况 早在 1995年 9月份 ,据带领学生到浠水实习的老师讲 ,有一个村子里流行一种以瘫痪为主要症状的猪病 ,无特效药物治疗。以后陆续得到其它数县的信息 ,都有类似症状的疾病发生 ,多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在同群猪中约占 2 0 %~ 70 %不等 ,死亡率可高达 80 %以上。发病季节在每年的 4~ 10月份 ,以 6~ 8月份为…  相似文献   
79.
复合系WSC-6的菌种组成特性及其木质纤维素分解能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平板分离法与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法研究了高效分解木质纤维素的微生物复合系WSC-6的菌种组成,平板法分离得到了9株好气性的细菌,它们与Pseudoxanthomonas taiwanensis、Tepidiphilus margaritifer、Bacillus sp. E53-10、Proteobacterium S072、Beta proteobacterium HMD444、Rhizobiaceae str. M100、Petrobacter succinimandens BON4、Bacillus thermoamylovorans、Paenibacillus sp. SAFN-016的相似率分别达到了97.5%,99.0%,98.4%,100%,98.9%,99.3%,98.1%,99.5%,99.8%。利用DGGE分析表明,复合系中还存在利用平板法难以培养的5株厌氧或者兼性厌氧细菌,它们的16SrDNA V3区的序列与Ureibacillus thermosphaericu、Clostridium thermosuccinogenes、Clostridium thermopalmarium、Uncultured Clostridium sp. clone A1-3、Uncultured bacterium tbr4-24具有很高的相似率。在50℃静置培养条件下,接种3d 后复合系WSC-6可以分解添加稻秆总量的81.3%。好氧菌与厌氧菌共存于复合系中,复合系表现出了高的细菌组成多样性,从而保证了复合系具有强的稳定性和多菌协同分解木质纤维素的能力,明确菌种组成多样性对于研究复合系高效分解木质纤维素的机理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0.
苜蓿青贮过程中乳酸菌复合系Al2的接种效果及菌群的追踪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苜蓿(Medicago sativa)为原材料,添加乳酸菌复合系Al2调制青贮苜蓿,并以不添加接种剂的苜蓿作为对照,分析苜蓿青贮过程中微生物区系变化及接菌的改善效果。通过提取青贮料中细菌的总DNA,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其16S rDNA V3区域,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分析青贮料中细菌的区系变化,并结合平板计数法对青贮料中的乳酸菌、一般细菌、霉菌进行动态分析。DGGE图谱结果显示自然青贮苜蓿的优势菌是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在接菌Al2的青贮料中,以植物乳杆菌(Lactabacillus plantarum)为主的Al2的成员菌迅速控制发酵过程,并且在发酵过程中稳定存在。与对照相比,添加乳酸菌剂能够提高乳酸菌的数量,在第2 d将青贮料的pH值降低到4.2,最后稳定到4.1,显著提高了乳酸生成量,降低了氨态氮的产生,明显改善了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