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8篇
农学   2篇
  2篇
综合类   63篇
畜牧兽医   22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从河南省11个猪场的送检病料中分离纯化到11株链球菌,将其进行了系统的生化分群,并应用16条随机引物做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型。结果表明,11株猪链球菌分别属于C群(3/11)、D群(2/11)、E群(4/11)和L群(1/11),其中1株未定。在RAPD研究中,有3条引物呈现良好的多态性和稳定性,可产生稳定、复杂的指纹图谱;采用SPSSl0.0软件分析了不同菌株间的遗传距离,绘制出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树状图。依据遗传距离,分离的11株猪链球菌可被分为4个聚类群。  相似文献   
82.
微生物表面展示技术是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实现外源肽段(或蛋白质结构域)以融合蛋白形式在微生物表面进行展示的新型基因工程技术,被展示的多肽或蛋白质可以保持相对独立的空间结构和生物活性.其重要特征和优点是靶蛋白与其编码DNA处于同一个病毒或细胞中,可以通过序列测定确定DNA序列并进一步推导外源蛋白氨基酸组成,从而实现了基因型和表现型的统一.自1985年Smith等人创建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以来,微生物表面展示技术在许多研究领域一直被寄予厚望,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微生物表面展示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状况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3.
84.
当IBD的卵黄琼扩效价在1∶256以上和ND的血凝抑制(HI)抗体效价在1∶2048(11log_2)以上时,对雏鸡皮下注射0.5~1ml/只进行预防,不能完全阻止鸡群中ND和IBD的发生,但发病日龄推迟;IB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双价高免卵黄液对IBD发病当天治疗,可减少发病率48%,减少死亡率16%;发病第二天治疗,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减少28%和11%;发病第三天治疗,发病率仅减少2%,死亡率未减少。双价高免卵黄液对ND的治疗效果不显著,无论是发病初期,还是中后期,均不能阻止发病和继续死亡,远不如用NDI系疫苗紧急注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5.
利用对流免疫电泳技术检测猪细小病毒(PPV)抗原和抗体的结果初步表明,该法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和可重复性,在pH8.6、离子浓度0.1mol、电流强度4mA的条件下,于琼脂凝胶中1~1.5小时、于琼脂糖凝胶中1.5~2小时,抗原和抗体孔间可出现了3条清晰沉淀线。中间一条沉淀线粗而致密。琼脂凝胶优于琼脂糖凝胶检测效果。与现有方法相比,对流免疫电泳的突出特点是简便、快速、稳定、省力,抗原和血清不需作任何处理,因此可望代替现有的常规检测方法即血凝(HA)和血凝抑制(HI)法而应用于生产实际。对一些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6.
断奶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是一种主要由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引起的新病〔1〕。1997年在北美魁北克猪病协会上首先被确认〔2〕,后来在欧洲、美国和亚洲许多国家都有报道,我国也有本病流行〔3,4〕。由于不清楚确切的发病原因及免疫机理,PMWS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是近年来出现的严重危害世界养猪业发展的重要疫病之一。因此,该病越来越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而且从各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1某些病原微生物对PCV2感染的影响1.1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对PCV2感染的影响目前,大多数猪场同时遭受PCV2和PRRSV的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87.
88.
89.
赵世广  王川庆  崔保 《中国家禽》2001,23(17):29-30
美国上次高致病力禽流感的暴发是于1983年到1984年由宾西法尼亚州的一株H5N2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通过联邦政府的努力,该病的暴发得以控制。然而,1986年到1989年间,在美国活禽市场(LBMS)和养禽场又分离到多株H5N2型禽流感病毒。为确定这些病毒在流行病学上的关系,我们对11株H5N2型病毒的非结构(NS)基因和血凝素基因的血凝素蛋白亚基1(HA1)进行了完全编码序列的测定,并将其与以前已发表的禽流感病毒序列进行了比较。通过对这两种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序列分析,发现1986年到1989年间分离到的H5N2型毒株与1983年到1984年…  相似文献   
90.
1 国外传染病流行动态2 0世纪 90年代末期 ,世界禽病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 ,对全球养禽业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些变化表现在新病不断增加 ,老病不断蔓延 ,缺乏有效的防制措施 ,受危害国家越来越多。1 .1 新病不断增加 目前在欧美许多国家流行一种 J型白血病 ,造成巨大损失 ,而且没有办法防制 ,因此国际上把 1 997~ 1 999年称作“禽 J型白血病灾难年”。另外在欧洲不少国家则存在有严重的肠炎、沙门氏菌流行 ,从而对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在欧洲、非洲及亚洲不少国家的鸡群中还新出现一种叫做衣原体性鼻气管炎的传染病 ,主要侵害呼吸系统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