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林业   16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7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8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2篇
  1962年   2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正> 一、引言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是构成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在河南地区,由于春季西南季风的吹袭,土壤水分迅速蒸发,造成春季干旱,严重影响了作物生长。因此,营造农田防护林能否有利于改善土壤水分状况,  相似文献   
12.
农田林网内土壤水分变化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大量的野外观测资料,分析了林网内土壤水分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节中,林网内土壤湿度、贮水量、有效水量均高于林外。林网内土壤水分的分布规律是N3H 处最高,N5H 处最低。在林网保护下,还可以节约用水,提高灌溉效益。林网内土壤水分的分布和小麦产量的分布规律是一致的,并用回归方程很好地拟合了冬小麦产量(Kg/m~2)和土壤贮水量(mm)的关系。Y=0.04294+0.004381X(r=0.92)  相似文献   
13.
<正> 条(白蜡条)农间作是予东沙区人民在长期与风沙等自然灾害斗争的生产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混农林业经营方式,也是人工生态系统的一种特殊类型。把多年生的白蜡条和一年生的作物结合起来,不但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生产大量的小型用材,而且可以  相似文献   
14.
<正> 前言白蜡树在河南、山东等省多利用其萌芽性强的特点,培养成灌木,采割条子,故称谓“白蜡条”。白蜡条,用途很广,它不仅是防风固沙的主要树种之一,也是编织的良好材料。白蜡杆,弹力大,坚韧耐用,常用作工具把。还可以放养白蜡虫,提取白蜡,是工业上不  相似文献   
15.
科技兴林是当前林业战线的一项带有根本性、方向性和战略性的任务。科技兴林,中心问题是要发展林业生产力,增加森林资源,增强林业活力,推进我国林业现代化建设。林业科技工作者是这场战斗的主力军。为充分发挥林业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为科技兴林出谋划策,本刊编辑部邀请我省部分林业专家从林业的不同工作领域笔谈科技兴林问题。我们热切希望全省林业科技工作者积极献身于科技兴林的伟大事业,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农田林网化是贯彻落实华主席“要以改土、治水为中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具体体现。是农田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平原地区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凡实现农田林网化的县、社、队都呈现出一片林茂粮丰的景象。例如:修武县郇封公社小文案大队于1967年在全大队的4000多亩耕地上实行了农田林网化。粮棉产量逐年上升,至1974年粮食亩产跨过了长江,变成了一个农,林、  相似文献   
17.
前言流砂地植物的出现,是固定和改造砂地的开始;正如苏联森林改良土壤学家B·A·保得洛夫说:“植物的存在,不仅能使砂地固定,并且也能使砂地形成土壤”。因而,必须探讨流砂地区植物发生和植被演替的规律,研究它们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砂地特性的一系列变化,找出改造和利用砂地,从而提高砂地  相似文献   
18.
一、豫东沿河沙地的自然情况 (一)气候豫东沙区属森林草原地带,其气候特点是夏秋两季炎热而多雨,冬春寒冷干旱而多风。年雨量变幅在350—950毫米之間,平均年降雨量为600—700毫米。雨季在7、8两月,其降雨量占全年的44%。年蒸发量平均为1131毫米,为降雨量的一倍左右,而3-6月,蒸发量特大,約为同一时期降雨量的2.8倍。年平均温度为14℃,最低平均温度—5.7℃,1月份极端最低温为-17.9℃,最高平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农田防护林的研究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农田防护林作为一种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生产的有力措施已广为人们所接受,对农田防护林的研究工作也受到广大科学工作者的重视。最早从事农田防护林研究工作的是苏联。它在1931年就成立了专门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对中原地区农田林网的调查表明,应用D、D~2H 与林木生物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估算该地区林网的生物量。调查还表明,以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林网生产力较高,达28.1848吨/公顷·年,生物现存量达42.3187吨/公顷,是中原、华北地区可以推广的农田林网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