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农学   11篇
  2篇
综合类   3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4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0 毫秒
71.
【目的】 通过对10个省份(群体)211份中国板栗种质资源花序相关性状表型多样性和遗传特点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中国板栗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信息,挖掘优异基因材料,并为现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及遗传改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板栗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中提供的方法,对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板栗种质资源圃内211份中国板栗资源的15个花序相关表型性状进行系统调查,量化赋值后,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Shannon-weaver指数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采用MEGA 7.0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我国板栗资源花序相关性状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平均变异系数和平均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8.23%和1.70,其中每果枝雌花个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60.66,雄花序比例变异系数最小为7.37,序轴粗度比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99,每果枝两性花序个数、两性花序比例多样性指数最低为1.41。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地区板栗遗传变异和表型多样性存在差异,江苏群体变异程度最大,变异系数为35.53%;河北群体多样性水平最高,多样性指数1.86;安徽群体遗传变异和表型多样性水平均最低,变异系数和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6.96%和0.95。测量性状中,除雄蕊长和序轴粗度比外,其余性状均为群体间差异显著,花序长、花轴粗、花簇密度、每果枝两性花序个数、两性花序比例、雄花序比例、每果枝雌花个数这7个性状,群体间差异极显著,不同地域间变异丰富,多样性程度高。相关性分析表明,花序形态性状内部间的相关性较明显,花序数量性状内部间的相关性较明显,但花序形态和花序数量间相关性不明显。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反映了总信息量的84.18%,每果枝两性花序个数(0.931)、花序粗(0.912)、花序长粗比(-0.889)、花序长(0.864)、每果枝雌花个数(0.828)、雄花序比例(-0.821)、两性花序比例(0.820)、雄蕊长(0.806)8个性状的相关系数都在0.8以上,是板栗花序相关性状变异的主要因素。以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为标准,将211份资源分为5个类群,并筛选出9份两性花序数量多、雌雄比例高且高雌花量的板栗资源。聚类分析将211份资源分为8个类群,花相关表型性状变异相同的材料大多聚在一起,变异较大的类群和主成分分析结果相似。【结论】 中国板栗资源花序相关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多样性程度高,地域间遗传变异和多样性程度不同,群体间性状差异显著。花序形态表型性状和花序数量表型性状内部的相关性较明显,但花序形态和花序数量间相关性不明显。筛选出8个性状可作为板栗花形和花量的综合评定指标,9个两性花序数量多、雌雄比例高且高雌花量的板栗资源可作为性别调控、改善产量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72.
为筛选板栗叶片中的功能性物质,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对4个板栗品种的成熟叶片进行了检测,结合ChemicalBook、化源网、相关药典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筛选出功能性物质,并对重点关注的18种次生代谢物在不同品种间的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板栗叶片中共检测到673种次生代谢物,包括黄酮、酚酸、生物碱、鞣质、萜类、木质素和香豆素等。PCA和聚类分析表明,燕山早丰和燕奎品种的次生代谢组学轮廓差异较小;对分类贡献率较大的次生代谢物是根皮素、香蜂草苷、柳匍匐次苷、熊果苷、肉桂酸、没食子儿茶素、原花青素B1等,表明代谢组差异可作为区分不同板栗品种的一种重要依据。筛选出功能性次生代谢物共202种,包括51种酚酸、24种生物碱、83种黄酮类、21种萜类、14种木质素和香豆素以及9种鞣质,其中原儿茶酸、山楂酸、熊果酸、鞣花酸、绿原酸、扁蓄苷、山柰酚-7-O-葡萄糖苷、槲皮素、绣线菊苷、紫云英苷、甜菜红苷、银锻苷、香蜂草苷、白麻苷等活性物质在叶片中含量较高,为板栗叶片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3.
概述板栗栗果香气测定、香型评价、香气成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板栗栗果香气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4.
<正>1春季侧根插瓶栽植法4月上中旬,按株距2.5~3.0 m,挖长、宽、深各60 cm的定植穴。苗木定植前,先用清水泡根10~12 h。栽植时,先将废酒瓶或易拉罐灌满水,将苗木一条侧根(粗0.3 cm左右)插入瓶内,将苗木带瓶一同埋入定植穴内,浇足水。水渗下后修直径60 cm、低于地面10~15 cm。且中间低四周高的漏斗状树盘,最后在树盘上覆盖地膜防止水分蒸发。降雨时树盘内集聚的水  相似文献   
75.
[目的]研究板栗栗疫病抗病基因的QTL位点.[方法]应用区间作图法,以'燕山早丰'×'燕晶'正反交子代为作图群体,鉴定175个子代接种栗疫病菌后的抗性,进行板栗栗疫病抗病数量性状位点的初定位.[结果]在LG1、LG5、LG6、LG7和LG11连锁群上鉴定到13个栗疫病抗性数量性状位点,其中,np1010、lm1157和hk52位点贡献率较高,分别为12.0%、8.3%、8.1%.[结论]鉴定到3个可能与板栗栗疫病抗性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  相似文献   
76.
探讨分子水平构建燕山板栗核心种质的适宜方法,以利于燕山种质的保存、保护和研究利用.基于SSR标记,采用非加权算数平均聚类(UPGMA)法对燕山地区10个市(县)的161份板栗种质进行多次聚类抽样分析,比较使用3种遗传相似系数(SM系数、Dice系数和Jaccard系数)和2种取样方法(随机取样法和位点优先取样法)相组合确定的不同样本群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信息指数(I)的大小,确定构建燕山板栗核心种质的适宜方法;再分别对核心种质与原种质、核心种质与保留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指标进行t检验,以评价核心种质的代表性;通过绘制主坐标分布图观察核心种质和原种质的分布情况,并结合表型特征对构建的核心种质进行确认.结果表明:应用位点优先取样法取得的样本群比随机取样法具有更高的Ne、H和I,应用SM系数取得的样本群,其遗传多样性指标要优于Dice系数和Jaccard系数,综合利用位点优先取样法和SM系数筛选了46份燕山板栗核心种质,保留了原种质28.57%的样品,Ne、H和I分别为1.5317,0.3218和0.4910.t检验表明,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指标显著大于原种质,经主坐标分析和表型特征确认,核心种质在原种质的主坐标图中分布均匀,能够较全面地代表整个板栗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采用位点优先取样法和SM相似性系数进行多次聚类,是构建燕山板栗核心种质较适宜的方法,构建的容量为46份的板栗核心种质,能充分代表原种质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77.
‘燕兴’是从燕山实生板栗中选出的抗寒新品种,优质,丰产,早实,耐旱,耐瘠薄,抗寒性强。2012年1月通过河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1品种特征特性树势中庸,树姿较紧凑,树冠自然圆头形。刺苞椭圆形,平均单苞质量50.80g,苞内平均含坚果2.70粒,坚果椭圆形,单果  相似文献   
78.
板栗高接换头五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穗的选择接穗应从品种纯正而优良、生长健壮、丰产稳产、无传播性病虫害的品种树上选取,接穗采用充实健壮、节问短、顶端有2-3个饱满芽的一年生结果母枝或发育枝,禁用细弱枝。采集的接穗应妥善保存,保存过程中要确保贮存的条件低温(5℃以下)潮湿(相对湿度95%以上)。  相似文献   
79.
以10个中国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品种休眠期一年生枝条为材料,测定各品种不同低温处理下枝条的相对电导率(REC)、冻害指数、总着色度和丙二醛(MDA)、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及枝条结构特征。将REC配合Logistic方程求出枝条低温半致死温度(LT_(50)),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与LT_(50)极显著相关的理化、结构指标,并用隶属函数法求出各抗寒性相关指标平均隶属度,对供试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和抗寒性排序。结果表明:随处理温度的降低,10个板栗品种枝条REC变化趋势呈近"S"型,基于相对电导率拟合的LT_(50)差异较大,为-26.64~-17.73℃;-20℃处理下枝条REC、冻害指数、总着色度、MDA含量,及枝条木栓层厚度和木栓层比率与其LT_(50)呈极显著相关,可作为板栗枝条抗寒性鉴定的理化和组织结构指标;以6个指标为基础参数的隶属函数法适用于板栗树种枝条的抗寒性准确评价。10个中国板栗主栽品种枝条抗寒性强弱顺序为:‘燕宽’‘燕山早丰’‘燕奎’‘处暑红’‘紫珀’‘粘底板’‘罗田1号’‘红栗’‘燕红’‘杂35’。  相似文献   
80.
“薄皮”ד垂枝”板栗RAPD遗传连锁图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使用20组共400条RAPD随机引物,在"薄皮"和"垂枝"两个板栗亲本无性系及其5个杂交后代进行筛选,共有187条引物获得了清晰、重复性好的多态性条带,占供试引物的46.75%.应用筛选出的多态性引物在两亲本及其60个杂交后代中进行扩增,获得的多态性条带在后代中的分离比用卡方测验(α=0.05)分析,结果共有143个标记符合1:1测交分离比,其中来源于母本"薄皮"板栗的有88个,来源于父本"垂枝"的有55个.采用作图软件Mapmaker和回交群体模型分别对符合测交分离比的标记进行亲本特异的标记分群和连锁分析,设定LOD值为3和最大重组值0为0.50作为可信统计度与最大连锁标记数量之间的最佳组合,其中母本的标记定位了10个连锁组,父本的标记定位了7个连锁组.母本"薄皮'板栗遗传连锁图共包含88个标记,覆盖了板栗基因组总长约823.1 cM(Kosambi,以下同),占基因组的66.7%;父本"垂枝"板栗遗传连锁图共包含55个标记,覆盖了板栗基因组总长约720.8 cM,占基因组的41.7%.母本"薄皮"板栗遗传连锁图上标记间的遗传距离为1.6~26.5 cM,平均9.4 cM,连锁组的大小从15.5 cM到166.3 cM,平均为82.3 cM;父本"垂枝"板栗遗传连锁图上标记间的遗传距离为2.1~39.9 cM,平均13.1 cM,连锁组的大小从53.5 cM到139.6 cM,平均为103.0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