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5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13篇
综合类   24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1.
土壤温湿度和埋藏深度对马唐出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湿互作出苗实验中,马唐在25℃,30℃,35℃下播后1~3 d开始出苗,在15℃下需要7~9 d才能出苗。在土壤湿度为60%、土壤温度为25℃时,达到最大出苗率(99.16%)。温度为5℃,10℃,45℃在任何湿度以及湿度为20%在任何温度条件下都未见出苗。马唐的日出苗率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大致呈钟形。用Logistic曲线方程Y=k/(1+a·exp(-b·day))可以很好地描述马唐在不同的温度(15℃~35℃)和湿度互作下的累积出苗情况(从开始出苗之日起)。在深度出苗实验中,马唐的最高出苗率在1~4 cm的深度,其出苗率达80%。  相似文献   
72.
刘艳青  尧水红  王庆海  李辉信 《土壤》2010,42(4):669-673
用新鲜土样和冻干土两种不同样品处理方法提取磷脂脂肪酸(PLFAs),分析河滨缓冲带3种水生植物下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用冻干土测定的河滨缓冲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布与用新鲜土样测定结果密切相关(r=0.972,p0.0001),但3种水生植物下,用冻干土测得的PLFAs总量、种类及回收率都比新鲜土样大,且从变异系数来看,冻干土测得的PLFAs总量的变异系数小于新鲜土样,其数据精确度较高。因此,利用PLFAs法分析河滨缓冲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时采用冻干土测定更为适合。  相似文献   
73.
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是我国主要毒草之一。为了明确瑞香狼毒对草地土壤性状的影响,在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原,于瑞香狼毒生长季(5-9月)连续取样分析了其发生区及邻近未发生区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瑞香狼毒发生区,表层土壤(0~10 cm)含水量在干旱季节(5-6月)显著高于未发生区,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未见明显变化。发生区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含量以及土壤pH值与未发生区亦无显著差异,而5-9月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未发生区。发生区7月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磷显著高于未发生区。整个生长季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未发生区;过氧化氢酶活性5-6月显著高于未发生区,7-9月则与未发生区无显著差异;过氧化物酶活性5-6月亦显著高于未发生区,7-9月却显著低于未发生区。瑞香狼毒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生物学活性。瑞香狼毒滋生蔓延不是造成草地退化的原因,而是草地退化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74.
在黄花棘豆的不同生育期(返青期、现蕾期和初花期)以不同浓度的21%氯氨吡啶酸水剂对天然草地进行喷施,探讨其对黄花棘豆的防控效果和对草地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21%氯氨吡啶酸水剂对于黄花棘豆有很强的灭除效果:喷施后15d,85%的植株表现出明显药害症状;喷施后35d,92.5%的植株药害等级达到4级。喷施后75d,125.0mL/hm2处理的株防效可达85%以上;187.5mL/hm2处理的株防效可达95%。在鲜重防效方面,高浓度和低浓度处理都可达95%以上的防控效果。不同喷施时期和喷施浓度对于草地其他植物和草产量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对于双子叶植物,高浓度和低浓度喷施水平下其草产量都明显降低,分别降低52.5%和40.3%,降低趋势为返青期现蕾期初花期。单子叶植物受21%氯氨吡啶酸水剂的影响不同于双子叶植物:高浓度喷施,所有处理组草产量都显著降低,平均降低18.7%;低浓度喷施时,返青期草产量降低26.3%,现蕾期和初花期草产量增加,分别增加1.0%和10.6%。对草地植被的调查表明,21%氯氨吡啶酸水剂喷施后草地单位面积植物种数、盖度和植物多样性都有明显的降低。  相似文献   
75.
在北京市昌平区冬小麦田采用模拟降雨的方法,对不同坡位(坡中和坡底)的土壤进行分层(0~5、5~10、10~15 cm)取样测定,研究了草木樨和狼尾草两种等高草篱在不同雨强(15、20 mm·h-1)和坡度(15%和20%)条件下对土壤苯磺隆残留迁移及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干旱条件下,降雨后土壤苯磺隆残留纵向迁移特征明显,无明显的水平移动,亦未产生残留径流输出。草篱能够促进土壤中苯磺隆残留向下迁移,导致草篱带内和无草篱区域土壤中的残留纵向分布特征有较大差异:草篱带内3个土层残留水平相近,而对应坡位无草篱区域残留主要滞留于土壤表层,并随土层加深而显著降低。雨强、草篱、坡度均对土壤苯磺隆残留量有显著影响,草篱的贡献超过雨强和坡度,成为影响坡耕地农药残留纵向迁移行为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76.
多年生观赏草在北京地区的生长状况与观赏价值评价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以生长状况、植株观赏价值、花序美感、株高等性状为评价指标,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 对20个多年生观赏草在北京地区春季、夏季和秋季的生长状况和观赏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Anemathele lessoniana和Imperata cylindrica不能适于北京地区生长; Elytrigia repens、Festuca ovina、Eragrostis curvula和Stipa krylovii在春季能产生优良的景观效果, 与理想种的关联度达0.80以上; Arundinella hirta、Elytrigia repens、Eragrostis curvula、Miscanthus sinensis‘Variegatus’及Pennisetum alopecuroides的夏季景观效果很好, 与理想种的关联度均在0.70 以上; 而Miscanthus sinensis ‘Variegatus’、Spodiopogon sibiricus、A rundinella hirta及Schizachyrium scoparium 在秋季植株色彩变化明显, 与理想种的关联度均达0.80以上。  相似文献   
77.
芦苇对阿特拉津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其与耐受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揭示阿特拉津胁迫下芦苇的生理响应规律及其与芦苇耐受性的关系,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阿特拉津对芦苇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SOD和POD)活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并以植物相对生长率为耐受性指标,利用逐步回归法分析了各生理指标与耐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8 mg·L~(-1)阿特拉津胁迫1周,芦苇虽可正常存活,但相对生长率受到显著抑制;胁迫2周时,生长停止;叶绿素a(Chla)和叶绿素b(Chlb)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降低。POD活性胁迫1周时显著增强,胁迫2周时最低和最高浓度处理(0.5、8 mg·L~(-1))较1周时有所下降,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而SOD活性随处理浓度增加无显著变化。随处理浓度的增加,F_v/F_m和F_v/F_0显著降低,qN显著增加,而胁迫2周较1周时qN显著下降。研究表明,芦苇对阿特拉津比较敏感,但在短期内(1周)表现一定的耐受性,主要是通过增强非光化学淬灭能力来保护叶绿体,从而保持一定浓度的叶绿素来维持光合作用的物质基础,抵抗来自阿特拉津的胁迫。  相似文献   
78.
探讨退化河流湿地生态系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种子库对水分变化的响应机制,了解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和退化驱动力,可为进一步了解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及生态恢复提供参数依据。通过水分控制试验(干旱、湿润和积水),在妫水河流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5种不同植被类型的表层土样上开展土壤种子库的萌发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植被类型对于水分变化的响应模式明显不同。根据其植被特征可分为3类(:1)对于以中旱生植物为主的林下杂类草群落,随着水分的增加其植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相比较干旱处理,积水处理组植物种类和数量增加的幅度分别为43.8%和249.5%,其中湿生植物明显增多;多样性指数的分析也表明积水处理组其多样性较干旱处理组更高。(2)对于湿生/水生的欧地笋杂类草、芦苇杂类草和芦苇优势种群落,其表现为湿润处理时单位面积物种数和植物密度最低,而干旱和积水处理皆高于湿润处理;多样性水平则呈现随水分增加而降低的趋势。(3)水生的香蒲优势种群落则呈现和林下杂类草群落相反的结果,随水分增加其植物种类明显下降、多样性水平显著降低,但植物数量随水分的增加而呈增加趋势、最大增幅为137.6%。在植物群落组成和相似度方面,5种植被类...  相似文献   
79.
黄菖蒲对水中阿特拉津污染的去除贡献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明确植物对水体阿特拉津(Atrazine,ATZ)污染去除的贡献,筛选适宜的修复植物,通过历时35 d的水培试验,比较了挺水植物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在抑菌(添加氨苄青霉素)和不抑菌条件下对不同浓度(0.5、1、2、4 mg·L-1)ATZ的消解率和消解速率,以及ATZ在植物体内的运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ATZ消解率随初始浓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ATZ初始浓度、微生物和植物均是ATZ消解率的显著影响因素,影响的重要性依次为ATZ初始浓度 > 微生物 > 植物。植物对ATZ消解的贡献率不抑菌处理(34%~49%)显著高于抑菌处理;微生物对ATZ消解的贡献率,无植物处理(28%~41%)显著低于有植物处理;ATZ初始浓度≤4 mg· L-1时,对植物去除污染物的贡献无显著影响(P=0.371),而对微生物去除污染物的贡献影响显著(P=0.039)。黄菖蒲能够吸收ATZ并向茎叶转运,植物体内ATZ含量与ATZ初始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同时ATZ可在植物体内发生降解。因此,黄菖蒲对水培系统中ATZ的去除贡献较高,具有修复水体ATZ污染的潜力。  相似文献   
80.
池塘主养乌鳢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鳢(Channaargus)俗称黑鱼、才鱼、蛇头鱼等,生长快、个体大,肉嫩味美,营养丰富,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淡水经济鱼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以海鲜杂鱼、鸡肠子为食,饲料容易解决,适合池塘主养。为探索北方地区规模化养殖技术,笔者于2003年在辽阳县黄泥洼镇二场进行了池塘主养乌鳢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以期为淡水池塘养殖品种结构调整提供基础资料。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池试验池1口,面积0.67hm2,池深2m,最大水深1.8m,底质为沙壤土,淤泥15cm,水质呈弱碱性,进、排水方便。放鱼前注水1m,用漂白粉消毒,用量为1.5g/m3。1.2鱼种放养试验用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