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7篇
  1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2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通过对502份水稻种质资源进行鉴定评价,结果表明,单株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性状变幅和变异系数较大,说明各地区水稻资源产量具有较大差异;所有水稻种质资源均能正常抽穗,平均生育期为118d;绝大部分资源株高在90~120cm之间、穗型为中间型、抗病性较强。部分香稻、陆稻种质资源及抗病性强的珍贵资源具有较大利用价值,对于突破水稻品种选育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2.
优质特种稻在海南中部山区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中部山区是重要的旅游聚集地,主要粮食作物为常规水稻和山栏稻米,限于市场价格和产量瓶颈,种粮效益低下。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引种符合当地食用习惯、经济价值和产量相对较高的优质特种稻新品种,在海南省保亭县和五指山市等中部山区开展优质特种稻品种筛选和栽培技术改良,对其在海南中部山区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摸索,总结出一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33.
Y两优2号是两系籼型强优势杂交稻新组合,为了展示其在热带地区的丰产性和适应性,2011年在海南澄迈县桥头镇进行“百亩连片”高产栽培示范,Y两优2号表现有效穗和每穗总粒数多,抗白叶枯病、稻曲病、稻飞虱能力强,抗旱、耐热及抗倒伏能力强;专家验收,平均产量为11.46 t/hm2.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4.
琼香-1S是海南省农科院水稻所利用国外优质旱稻资源的一株结实率低的变异株,经多年定向选择育成的旱稻光温敏核不育系,2004年6月通过海南省科技厅组织的省级技术鉴定.琼香-1S不育性稳定,组配组合优质性状遗传力强,异交结实率高,抗旱性强,农艺性状好,米质特优,具茉莉花香味.其与水稻粤丰占配制组合琼香两优粤丰占米质优,产量高,抗旱性强,适应性广,2004年12月通过海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35.
对我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理论及育种实践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评述,认为:选亨纯光敏型和广亲和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是当前两系杂交稻雄性不育系研究工作的重点;以生物技术塑要助手段朔造水稻理想株型,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是超级杂交稻育成的关键;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与常规方法相合是加速育种进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6.
钮翠绿叶面肥对超级早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两优1128、天优3301及Ⅱ优3301为材料,研究了钮翠绿叶面肥对超级早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叶面肥能显著提高超级早稻产量,影响的效果与品种有关,两优1128、天优3301及Ⅱ优3301分别提高了12.16%、11.86%和11.66%,增产主要原因在于喷施叶面肥,提高了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干物质累积量、单茎叶面积与叶面积指数(LAI)及协调库源流的关系.  相似文献   
37.
甘薯查尔酮合成酶基因IbCHS1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尔酮合成酶(chalcone synthas,CHS)是黄酮类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一个关键酶。为了解CHS与花青素含量的相关性,本研究根据转录组数据,利用RT-PCR技术在甘薯中克隆了一个CHS基因(Ib CHS1),并对其表达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Ib CHS1基因c DNA长1 556 bp,包含1个1 167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88个氨基酸。Ib CHS1蛋白具有典型的植物CHS结构特征,和其他植物中的类似蛋白具有很高的同源性。表达分析显示,Ib CHS1主要在紫肉甘薯中表达,其表达水平与不同品种甘薯中的花青素含量正相关。  相似文献   
38.
【目的】鉴定陆稻种质资源早期幼苗的陆生适应性,筛选出具备低水分胁迫萌发、深土出苗能力的优势种质资源,为培育具有优良陆生适应性的新品种提供种质资源和参考依据。【方法】在150 g/L乙二醇(PEG6000)模拟低水分胁迫及8 cm深土壤播种条件下,评价‘黄华占’‘龙粳39’‘京越1号’等24份水稻和‘陆引46’‘IRAT318’‘IRAT11’等24份陆稻改良品种的陆生适应性指标,同时对246份地方陆稻种质资源进行相关指标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和陆生适应性综合评价值对参试种质资源进行评价,并利用聚类分析进行分类。【结果】在低水分胁迫条件下,典型水、陆稻品种的相对发芽率、发芽势、根长、芽长、根数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可作为陆稻早期幼苗陆生适应性的鉴定指标。在深土播种条件下,根长、芽长、中胚轴长和胚芽鞘长对幼苗出土起着主效作用。根据它们陆生适应性的差异,可将294份供试材料的陆生适应性划分为极强型(Ⅰ类)、强型(Ⅱ类)、中间型(Ⅲ类)、弱型(Ⅳ类)和极弱型(Ⅴ类) 5类,最终筛选出7份陆生适应性强的种质资源。【结论】本研究初步确定了陆稻早期幼苗的陆生适应性鉴定指标,并对云南地方陆稻进行综...  相似文献   
39.
琼香-1S是海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利用国外优质旱稻资源选育成的优质籼型香稻光温敏核不育系,2004年通过海南省科学技术鉴定。具有育性好、生长势旺、杂种一代米质优的特点。当光周期为13.5 h时,不育起点温度在23℃以下,比目前大面积推广应用两系杂交稻不育系培矮64S的不育  相似文献   
40.
利用39对SSR引物对海南114份普通野生稻、146份疣粒野生稻和81份药用野生稻进行扩增,从多态位点比率、平均等位基因数、香农指数等多个指标比较了3种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最高,疣粒野生稻次之;在所检测的53个位点中,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的多态位点数分别为普通野生稻的1/7和2/7,等位基因数分别为普通野生稻的37%和39%;平均每个位点的实际杂合度,以普通野生稻杂合度最高(60%),分别是疣粒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的4.6倍和6.6倍。Wright-统计量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普通野生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来自群间,当遗传一致度I等于0.53时,3个居群分别属于不同类群,因此建议将3个普通野生稻居群都纳入原生境保护点建设范围。同时,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无论居群间还是居群内遗传变异都很小,各居群个体间出现部分交叉,只有当I大于0.9时才分别聚为不同的类群,因此,在进行原生境保护时只需保护遗传多样性水平高的居群即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