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0篇
  5篇
综合类   48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国内外学者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类型的划分进行了不少研究,而对景区外扩区域居民的研究却很少。以金丝峡旅游景区外扩区域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查,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经济利益因素是景区外扩区域居民最为关注的问题。研究中利用聚类分析结果将景区外扩区域居民划分为3种类型,分别对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部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52.
在已知梨褐皮关联的SLAF标签(Marker286117)序列上存在4个SNP位点,共有4个基因型(a~d)的基础上,使用PCR加混池重测序技术鉴定该SLAF标签在64个梨品种中的多态性。共获得7.1 Gb原始数据,通过编译的SNP-rseq和Calculate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64个梨样品获得的平均read数量为117 642条,满足分析需求。在该SLAF标签上新发现2个基因型(e和f)。6个基因型中c为原始类型,在栽培种砂梨和白梨中鉴定到b、d和e基因型;a和f基因型则出现在拥有西方梨血统的样品中。对基因型和表型统计后发现,c基因型存在时,梨果皮为褐色,不含c基因型时为绿色。该规律不仅适用于东方梨,在西方梨的一些样品中也适用。混池重测序技术降低了测序成本,相关技术手段能够应用于简化重测序后续的验证和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53.
大棚栽培对梨花粉量及花粉生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大棚梨早生新水、翠冠和黄花为试材,对其花粉量、花粉萌发率及花粉管长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棚花粉量比露地的少,花粉萌发率比露地的低,花粉管长度比露地的短。大棚栽培对早生新水和翠冠花粉量影响大,分别为露地的37.78%和38.74%;大棚中黄花、翠冠花粉萌发率较高,约是露地的50%,早生新水花粉萌发率最低,仅为19%,生产上不宜作授粉用;花粉管长度大棚与露地差异不显著。大棚内梨花粉萌发率低花粉量少可能是坐果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4.
以早生新水和翠冠为试材。对大棚栽培梨发育中果实主要营养成分(糖、有机酸、淀粉、Vc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月1日前果实以增加果糖和葡萄糖为主,大棚比露地增加快。早生新水和翠冠果实果糖或葡萄糖含量大棚比露地提早18d达到峰值,后期蔗糖含量迅速增加,成熟时同品种蔗糖含量露地明显比大棚高。果实总糖含量成熟时以果糖和蔗糖为主,翠冠含糖量大棚比露地低,早生新水大棚比露地高。有机酸含量大棚果实比露地低。淀粉含量大棚果实比露地低,积累高峰比露地早。成熟时大棚早生新水淀粉含量比露地低,而翠冠则高。Vc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成熟时早生新水Vc含量大棚与露地相比差异显著。大棚早生新水和翠冠成熟时前者果实硬度比露地的低,后者比露地的高;可溶性固形物大棚早生新水比露地的高,翠冠比露地的低。大棚栽培促进梨果实品质的提高,但与其品种有关。  相似文献   
55.
56.
57.
牡丹实时定量PCR分析中内参基因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是目前研究基因定量表达的重要方法,根据特定实验材料及条件选择qPCR分析中合适的内参基因对于准确校正目的基因的表达至关重要。本研究以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不同组织(根、茎、叶和花瓣)、切花开放不同时期及不同处理(乙烯或葡萄糖处理)的花瓣为材料,利用qPCR技术探讨了5种常用看家基因: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泛素基因(ubiquitin)、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GAPDH)、肌动蛋白基因(actin)及18S核糖体RNA(18S rRNA)的表达情况,各看家基因均能特异扩增并显示较高的扩增效率。经geNorm和NormFinder程序统计学计算处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在牡丹不同组织或切花开放不同时期花瓣中,ubiquitin表达最为稳定;在不同处理的切花花瓣中,GAPDH表达最为稳定,二者分别适宜作为相应条件下的内参基因。本研究认为,各实验条件下使用ubiquitin和GAPDH两个表达最稳定的基因组合,即可获得更为精确的基因表达结果。本研究结果对牡丹中关键基因的定量表达分析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8.
测定了两品系EoNPV对信阳茶尺蠖种群幼虫的毒力及茶皂素和卵磷脂对其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W-EoNPV(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茶研究所提供)的毒力强于Z-EoNPV(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提供).用1,2,4mg/mL茶皂素和EoNPV混用,最高质量浓度(4mg/mL)可显著提高Z-EoNPV和W-EoNPV对茶尺蠖的毒力,接种14d后,其死亡率比单用病毒分别提高了16.34%和13.22%.2mg/mL茶皂素对Z-EoNPV有显著的增效作用,14d后的防治效果提高了12%,但对W-EoNPV的效果不明显.而茶皂素最低质量浓度(1mg/mL)对2株病毒基本无增效作用.卵磷脂各质量浓度可提高W-EoNPV对茶尺蠖的致死率,接种14d后,质量浓度由高至低分别使死亡率提高16.25,6.25和4.1个百分点,而卵磷脂对Z-EoNPV的增效作用极不明显.茶皂素和卵磷脂的最高质量浓度与EoNPV混合使用均可缩短LT50,但低质量浓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59.
测定了两品系 EoNPV 对信阳茶尺蠖种群幼虫的毒力及茶皂素和卵磷脂对其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W‐EoNPV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茶研究所提供)的毒力强于 Z‐EoNPV(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提供) .用1,2,4 mg/mL 茶皂素和 EoNPV 混用,最高质量浓度(4 mg/mL)可显著提高 Z‐EoNPV 和 W‐EoNPV 对茶尺蠖的毒力,接种14 d 后,其死亡率比单用病毒分别提高了16.34%和13.22%.2 mg/mL 茶皂素对 Z‐EoNPV 有显著的增效作用,14 d 后的防治效果提高了12%,但对 W‐EoNPV 的效果不明显.而茶皂素最低质量浓度(1 mg/mL)对2株病毒基本无增效作用.卵磷脂各质量浓度可提高 W‐EoNPV 对茶尺蠖的致死率,接种14 d 后,质量浓度由高至低分别使死亡率提高16.25,6.25和4.1个百分点,而卵磷脂对 Z‐EoNPV 的增效作用极不明显.茶皂素和卵磷脂的最高质量浓度与 EoNPV 混合使用均可缩短 LT50,但低质量浓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60.
为探究改性前后生物质炭的理化属性变化及其对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的吸附机理,以椰子壳和花生壳为原料制备生物质炭,分别进行14%H_3PO_4改性和1.0 mol/L NaOH-30%H_2O_2联合改性处理。结果表明:改性后生物质炭的芳香化程度和含氧官能团含量增加,除C300N(经NaOH-H_2O_2改性的300℃—椰子壳生物质炭)外比表面积(SA)都增大。P800N(经NaOH-H_2O_2改性的800℃—花生壳生物质炭)有最大的SA(584.22 m~2/g),因此对DEP的吸附亲和力最高。经过NaOH-H_2O_2联合改性的生物质炭对DEP的有机碳标化分配系数K_(oc)(C_e=0.1S_w)值较高,对DEP的吸附亲和力更强。π-πEDA相互作用在所有生物质炭对DEP的吸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孔隙填充效应主导了原始生物质炭、经NaOH-H_2O_2改性的生物质炭和经H_3PO_4改性的800℃-生物质炭对DEP的吸附。与原始生物质炭相比,由氢键形成的水团簇作用抑制了经H_3PO_4改性的300,500℃制备的生物质炭对DEP的吸附。此外,氢键作用有助于增强低温(300℃)生物质炭对DEP的吸附亲和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