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2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2篇
  3篇
综合类   50篇
农作物   17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肥水条件对不同类型水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肥水条件对不同类型水稻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与总干物质积累量显正相关,杂交稻抽穗后的物质积累优势明显,而高产常规粳稻抽穗前干物质净积累量较大;肥水充足能促进干物质的再分配,增加籽粒产量,肥水不足会对干物质的输出产生抑制作用;水稻叶片的干物质输出和转换率高于茎鞘,对产量贡献较大;直立穗型品种叶片及茎鞘的干物质输出能力均较强,对高产有利。  相似文献   
62.
在旱地设置普通耕作(CK)、旋耕还田(XG)、免耕还田(MG)、深松还田(SS)和深耕还田(SG)处理,连续3年(2016—2018年)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春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秸秆还田对土壤及水分和养分环境的改变,总体上秸秆还田对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作用大于不还田.2016—2018年春小麦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均表现为SS>MG>SG>XG>CK,其中以深松还田效果最好,免耕还田和深耕还田次之.春小麦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总体表现为SS>MG>SG>XG>CK;而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总体表现为SSMG>SG>XG>CK,说明不同模式的秸秆还田增加了春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其中以深松还田效果最好,免耕还田和深耕还田次之.互作效应分析表明,年份×耕作方式对穗数、穗粒数及籽粒产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综合分析表明,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为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a含量;为充分发挥春小麦的产量潜力,最佳的管理措施是深松还田.  相似文献   
63.
肥水处理对北方粳稻碾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为试材 ,研究了中肥节水灌溉、高肥节水灌溉、高肥正常灌溉、中肥正常灌溉处理对碾磨品质影响 ,结果表明 :(1)不同类型品种对肥水反应不同 ,直立穗型>杂交稻>半直立穗型>弯穗型品种;(2)碾磨品质受肥水影响大小依次为 :整精米率>精米率>糙米率;(3)氮肥对碾磨品质的影响大于水分处理 ,肥水之间存在耦合效应;(4)正常灌溉条件适当减少施氮量不降低糙米率 ,中肥正常灌溉可提高整精米率。  相似文献   
64.
加拿大是世界小麦生产大国之一,生产的小麦以优质闻名于世。生产的小麦约80%用于出口。加拿大主要生产春小麦,占小麦总生产量的80%,主要分布在平原三省—阿尔伯塔省、萨斯喀彻温省和马尼托巴省,而以萨省的小麦生产规模最大,占全国的2/3。小麦育种工作主要由加拿大农业部下属的政府实验室完成,各大学则侧重于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65.
论述了作物栽培学性质、任务和特点,分析了作物栽培学总论和各论及其与有关学科的关系,明确了作物栽培科技进步的重点领域。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科特色,注重更新教学内容、妥善处理好学科内外的关系、全面改革教学方法,使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66.
水稻高产群体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试验结果表明,限制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是成粒率和每穗成粒数。每亩穗数与产量及每穗颖花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低温年抽穗期与千粒重呈极显著的二次曲线,且存在最适抽穗期;高温年抽穗期与产量、每穗颖花数及每穗成粒数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结合型品种有利于高产。  相似文献   
67.
试验结果表明,限制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是成粒率和每穗成粒数。每亩穗数与产量及每穗颖花数呈极显著及相关。低温年抽穗期与千粒重呈极显著的二次曲线,且存在最适抽穗期;高温年抽穗期与产量、每穗颖花数及每穗成粒数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结合型品种有利于高产。  相似文献   
68.
采用裂区试验,以常规粳稻沈稻505和杂交粳稻粳优165为试验材料,设置4种肥密水平和2种旋耕深度,测定分析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等相关指标,研究旋耕深度、施氮量和栽植密度对水稻产量与氮素分配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旋耕深度、2个品种的4个肥密处理水平均表现为N3处理的产量高于其他处理,粳优165达到显著水平;2个品种的深旋肥密处理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平均值均高于浅旋处理.2个时期植株各部位的含氮量、氮素积累量均表现为深旋N3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深旋高于浅旋,粳优165高于沈稻505.氮素农学效率表现为粳优165深旋与浅旋的N3处理均高于N1、N2处理,最大值为深旋N3处理;而沈稻505深旋与浅旋的N2处理均高于N1、N3处理,最大值为浅旋N2处理.氮肥偏因素生产力为浅旋粳优165、沈稻505及深旋沈稻505的N2处理显著高于N1、N3处理,深旋粳优165的N2、N3处理显著高于N1处理.氮肥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均为2种旋耕深度2个品种的N3处理均显著高于N 1处理.由此可见,氮肥适当后移配合深旋处理可提高水稻产量,减氮增密可不同程度提高氮肥偏因素生产力.  相似文献   
69.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选取2011年—2013年《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的240篇学术论文,从载文、摘要、基金率、作者、引文等几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年来发展的一些规律及特点,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数据,同时为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研究提供某一角度的参考。  相似文献   
70.
为研究施氮方式和行距配置对水稻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以沈稻9号为材料,于2019—2020年进行田间试验,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不施氮肥(A0)、农户方式(A1)、底氮减施(A2)、底氮后移(A3)4种氮肥管理方式,副区设常规方式(行距30 cm,B1)、缩行增密(行距25 cm,B2)、宽窄行(行距40 c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