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23篇
  1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采用一粒传法逐代使基因型纯合.经9代自交建立了源于汕优63的重组自交系。通过比较分析重组自交系不同世代、不同家系之间垩白、育性、分蘖力、产量等性状都发生大幅变异,为杂种优势利用、品种设计与分子育种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2.
用21个引物不同籼、粳、野生稻进行了RAPD分析,聚类结果表明,籼、粳、野栽都可以清楚分组,不同稻种都有特异性带,通过RAPD分析制作的DNA指纹可用于种质鉴定和利用。还对不同稻种的多态性分析及其用途,稻种类型划分的标准化、科学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3.
选取36个栽培稻,普通野生稻骨干系进行了RFLP聚类,并对分子标记法,程氏指数法和杂交亲和力法进行了比较分类,结果表明,三种分类方法对水稻材料的分类是基本一致的。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整理分类,有利于对水稻材料的深刻理解与认识,通过RFLP聚类树状图,籼粳倾向性图及基因型的综合分析,明确了中国普通野生稻可分偏粳型和原始普通型,国外普通野生稻包括偏籼型与原始普野型,中国原始普野型相对倾粳,国外原始普野型,  相似文献   
44.
根据天津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情况,按照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从强化实践教学地位、优化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充分发挥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积极推动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实验教师及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研究,探索出了一条改革实践教学方法的新路子,并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45.
水稻产量、蛋白质及食味特性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水稻产量、品质及其各构成要素之间具有关联性。结合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测定了总蛋白及醇溶蛋白,对不同品种进行了食味品尝和测定。结果表明,36个水稻品种的产量水平不同,分为高产品种和普通品种。优质食味品种分为不同类型,其食味水平主要受直链淀粉和蛋白质的影响。蛋白质含量高、醇溶蛋白含量高显著地影响稻米食味。‘越光’、‘稻花香2号’是目前典型的优质食味品种,近年来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优质食味品种新类型。关联分析表明,优质食味品种产量较高,直链淀粉含量低,蛋白质含量低。  相似文献   
46.
选用有代表性的不同水稻材料广泛配组,F1综合评定杂种优势及杂种优势表现,选定优势组合,向高世代发展,固定和利用非F1优势。研究表明,在F2及以后的世代中,杂种优势衰退是普遍的、但是,在大量的组合中,有些组合F2群体分离特殊,不少单株优势性状组合,容易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新品系。在特别配制的宁恢3-2/C418正反交组合中,选出了一个强优恢复系,其特点是株高基因配置合理,分蘖力中等,穗大粒多,个体和群体可调,作常规品系试种,增产潜力大。因为具有高的异交结实率,可将其改造为不育系。综合分析,这个强优恢复系已是一个具有深入研究和利用价值的新品系。  相似文献   
47.
水稻抗白叶枯病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白叶枯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水稻白叶枯病分子育种包括白叶枯病抗性基因定位、克隆,白叶枯病抗生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白叶枯病基因工程育种和白叶枯病抗性基因资源创新与改良。目前已发现和鉴定抗白叶病基因22个,其中Xa1、Xa21基因已图位克隆。随着Xa1-xa24(t)基因等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水稻白叶枯病分子育种也开始实现基因资源的定向操作和育种应用。  相似文献   
48.
用PstI酶切水稻总DNA,制作了单拷贝随机探针。用这些探针以及水稻基因组计划提供的不同来源的分子探针进行RFLP分析,获得籼粳特异性以及与某些重要农艺性状密切相关的育种特异性探针。分子标记转变以及相关分析表明,分子标记育种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育种新技术。  相似文献   
49.
水稻sd—1基因分子标记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半矮生品种对改良株型,提高干物质生产能力有良好的效果,同时表现高度的抗倒伏性,因而对世界各稻作地区的增产起着极为主要的作用.我们发现水稻半矮生性基因sd-l与不同的微效基因共同作用,可以使水稻株高这一性状有不同的表现.因而适当的株高成为理想株形和超高产育种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0.
水稻育种发生了2次突破,第1次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矮化育种,和矮秆小麦利用一起被称为“第一次绿色革命”;第2次是70年代开始的杂交稻育种,使水稻的产量大幅度提高,平均每667m^2增产108.3kg。水稻品种分穗数型、穗重型及穗粒兼顾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