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3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3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4个苜蓿品种对豌豆蚜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大田和室内条件下,采用大量蚜虫侵染幼苗法评价4个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的抗性,以筛选出对豌豆蚜高抗的材料。结果表明,甘农5号(HA 3)在大田和室内的抗性植株百分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分别为50.3%和48.9%,而猎人河的抗性植株百分率在大田和室内均较低,分别为4.0%和4.3%;4个苜蓿品种在大田的抗性级别为甘农5号高抗,甘农3号、金皇后、猎人河均为感虫,室内抗性级别为甘农5号抗虫,金皇后、甘农3号低抗,猎人河感虫。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芥子油苷对2种色型豌豆蚜生长、存活及体内保护酶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全纯人工饲料薄膜饲养技术,通过添加不同浓度(CK∶0 μmol·g-1;A1∶0.94 μmol·g-1;A2∶1.87 μmol·g-1;A3∶2.86 μmol·g-1)的芥子油苷,测定了豌豆蚜的存活率、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及保护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2种色型豌豆蚜的存活率和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下降;有翅蚜率逐渐升高,在2.86 μmol·g-1浓度时达到最大,红色型为46.0%、绿色型为43.3%;同时,豌豆蚜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some,POD)和过氧化氢酶(Hydrogen peroxidase,CAT)酶活性升高,而可溶性蛋白总量降低(P<0.05);此外,相对于取食正常人工饲料的豌豆蚜,取食含有芥子油苷的红色型豌豆蚜体内SOD和CAT的响应程度明显高于POD,绿色型豌豆蚜体内POD的响应程度明显高于SOD和CAT。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色型豌豆蚜体内的保护酶系统对芥子油苷的响应机制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取食苜蓿对豌豆蚜中肠消化酶的影响,揭示苜蓿抗蚜的生化机制,本文测定了2种色型豌豆蚜取食8个不同抗性苜蓿品种后中肠主要消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红色型豌豆蚜在取食低抗品种渭南后,其中肠蛋白酶活性为(9.71±0.63)U/mL,绿色型豌豆蚜取食感虫品种猎人河后为(9.88±0.56)U/mL,二者取食高抗品种三得利后分别为(0.33±0.10)U/mL 和(0.43±0.02)U/mL;红色型豌豆蚜取食感虫品种猎人河后其中肠脂肪酶活性为(4.12±0.30)U/mL,绿色型豌豆蚜则在取食低抗品种渭南后酶活达(4.00±0.29)U/mL,二者脂肪酶活性在取食高抗品种甘农5号后分别为(1.63±0.10)U/mL 和(1.08±0.13)U/mL;2种色型的豌豆蚜中肠淀粉酶的活性在取食感虫品种猎人河后分别为(2.30±0.40)U/mL、(2.14±0.29)U/mL。此外,豌豆蚜取食8个苜蓿品种后,红、绿色型豌豆蚜的蛋白酶、脂肪酶及绿色型豌豆蚜的淀粉酶活性与苜蓿抗性间均呈高度负线性相关,表明苜蓿品种的抗蚜性越高,蚜虫取食后其中肠3种酶的活性越低,抗性苜蓿品种主要抑制豌豆蚜中肠消化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4.
植物保护专业昆虫学科教学体系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实践课教学是影响植物保护专业昆虫学科的教学体系的重要因素,经过系统改革,建立了完整的昆虫学科教学体系。实践证明,该教学体系及时反映了本学科的主要科技成果,具备了该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突出了应用学科的地方特色,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以田间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为指标,在甘肃榆中县品种比较试验田,对12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进行了抗霜霉病(Peronospora estioalis)、白粉病(Leueillula leguminosarum)、褐斑病(Pseudopeziza medicaginis)的调查。结果表明,不同苜蓿品种对抗霜霉病的表现为甘农5号、苜蓿王、驯鹿、游客、中兰1号的病情指数分别为8.1、8.1、8.0、2.5、1.1,属高抗品种;哥萨克的病情指数为45.0,发病率为75.6%,属高感品种。对抗白粉病的表现,驯鹿的病情指数4.2,为高抗品种;阿尔冈金、甘农5号为抗性品种;而哥萨克、苜蓿王、德宝的病情指数分别为25.6,23.9和15.6,均属感病品种。对抗褐斑病的表现,新疆大叶、甘农3号、皇后的发病率分别为90.0%,88.9%和76.7%,为高感品种。  相似文献   
16.
四个苜蓿品种无性系大田抗蓟马性能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选用室内筛选的4个不同抗性级别的苜蓿品种(HA 3、Ta、M8和Ja)的无性系,以大田苜蓿地牛角花齿蓟马为虫源,任其自然受害,以喷药小区为对照,于现蕾期测定分析各品种无性系的受害指数、虫量、农艺性状和产量损失率,结果表明,7月和8月,4个苜蓿品种无性系的受害指数的排列顺序均为HA 3<Ta<M8<Ja,HA 3与Ja之间受害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受害指数与虫口密度之间无相关性;各无性系受害株的株高、茎粗、节间长、叶面积及干重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但分枝数和节间数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其中HA 3的各农艺性状表现均优于其他苜蓿品种,产量损失率也最低。苜蓿对蓟马的抗性主要表现为耐害性,其中HA 3的耐害性最强。  相似文献   
17.
以转基因技术在草坪草育种中的应用进展为研究对象,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就转基因技术在草坪草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并结合我国实际,展望了转基因技术在草坪草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我国苜蓿害虫研究的历史、成就及展望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根据我国苜蓿害虫的研究成果将其研究历史分为3个阶段:初期研究阶段(1957-1965年)、全面种类调查阶段(1966-1999年)和大规模防治技术应用研究阶段(21世纪初);指出了我国苜蓿害虫研究的主要成就是调查了主要害虫的种类及生活史,积累了一定的防治经验;提出了今后随着苜蓿产业的发展,应按照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原理和方法积极地开展苜蓿害虫防治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对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幼虫具有生防潜力的昆虫病原线虫品系, 测定了9个昆虫病原线虫品系对铜绿丽金龟1 龄幼虫的致病力, 以及不同施用剂量、环境温度及土壤相对湿度条件对线虫致病力的影响。生测结果表明, 樱桃异小杆线虫品系Heterorhabditis beicherriana D26-6对铜绿丽金龟幼虫致病力最高, 处理11 d后的校正死亡率达到了98.3%;对线虫D26-6致病力的单因子测定发现, 侵染铜绿丽金龟幼虫的最佳剂量为150 IJs/头、最佳温度范围为20~30℃、最佳土壤湿度为18%, 有较好的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0.
油菜蚤跳甲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6种药剂,采用拌种、拌种+喷雾、喷雾3种施药方法,在甘肃省康乐县进行了双低春油菜田间油菜蚤跳甲防效比较试验,以油菜被害指数表示药剂的防治效果,选出适宜药剂与施药方法。结果表明:拌种处理中,毒死蜱被害指数最低(2~3叶期4.15%、4~5叶期20.38%、5~6叶期32.08%),氰戊&#8226;马拉松、甲维盐次之;拌种+喷雾处理中,氰戊&#8226;马拉松(1.83%、15.84%、25.16%)、甲维盐(6.20%、29.25%、29.24%)防效最佳,吡虫啉次之;喷雾处理中,氰戊&#8226;马拉松(5.24%、18.79%、29.17%)最佳,甲维盐、吡虫啉次之。氰戊&#8226;马拉松、辛硫磷、毒死蜱、甲维盐拌种、拌种+喷雾,甲维盐喷雾将最终死苗率控制在5%以内,大田示范试验中被害指数控制在40%以内,有效控制了对油菜的为害。由此,可以用毒死蜱、氰戊&#8226;马拉松、甲维盐、吡虫啉替代高毒农药甲拌磷防治油菜蚤跳甲。其中吡虫啉、甲维盐适宜喷雾,毒死蜱适宜拌种,氰戊&#8226;马拉松拌种或喷雾均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