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3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3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为探讨西北地区红色型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Harris)(Pink form)) 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了解其遗传多样性,采用微卫星技术(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用15对引物,对5个地理种群进行了测定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出46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条带百分率(PPB)为100%、等位基因数1.7391、有效等位基因数1.33380基因多样性指数(Nei's)在0.1488~0.3132之间,其中新疆呼图壁种群的多样性最高.Shannon信息指数(I)为0.3256、多态位点百分率73.91%.种群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3198,表明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较大.AMOVA分析表明,种群间变异占39%,种群内变异占61%.聚类分析表明在相似系数为0.56时,固原、民和、兰州、临夏的种群聚为一类,呼图壁种群独自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22.
以苜蓿皂苷、蛋白、多糖在畜禽生理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对象。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叙述了苜蓿有机物对畜禽生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就苜蓿有机物对畜禽产生的不同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了简要的概述,并结合我国实际,展望了苜蓿在我国畜禽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3.
抗蚜苜蓿品种(系)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6对SSR引物对9个抗蚜苜蓿(Medicago spp.)品种(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检测,共检测到69个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1.3%(63个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913 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482 2,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293 4,遗传距离为0.156 6~0.623 2。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抗蚜品种M8和品系HA-3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二者的相似系数最大,为0.855 0。而品种S7和X2亲缘关系较远,相似系数最小,为0.536 2。此外,高抗品系HA-3与低抗品种Hunter River的相似系数为0.739 1,其遗传背景差异性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24.
本研究通过测定单宁酸(2 g·L-1)处理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 48 h后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以及不同组织GST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以明确单宁酸对GST活性以及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豌豆蚜取食单宁酸(2 g·L-1) 48 h后,GST活性下降。相比不处理对照,经单宁酸处理后,豌豆蚜头部有7个GST基因上调表达,其中ApGST104、ApGSTX1上调表达3倍左右;胸部有10个GST基因上调表达,其中ApGSTD6上调表达6.4倍;腹部有10个GST基因上调表达,其中ApGST101、ApGST105上调5倍左右;中肠有9个GST基因上调表达,其中ApPGST105上调表达3.2倍。从结果可以看出,单宁酸对豌豆蚜GST基因的表达产生了影响,部分GST基因显著上调表达(P <0.05),表明GST基因可能在豌豆蚜对单宁酸的代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5.
七星瓢虫对豌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七星瓢虫控制苜蓿上豌豆蚜的能力,在实验室智能人工气候箱,于培养皿中放入其不同龄幼虫和不同头数进行培养,最后测定了七星瓢虫各龄幼虫及雌雄成虫对豌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七星瓢虫4个龄期幼虫和雌雄成虫的功能反应均符合功能反映曲线Holling-Ⅱ型;七星瓢虫雌成虫的攻击率最大,处置时间最短;同一发育时期的七星瓢虫在豌豆蚜不同密度时的捕食量差异显著;根据捕食功能反应数据,该模型预测了七星瓢虫1~4龄幼虫及雄、雌成虫对豌豆蚜的最大捕食量分别是5.7、11.5、32.1、59.5、57.1和76.9头/d。  相似文献   
26.
【目的】明确高温对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海藻糖转运蛋白基因的影响,为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高温诱导下的截形叶螨转录组数据获取两条海藻糖转运蛋白基因TtTret1-like和TtTret1的CDS序列和蛋白氨基酸序列;利用ExPASy、ProScale、MEGA等分析工具对TtTret1-like和TtTret1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技术分析TtTret1-like和TtTret1在截形叶螨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高温(38、42、46、50℃)处理下的表达特性;采用微量法测定不同高温处理下截形叶螨的海藻糖含量;利用RNA干扰(RNAi)技术沉默TtTret1-like和TtTret1,探究其在应对高温中的功能。【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TtTret1-like和TtTret1的CDS全长分别为1 389和1 569 bp,分别编码463和523个氨基酸,预测的蛋白分子量分别为50 189.03和57 358.10 Da,等电点分别为8.87、8....  相似文献   
27.
路康  王森山 《草地学报》2019,27(1):148-152
儿茶酚、香豆素是植物的次生代谢物质对桃蚜等有拒食功能,但是对豌豆蚜的作用尚未见报道。为了明确儿茶酚、香豆素对红、绿色型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生理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人工饲料喂养技术测定了豌豆蚜的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随着两种物质浓度的增加,两种色型蚜虫的存活率、繁殖率都在显著下降,但在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之间差异不明显。香豆素对红色型的繁殖率影响比对绿色型的更加明显。红色型在60 mg·L-1处理时已经为零,而绿色型在100 mg·L-1时依然有繁殖。红色型的存活率、产蚜率、平均产蚜量比绿色型的更容易受到儿茶酚的影响,在儿茶酚浓度最高时红色型的存活率在时间顺序上分别是73.30±1.50%,20.00±0.00%,0.00±0.00%,绿色型的为66.60±0.80%,26.7±2.00%,3.30±0.10%。而在儿茶酚浓度最低时红色型的平均产蚜量、产蚜率为3.70%±0.80%,16.70±0.60%,绿色型为9.00±0.60%,30.0±0.70%。这说明绿色型比红色型对香豆素、儿茶酚的耐受性更好。  相似文献   
28.
40个苜蓿品种(系)对蓟马田间抗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受害指数为标准,在兰州对来自国内外40个苜蓿品种(品系)进行了田间抗蓟马评价试验。田间蓟马种类以牛角花齿蓟马为主,占田间蓟马混合种群数量的80%以上。结果表明,所有苜蓿品种(品系)的受害指数分布范围为65.89%~88.03%,受害指数在70%以下的有天水、Super7、L287、Eureka和豫县;天水苜蓿抗性最强,受害指数最小,为65.89%,与其他品种有显著差异;准葛尔受害指数最高,为88.03%。对不同品种苜蓿的受害指数与株高和虫口数量的相关分析表明,受害程度与株高及虫量无关。同时,本研究也提出了田间苜蓿受蓟马为害的测定标准及抗性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9.
苜蓿斑蚜为害对5种苜蓿品种(系)PAL、POD、PPO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将苜蓿斑蚜人工接种在不同抗性级别的苜蓿品种(系)幼苗上,苜蓿斑蚜为害后的3、7、10 d分别测定了5个品种(系)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3种酶活性。结果表明,在试验期内,所有品种(系)叶片中的PAL活性在接虫后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升高; PPO活性随天数增加呈下降趋势; POD与PAL酶的情况相同,随着为害时间的延长不断升高。HA 3感蚜后3种酶活性明显高于其他品种。  相似文献   
30.
对高寒阴湿地区节肢动物种群在冬、春油菜田群落变化规律进行了调查,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3个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冬、春油菜田节肢动物有39个种,隶属于11个目,29科,主要以鞘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为主,占62.07%,冬、春油菜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不同,其群落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随着不同的生长发育期而呈动态变化,冬油菜区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DMA)呈交替变化,它们的均匀度指数(E)>0.4。油菜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分布不同的节肢动物种群,其群落优势种为跳甲、茎象甲、蚜虫、潜叶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