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2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4篇
  5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41.
针对国内农业机械中深松整地机作业现状,在吸收国内外深松整地技术的基础上,研发了一种新型耙茬深松整地机。介绍该整地机的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分析主要工作部件的设计结构,该机性能可靠、作业效果好。  相似文献   
42.
不同作用因子下有机无机配施添加DMPP对氮素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不同作用因子下有机无机配施模式添加DMPP(3,4-二甲基毗唑磷酸盐)对土壤氮素形态转化的影响,为田间氮素管理和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好气恒温土壤培养试验,研究施肥用量、水分条件、环境温度、土壤类型等不同作用因子,对有机无机氮肥配施模式添加DMPP土壤氮素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60 d时,高用量有机无机配施处理比常规有机无机处理铵态氮含量提高89倍,硝态氮减少57.8%;与湿润培养相比,淹水条件下有机无机配施模式添加DMPP,60 d内土壤铵态氮含量持续增加,硝化进程受抑制更显著;60 d时15℃处理铵态氮含量较25℃处理高56倍,硝态氮含量低18倍;60 d时红壤中铵态氮含量分别是小粉土和青紫泥的30倍与31倍,而硝态氮含量仅为二者的55.7%与33.6%.25℃时青紫泥、小粉士和红壤中有机无机配施模式添加DMPP最佳抑制效果在30~ 40 d,有效作用时间可达60 d.DMPP能够明显增加有机无机配施模式土壤中铵态氮含量,有效延长铵态氮在土壤中停留的时间,使硝态氮含量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高施肥水平有机无机配施模式下DMPP的抑制效果更突出.低温环境有利于DMPP对硝化进程的抑制.不同作用因子下,有机无机配施模式添加DMPP对氮素转化影响的深层作用机理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3.
为研究不同光质对延迟栽培‘巨峰’葡萄新梢形态特征和叶绿素含量、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从‘巨峰’葡萄新梢开始生长前进行不同光质的早晚补光,以不补光为对照。结果表明,不同光质补光均促进新梢生长,缩短了新梢节间长度;不同光质补光下叶绿素含量大小顺序为黄光、红光、白光、蓝光、红+蓝光、对照:不同光质对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影响很大,以补红光处理的最强,补黄光的次之,补红光+蓝光的最低.  相似文献   
44.
叶面肥可以补充大豆生育期内所需营养,调节生长,促进大豆增产,提高品质。为明确大豆叶面肥配方和最佳施用时期,设置不同叶面肥配方和叶面肥不同使用时期试验,结果表明,大豆生长发育中后期施用叶面肥对增加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效果比较好,常用叶面肥中加入尿素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5.
柿柿如意     
正~~  相似文献   
46.
<正>室内试验检测BEB植物细胞能量因子(灵芝素)对大豆发芽过程中,根系生长的影响,以确定灵芝素对大豆种子发芽的影响,初步确定拌种含量。在田间设计脱肥处理和正常肥料处理条件下,茎叶喷施灵芝素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增产效果。1试验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基本情况及栽培条件前茬作物芸豆,土壤类型黑土,有机质含量5.94%,pH值5.71。试验地肥力均匀,地势平整。5月9日  相似文献   
47.
夏的梦     
正~~  相似文献   
48.
<正>1试验目的有机玉米是玉米生产的重要分支,玉米螟的危害严重影响了有机玉米的品相和品质,大大降低了其商品价值。通过田间试验,评价温州峰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菜颗·苏云菌(武汉楚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为该产品在有机玉米种植的虫害防治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2试验材料与方法2.1栽培作物品种德美亚1号。2.2试验防治对象玉米螟虫Ostrinianubilalis。  相似文献   
49.
50.
商於古道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一条军事、政治、商贾、诗歌之道。在历史发展中,商於古道的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更新变化,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打造商於古道文化景区独特的文化符号,对于宣传景区品牌、丰富商洛文化旅游品牌的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景区的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论文围绕商於古道展开,对商於古道现有的开发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商於古道文化景区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针对商於古道文化景区建设可行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