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2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20篇
  18篇
综合类   109篇
农作物   59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2020年在湖南大通湖区按照裂区设计进行大田试验,以水稻品种泰优390和H优518为材料,设常规机插秧(T1)、人工手抛秧(T2)和精量有序机抛秧(T3)三种处理,观察测定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秧苗素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茎蘖动态和生育期,以探究不同种植方式对寒露风影响下晚稻生长发育特性、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找出在寒露风影响下更具有稳产减灾效果的种植方式,并对其减灾机理进行探究,为水稻生产和防灾减灾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采用钵苗育秧技术培育秧苗的精量有序机抛种植模式的秧苗素质相对较好,与采用毯苗育秧技术育秧的机插种植模式的秧苗素质差异显著。(2)移栽后,精量有序机抛秧返青最快,分蘖发生最早。(3)精量有序机抛秧的水稻生育期较手抛秧、机插秧显著缩短,品种泰优390可缩短生育期4~12d,H优518可缩短生育期3~8d。(4)在寒露风影响下,精量有序机抛秧的水稻成穗率、结实率、收获指数、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千粒重及产量较手抛秧、机插秧高,且与机插秧处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品种泰优390和H优518精量有序机抛秧的产量分别比手抛秧、机插秧增产21.7%、273.5%和12.9%、19.6%。研究结果说明使用精量有序机抛方式育出的秧苗素质较高,移栽大田后返青较快,分蘖速率较快,后期分蘖下降幅度小,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较高,比人工手抛秧、常规机插秧更能促进水稻产量的提高。综合气候条件考虑,使用精量有序机抛方式能缩短晚稻生育期,在冷害严重的年份具有明显减灾效果。  相似文献   
22.
<正> 1 雏鸡白痢 白痢系沙门氏菌所致的疾病,发病高峰期多在15~21日龄,雏鸡死亡率高达50%~80%。临床症状:小鸡怕冷、食欲停止、下白痢,白粪似浆糊状,肛门周围沾满石灰色的稀粪。随着病势的发展,白痢更明显,屙屎时因为肚子痛而发出尖叫。此病与饲养管理关系密切。常规预防措施如下: 1.1 药物预防。①痢特灵:是预防雏鸡白痢的特效药物。投药时间应达4周,一般1~2周龄剂量按0.02%~0.04%投入饲料中饲喂;3周龄开始,剂量减半再投饲2周,即至28日龄停药。②氯霉素:饲料中的添加量为0.5%,连续喂10  相似文献   
23.
于20022~005年,在湖南长沙采用连续定位试验,研究了早稻施氮对连作晚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土壤有效氮含量的影响。试验设早稻施氮/晚稻不施氮、早稻施氮/晚稻施氮、早稻不施氮/晚稻不施氮、早稻不施氮/晚稻施氮4个处理。结果表明,在连续4年早季施氮的条件下,连作晚稻施氮处理的平均产量为6.45.t/hm2,地上部干物质重12.13.t/hm2,氮素吸收量183.6.kg/hm2,分别比连作晚稻不施氮处理增加28.4%、35.1%和103.5%,均达到显著水平;在连续4年早季不施氮的条件下,连作晚稻施氮处理的平均产量为6.61.t/hm2,地上部干物质重12.14.t/hm2,氮素吸收量165.6.kg/hm2,分别比不施氮处理增加33.4%、37.6%和95.6%,均亦达到显著水平。连作晚稻在早季不施氮和早季施氮两种情况下氮肥利用率不同,前者的氮肥生理利用率显著高于后者,增幅为37.8%,两者的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吸收利用率差异不显著,但前者4年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平均值比后者高18.1%,吸收利用率低6.8个百分点。早晚两季均不施氮小区土壤碱解氮含量均明显低于其他施氮小区,但没有出现随试验年度加长而连续下降的趋势;当早稻或晚稻其中有一季施用了氮肥,或者两季均施用了氮肥的小区,土壤碱解氮含量差异不显著。说明连作晚稻产量主要受当季施氮量的影响,而受早季施氮量的影响较小;早季不施氮小区的连作晚稻氮肥的农学利用效率、生理利用率比早季施氮小区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稻田氮肥用量不会导致土壤背景氮含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24.
农学专业“六边”实习的教学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系在学生学完了专业基础课进入专业课学习时,于第六学期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实行专业课教学与全方位全程综合实习相结合,在一季作物(早稻)完整的生长周期内“六边”结合,即边生产实习,边教学,边科研,边搞科技推广,边搞生产和社会调查,边做群众工作,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5.
早稻分蘖化学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筛选出能控制水稻无效分蘖的实用化药剂,1999年早季对不同配方的分蘖调节剂进行了大田控蘖效果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化控制普遍具有较高的控蘖强度,无效分蘖减少,成穗率提高,但以不同类型药剂组配的调节剂表现的效应存在一定差异,总体上复方优于单方,其中以1号药剂复配的调节剂控蘖强度大,每穗粒数多,但有效穗较对照减少;以2号药剂复配的调节剂控蘖强度较大,穗穗粒数较对照略有减少,但有效穗数差异很小,而以1-7号药剂复配的部分调节剂,以C105,C145,C025,C175,C125和C135的控蘖强度大(较大),水稻成穗率高,每穗粒数增加,结实性状好,有效穗数差异不明显,对纹枯病的田间抗性有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26.
不同稻田状态下克无踪快速灭茬控草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控明不同稻田状态下克无踪快速除草灭茬的效果,2000年在湖南宁乡进行了克无踪用药量、对水量、施药时天气、增效剂、前作留茬高度等对除草剂清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克无踪有效用量为3.75L/hm^2左右,视杂草基数适当增减;对水量对灭草和灭稻茬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二甲四氯、乙草胺、碳铵+氯化钾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克无踪的控草效果;卵茬高率不同的主要影响稻茬原再生蔸率和再生株数。推荐克无踪施用量,早稻冬泡田为3.00-3.75L/hm^2,早稻冬干田3.75-4.50L/hm^2,晚稻免耕田为3.75L/hm^2,同时加入碳酸氨铵45kg/hm^2和乙草胺450mL/hm^2为增效剂,对水900kg/hm^2于傍晚或清晨喷施,晚稻免耕清茬时,前茬留茬高度不超过4cm杂草枯黄以后应及时灌水淹没杂草或稻茬,以有效控制杂草或稻茬再生。  相似文献   
27.
总结了国内关于水稻和超级稻高产栽培的基本生物学规律及其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经验,提出了定目标产量、定群体指标、定技术规范的超级稻“三定”栽培法,并论述和讨论了“三定”栽培法的概念及其理论依据。指出超级稻品种有其适宜的种植区域,在不同生态区域种植的超级稻产量表现不同。生产上应按照超级稻的种植区域,以确定适合的栽培目标产量,采用与目标产量相一致的定量化栽培技术和群体发育调控技术,实现高产稳产高效的超级稻生产。  相似文献   
28.
采用相关、回归和通径分析,对50个籼稻(粘)品种进行了食味与其它米质性状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a.在籼稻总体中,碱消值与食味成显著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食味呈显著负相关,碱消值,直链淀粉以及蛋白质含量对食味有显著的影响效应,又以直鲢淀粉含量的负效应最大;b.在早籼类品种中,糙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是显著降低食味水平的品质性状,且二者对食味的影响效应独立,程度相近;c.晚籼类品种以长/宽比和直链淀粉含量对食味影响显著;d.优质类和中质类品种中,蛋白质含量是显著影响食味的共同要素,其作用分别居第一位和第二位,但作用方向相反,另外,本文还对食味的影响因素,以及蛋白质和食味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9.
犬细小病毒病是由犬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呕吐、腹泻、白细胞显著减少和急性心肌炎等.临床症状有2种:出血性肠炎型和心肌炎型.前者较多见,后者较少,一般幼犬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30.
浸种型水稻种衣剂在晚稻上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为了探明浸种型水稻种衣剂对秧苗生长、苗期病虫害及产量的影响,用种庆剂宏力2号包衣杂交(常规)晚稻种子,进行了湿润育秧及大田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浸种型水稻种衣剂具有促进秧苗生长、防治病虫害和提高成秧率、有效穗数及产量等作用,新香优80,湘晚籼10号包衣处理的成秧率较对照分别提高8.6%和13.9%,增产5.3%和8.3%;对苗期恶苗病、稻蓟马和稻飞虱的防效分别为94.7%-98.5%,83.0%-94.9%和74.l2%-9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