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20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3篇
  16篇
综合类   114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39篇
畜牧兽医   65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姬兰柱  王淼 《林业研究》1998,9(3):223-225
Inttxiducti()nWaterbeetlesoftenrefert()apalpic()n1ia,co11stitutcaratllerlargegroupofcolcopter:l,distrit,utedi11allparts()ftIleworld.TI1eyshowagrcatlnorpl1ologicaIdivcrsityal1datremel1tIousrangeil1size.Traditiollalwaterquality11lol1it()ri11gco11sists()fdippi11gwatersampIesoutofstreallls,carryil1gtllesesaIl1plcsbacktolaboratory,andtl1ensul)jecth1gtlle11lt<)aseriesofcllemicalallalyses'ByIookingattI1eco11ce11tratio11sofvariouspolIuta11ts,scie11[istsl1oPC[()makeprc(Iictiol1saboutl1owda11gerous…  相似文献   
32.
黏膜及其表面的共生菌群是鱼类抵御外界不利环境的第一道屏障。为探索养殖罗非鱼表皮和鳃黏膜共生菌菌群的结构特征是否与其健康状况间存在相关关系,本研究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以无乳链球菌腹腔注射攻毒48 h后存活和濒死尼罗罗非鱼为检测对象,检测攻毒前后罗非鱼表皮和鳃黏膜共生菌群落结构差异。结果显示,健康尼罗罗非鱼表皮和鳃黏膜共生菌均存在优势菌群,主要为特吕珀菌属、硫杆菌属、弓形杆菌属、海单胞菌属和弧菌属。人工感染无乳链球菌后存活尼罗罗非鱼表皮和鳃黏膜共生菌菌群与感染前无显著差异;与存活组相比,濒死尼罗罗非鱼的表皮和鳃黏膜共生菌菌群多样性下降,其中弓形杆菌属、假交替单胞菌属、海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和弧菌属等含量显著下降,链球菌属含量占总菌群的55.30%±1.24%,表明养殖尼罗罗非鱼表皮和鳃黏膜共生菌群落结构可能与其健康状况相关。  相似文献   
33.
于向阳  王淼  宋刚 《齐鲁渔业》2009,26(7):27-27
最近几年北方沿海在南美白对虾稚虾暂养期间暴发了传染性疾病,该病来势凶猛,死亡率高,给部分养殖者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为此,笔者在辽宁省发病率高的盘锦、锦州、庄河等部分地区进行了疾病发病原因的探询,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病害控制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4.
为探究无乳链球菌LrrG(Leucine-rich repeat protein from GBS)和表面免疫原性蛋白Sip(surface immunogenic protein)串联表达的LrrG-Sip重组融合蛋白的免疫原性,该研究将原核表达的LrrG-Sip重组融合蛋白分别以0.5μg·g~(-1)(R1组)、1.0μg·g~(-1)(R2组)和1.5μg·g-1(R3组)每尾200μL腹腔注射免疫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同时以Sip蛋白(S组)、LrrG蛋白(L组)以及PBS(P组)作为对照。2周后对所有免疫鱼体进行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人工攻毒,攻毒剂量为其半致死浓度(LD_(50):4.0×108CFU·mL~(-1))。结果显示LrrG-Sip重组融合蛋白R1组对尼罗罗非鱼的相对免疫保护率最高,达89.14%;且免疫后第14和第28天,该组鱼体血清抗体OD_(450nm)值分别达0.63和0.64,均显著高于单一蛋白对照组(S和L组)和PBS组(P0.05);R1组鱼体血清过氧化物酶(POD)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在上述2个时间点也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但溶菌酶(LZM)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与其他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初步表明LrrG-Sip重组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其免疫原性明显优于单个蛋白,且能有效减少免疫剂量。  相似文献   
35.
通过对佛得角的国家概况和渔业发展概况的介绍和分析,提出了发展佛得角渔业生产的建议,并对佛得角与中国渔业合作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6.
翘嘴鳜是我国传统的名贵淡水鱼,俗称"桂花鱼"(以下简称鳜鱼),肉质丰腴细嫩,味道鲜美可口,无肌间刺,营养价值高.据《2021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2020年全国养殖鳜鱼产量37.7万吨,比2019年增长近4万吨,其中广东省产量14.3万吨,占比38%;2020年广东贡献了全国93%的鳜鱼增量.鳜鱼具摄食活饵的习性,...  相似文献   
37.
丰、枯水期杭州湾东北部渔业资源多样性及数量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研究不同时期杭州湾渔业资源多样性及生物数量分布特征,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Jaccard相似性系数等分析方法对杭州湾东北部水域渔业资源种类组成、密度分布及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时期共捕获40种渔业生物,其中丰水期捕获34种,枯水期捕获22种,两时期Jaccard相似性系数仅为40%,为中等不相似水平(middle nonsimilar level)。丰水期优势种为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和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枯水期优势种为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焦氏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刀鲚(Coilia ectenes)、髭缟虾虎鱼(Tridentiger barbatus)、狭颚绒螯蟹(Eriocheir leptognathus)和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as)。丰水期渔业生物的重量密度为294.82 kg/km2,尾数密度为83.19×103ind/km2,枯水期渔业生物的重量密度为85.76 kg/km2,尾数密度为33.88×103ind/km2。丰水期尾数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0.16~2.35,重量H'变化范围为0.36~2.22,尾数H'与尾数密度呈现显著相关性(P=0.0040.05);枯水期尾数H'变化范围为1.24~2.03,重量H'变化范围为0.81~2.10,尾数H'与尾数密度也呈显著相关性(P=0.0240.05)。研究表明,丰、枯水期杭州湾东北部渔业资源数量分布与种类的洄游习性和环境因子的变化有关,多样性指数偏低,可能预示着杭州湾东北部渔业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干扰。  相似文献   
38.
为了阐明芽胞杆菌0-9菌株的生防机制,通过敲除0-9菌株的多糖外运蛋白编码基因pseP构建基因敲除菌株0-9(ΔpseP)和基因敲除菌株的互补菌株0-9(ΔpseP∷pseP),并比较野生型0-9菌株及其衍生菌株形成生物薄膜的能力及其对小麦纹枯病的生防效果。结果显示,pseP基因敲除后,菌株生物薄膜形成能力和对小麦纹枯病的生防作用降低,生防效果较野生型0-9菌株降低43.6%。基因互补后,互补菌株生物薄膜的形成能力和对小麦纹枯病的生防作用得到恢复,生防效果较敲除菌株提高29.2%。研究表明蜡样芽胞杆菌0-9菌株的pseP基因参与了生防菌株0-9生物薄膜的形成和对小麦纹枯病的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39.
随着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的加强,中草药因药性缓和、作用持久、毒副作用小及药残低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在防治疾病的应用中逐渐显示出其较强的生命力。1中兽医辨证分析中兽医学认为,热应激是火热之邪为病,属于  相似文献   
40.
小麦纹枯病生防活性内生细菌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小麦纹枯病的生物防治及其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从河南47份健康小麦品种根系内分离获得小麦内生细菌,筛选其中具有生防活性的菌株并进行运动性、产酶能力、铁载体产生能力、对病原真菌抑制性测定。[结果]活性植株筛选中有10株细菌可显著降低小麦纹枯病发病率和严重度,分别是0-10、-90、-19、0-23、0-270、-280、-30、0-38、2-26、2-27,其中0-9生防效果最好,防治效果为82.86%。[结论]不同生防菌株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物防治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