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6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7篇
  2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44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综述了保护性耕作油菜田杂草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发展对策.认为目前保护性耕作油菜田杂草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是:进行了保护性耕作油菜田间杂草演替规律和恶性杂草灾变预报研究;初步筛选出了适合保护性耕作油菜田间的高效、低污染除草剂;保护性耕作油菜田应用了一次性化学除草;选择出适合保护性耕作油菜田间除草机具;引进了油莱部分抗除草剂转基因品种.对保护性耕作油菜田杂草控制技术的发展对策是:注重作物生长季与非生长季并重的除草方式;加强多种除草方法相结合;解决好农机具问题;加强农机与农艺结合;加强保护性耕作油菜田除草剂品种的研究;进一步研究保护性耕作油菜田杂草控制技术综合配套技术;解决好农民问题;培育或引进适合当地保护性耕作油菜田的新品种,进行合理轮作;加大项目续建投入,增强科技攻关力度.  相似文献   
42.
太湖新银鱼对温度、盐度适应能力试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试验观察热冲击、不同盐度对太湖新银鱼仔鱼成活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其仔鱼在升温过程中死亡率不断提高,305℃时死亡率达48%,半致死温度为305~335℃,致死温度为395~425℃,425℃100%死亡。在温度125~425℃范围内,银鱼死亡率的温度系数Q10值为1000~0198,96h半致死盐度为12,在盐度8的水中可安全度过96h。  相似文献   
43.
坡面径流泥沙计算方法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坡面径流泥沙计算中,传统的计算方法误将土壤中的孔隙水当作坡面径流来计算,从而不能准确反映土壤侵蚀状况。通过研究分析径流小区资料,提出了计算坡面径流泥沙的新方法。计算结果比较表明,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的误差较大,且随着含沙量的增大误差在加大,此种现象应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44.
为深入了解Cr~(6+)对海水鱼类的毒性机理,利用静水式鱼类急性毒性测试方法,开展了Cr~(6+)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仔鱼和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获得了24、48、72、96 h所对应的半致死浓度LC50值,计算了Cr~(6+)对牙鲆的安全浓度,并对急性毒性下红细胞核异常率和鳃的损伤进了观察。结果表明,Cr~(6+)对牙鲆仔鱼24、48、72、96 h的LC50分别为75. 19、67. 13、49. 77、31. 09 mg·L~(-1);对幼鱼的LC50分别为462. 13、435. 36、390. 19、322. 41 mg·L~(-1)。安全浓度分别为16. 05 mg·L~(-1)(仔鱼)和115. 91 mg·L~(-1)(幼鱼)。Cr~(6+)对牙鲆仔鱼的毒性属于中等毒性,而对幼鱼的毒性为低等毒性。Cr~(6+)对红细胞核异常率的影响呈现质量浓度、处理时间—效应关系。Cr~(6+)会造成牙鲆鳃的损伤,且损伤程度随着浓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加重。本研究可为进一步开展Cr~(6+)对海水鱼类的毒性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5.
真鲷精子诱导牙鲆减数分裂雌核发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真鲷精子激活牙鲆卵子,经(0±0.5)℃冷休克处理,诱导了牙鲆减数分裂雌核发育。灭活真鲷精子,紫外线照射剂量3.4mJ/cm2时孵化率最低;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孵化率恢复,照射剂量73mJ/cm2时,孵化率最高,呈现典型的Hertwig效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倍性,未经冷休克处理的胚胎全部为单倍体,经冷休克处理的均为二倍体,表明精子灭活有效。冷休克实验结果表明,冷休克起始时间2~5min均有效,以3min为最好;冷休克持续时间30~90min均有效,以45min为最好。综合两项因素,授精3min后,休克时间持续45min组的授精率和孵化率均为最高,与其他处理组差异显著(P<0.05)。RAPD分析结果显示,异源精子的遗传信息未在雌核发育二倍体的电泳图中出现,表明其遗传信息没有传递给子代。  相似文献   
46.
中国沿海6个花鲈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8对微卫星或简单重复序列[microsatellite or 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标记对辽宁东港(DG)、绥中(SZ),河北秦皇岛(QHD),山东青岛(QD),浙江舟山(ZS)以及广东珠海(ZH)海域的6个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等位基因90个,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A)为3~20;有效等位基因数(Ae)为1.7~11.4;观测杂合度(Ho)为0.355~0.971;期望杂合度(He)为0.398~0.912;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65~0.906;6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且群体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舟山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NA=11;He=0.762;PIC=0.734),绥中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NA=9.8;He=0.721;PIC=0.692);哈代?温伯格平衡检验显示,除秦皇岛群体外,标记Lama18、Lama21和Lama29在其他5个群体中偏离HWE(P0.01)。位点Lama18与Lama42间存在极显著性的连锁不平衡(P0.01);分子方差(AMOVA)分析结果显示群体间、群体内个体间以及所有个体间的方差均达显著性水平(P0.01);群体间配对Fst(pair-wise Fst)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显示,舟山群体与其他5个群体遗传分化最远,遗传距离最大,而北方的绥中、东港、青岛以及秦皇岛4个群体间分化不显著;聚类分析显示,珠海与秦皇岛群体先聚合,再与舟山群体聚为一支。绥中、东港、青岛群体聚为一支;遗传组分分析结果显示,6个花鲈群体中共包含3个主要遗传组分,其中舟山群体遗传混杂少,遗传信息保留完整,而绥中、东港和青岛3个群体遗传组分类似,遗传混杂严重。另外,秦皇岛与珠海群体约40%的遗传组分相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沿海的花鲈群体中除舟山群体外,绥中、东港、青岛、秦皇岛和珠海5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已受到现有养殖模式与养殖逃逸的影响。  相似文献   
47.
本研究利用12对微卫星标记对秦皇岛近海增殖放流区内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回捕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与放流用牙鲆亲本群体和放流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3个群体中,等位基因数(Na)为11.917–22.167个,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800–0.836,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814–0.845,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775–0.818。其中,回捕群体的平均Na最多,为22.167,放流前群体的平均Na最少,为11.917。平均Ho最大的是回捕群体(0.836),最小的是放流前群体(0.800)。平均He最大的是亲本群体(0.845),最小的是放流前群体(0.814)。在36个群体–位点组合中,有23个群体–位点组合显著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状态(P<0.05)。3个群体的基因分化系数Gst值为0.005–0.043,遗传分化均为较弱。研究表明,3个群体均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放流人工培育苗种对回捕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未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8.
降低棉花胚性愈伤褐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棉花组织培养中,诱导出的胚性愈伤组织转到继代培养基上时,经常出现褐化现象,需要经过3~4次继代培养才能诱导出正常绿色胚状体。实验通过激素和氮源对诱导绿色胚状体的效应研究,认为氮源配比不合适是褐化现象的主要诱因,与KT、6-BA、IAA等激素关系不明显;经过对MS培养基的改良,一次继代就可以获得绿色胚状体,从而缩短了组织培养周期近2个月。  相似文献   
49.
作为一种新型持久性污染物,全氟化合物的生态环境影响和毒理效应备受关注,针对全氟化合物处理技术的研究已成为环境领域研究热点之一。总结了吸附法、微生物法、芬顿氧化法、光化学氧化法、电化学氧化法等全氟化合物处理工艺以及各工艺优缺点,重点围绕光电协同催化技术、光电芬顿氧化技术、光电过氧化技术的原理、影响因素、优缺点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光电协同技术是一种结合了光化学氧化和电化学氧化的高级氧化技术,具有反应条件温和、降解速率高且适应广泛等优点,被很多学者应用于降解全氟化合物。但是目前光电协同技术在产业化及工业应用方面仍旧处于初步阶段,需要进一步探索其工艺装置、最优运行参数和条件,并进行仿真模拟。  相似文献   
50.
【目的】研究氮肥施用下青贮玉米田土壤酶活性时空变化特征,为内蒙古中部青贮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种星青饲1号”为供试材料,设置0(N0)、120 (N8)、180(N12)、240(N16)、300(N20)和360(N24) kg hm-26个氮肥梯度,系统分析2018~2019年不同处理青贮玉米田土壤酶活性在5个生育期和0~40 cm土体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究了青贮玉米产量对施氮水平的响应。【结果】青贮玉米田土壤酶活性在不同施氮处理、生育期于0~40 cm土体中存在显著差异(P <0.05),随着玉米生育期的延长,青贮玉米田土壤酶活性呈“抛物线”型变化,大喇叭口期-抽雄期最高。相比0~20 cm土层,较深的土层增加了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同时降低了脲酶(UA)活性。增施氮肥有效促进蔗糖酶(IA)、碱性磷酸酶(APA)、脲酶活性及玉米产量的增加,且施氮量为240 kg hm-2(N16)时集中呈现出酶活性及产量峰值。2018年与2019年N16处理玉米生物鲜重分别较其他处理高出了8.07%~65.88%和7.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