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15篇
农学   51篇
基础科学   5篇
  14篇
综合类   68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20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61.
土壤酶是推动土壤养分循环的生物催化剂, 研究华北山前平原农田养分循环的酶学调控机制将有助于评价该地区土壤养分状况。试验用土壤取自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 分析了土壤脲酶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在0~10 cm、10~20 cm、20~30 cm 和30~40 cm 4 个土层中的分布, 研究了土壤粗砂(2 000~200 μm)、粉砂(200~63 μm)、粉粒(63~2 μm)和黏粒(2~0.1 μm) 4 个颗粒组中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 土壤脲酶活性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 土壤酶活性随土壤粒径减小而升高。在土壤粗砂和粉砂组分中, 土壤酶活性与养分含量显著相关, 而在土壤粉粒和黏粒组分中,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并不总是显著相关。这些结果说明: 土壤酶活性在土壤养分循环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土壤粗砂和粉砂中的土壤酶具有较高的田间实际催化活性, 对土壤养分循环的贡献较大; 与此相反, 土壤粉粒和黏粒中的土壤酶由于土壤无机矿物的吸附作用而失去部分田间催化能力, 降低了其对土壤养分循环的贡献。  相似文献   
62.
最近几年,笔者发现从市场买来的大白菜很多有干烧心病,就拿去年储存的大白菜来说,竟然全部有干烧心病,可见该病的防治必须重视起来。  相似文献   
63.
吊花是装饰美化环境的一种方式,特别是一些旅游城市.街道较窄,树木花草种植困难,可在路灯上或商店门前明显的位置挂一些吊花。五彩缤纷的花朵下垂飘动,婀娜多姿,给人愉悦的感受。各家门前及阳台上也可布置一些吊花、盆花、繁茂的植物能将主人快乐的心情传达给每一位行人。  相似文献   
64.
控制水仙高度,以前主要是用低温或雕刻的方法,比较难于掌握。去冬今春,我们进行了化学控制试验,取得了显著效果。现介绍于下。一、多效唑的应用原理和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5.
以兰花"霞光"植株为试材,研究水分胁迫对植株的花枝数、花枝长度、花期和叶片病害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每隔5d浇水1次)相比,每隔10d浇水1次有利于促进植株花枝数的增加和花期的延长(花期天数可达52d),有利于控制植株病害的发生。说明适当的控水灌溉有利于提高兰花植株的开花品质。  相似文献   
66.
为了探明菲律宾蛤仔在盐度骤降条件下的生理学反应及组织结构变化。本研究以盐度35‰培育的蛤仔为对照,研究了盐度骤降至25‰和15‰条件下2、6、12、24、36、48、60 h时蛤仔血淋巴中抗氧化酶(SOD、CAT、GSH-PX)活力的变化。结果显示:在60 h内,对照组蛤仔3种抗氧化酶活力均呈现出较稳定的状态。相对来说,盐度25‰和15‰组蛤仔SOD和GSH-PX呈现出“显著升高-显著下降-逐步恢复”的趋势。其中盐度为25‰时,蛤仔SOD酶活力在48 h内持续显著升高,之后下降;盐度15‰时蛤仔在最初的12 h内SOD酶活力显著升高,之后显著下降;GSH-PX酶活力在2个低盐度组蛤仔中升高和降低持续的时间相当;2个低盐组蛤仔CAT酶活力在6 h时出现小幅升高后呈现整体下降趋势。3种抗氧化酶活力在实验结束时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说明3种抗氧化酶在盐度变化条件下会呈现规律性变化,但蛤仔适应和调整能力较强。对各盐度处理组蛤仔每天取样进行组织切片观察,仅盐度15‰组蛤仔在处理6天时出现较明显变化,体现在:鳃丝排列不规则、鳃丝间连接被破坏、鳃表面无法形成褶皱;肝胰腺细胞细胞质不饱满、腺泡腔扩大出现了部分细胞解体的现象;水管和外套膜的主要变化体现在褶皱降低或减少、上皮细胞高度降低、黏液细胞增多。该研究结果为蛤仔适应盐度骤变的生理生态学机理研究奠定了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67.
应用静态明箱-气相色谱法对4个施氮肥水平NO(0kgN·hm^-2),N200(200kgN·hm^-2),N400(400kgN·hm^-2),N600(600kgN·hm^-2)的夏玉米-冬小麦季CH4、N2O排放进行了研究,同时估算了其年季净固碳量及其O2气体调节价值,计算了年综合气体调节价值。结果表明,夏玉米-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为CH4吸收汇和N2O排放源,随着氮肥施入量的增加,其对CH4吸收能力减弱,其N2O排放量增加。夏玉米季N400和N600的CH4平均排放速率显著高于N0和N200(P〈0.05);冬小麦季N0处理CH4平均排放速率显著低于N600处理(P〈0.05),冬小麦季N600的N2O平均排放速率显著高于NO处理(P〈0.05)。夏玉米-冬小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N0、N200、N400和N600处理CH4排放总量分别为-2.55、-1.99、-0.94和0.47kg·hm^-2·a^-1;其N2O排放总量分别为1.05、1.45、1.67和2.22kg·hm^-2·a^-1。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夏玉米季和冬小麦季转化为NPP的碳量和净固碳量均增加;夏玉米-冬小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N0、N200,N400和N600处理年季净固碳量分别为6224.29,13885.05,14554.35和14521.10kg·hm^2·a^-1;其中N200,N400和N600分别比N0处理增加了123.08%、133.83%和133.30%。夏玉米-冬小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N0,N200,N400和N600处理综合气体调节价值分别为10560.19、23602.64、24727.78和24634.24yuan·hm^2·a^-1;N200、N400和N600分别比N0处理增加了123.51%、134.16%和133,27%,以N400处理年固碳量最高。  相似文献   
68.
应用静态明箱-气相色谱法对4个施氮肥水平NO(0 kg N·hm-2),N200(200 kg N·hm-2),N400(400 kg N·hm-2),N600(600 kg N·hm-2)的夏玉米-冬小麦季CH4、N2O排放进行了研究,同时估算了其年季净固碳量及其O2气体调节价值,计算了年综合气体调节价值.结果表明,夏玉米-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为CH4吸收汇和N2O排放源,随着氮肥施入量的增加,其对CH4吸收能力减弱,其N2O排放量增加.夏玉米季N400和N600的CH4平均排放速率显著高于NO和N200(P<0.05);冬小麦季NO处理CH4平均排放速率显著低于N600处理(P<0.05),冬小麦季N600的N2O平均排放速率显著高于NO处理(P<0.05).夏玉米-冬小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NO、N200、N400和N600处理CH4排放总量分别为-2.55、-1.99、-0.94和-0.47 kg·hm-2·a-1;其N2O排放总量分别为1.05、1.45、1.67和2.22 kg·hm-2·a-2.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夏玉米季和冬小麦季转化为NPP的碳量和净固碳量均增加;夏玉米-冬小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NO、N200,N400和N600处理年季净固碳量分别为6 224.29,13 885.05,14 554.35和14 521.10 kg·hm-2·a-1;其中N200,N400和N600分别比NO处理增加了123.08%、133.83%和133.30%.夏玉米-冬小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NO,N200,N400和N600处理综合气体调节价值分别为10 560.19、23 602.64、24 727.78和24 634.24 yuan·hm-2·a-1;N200、N400和N600分别比NO处理增加了123.51%、134.16%和133.27%,以N400处理年固碳量最高.  相似文献   
69.
水果型苤蓝,它具有适应性广、生长期短,耐寒性强的特点,保护地和露地都可以种植,产量较高,可周年栽培,并且营养丰富,保健功能强,更为可贵的是口感甜脆、清香爽口。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水果型苤蓝不仅作为供应宾馆、饭店的特菜品种,而且也逐渐走入寻常百姓的餐桌,成为人们经常选择的蔬菜品种。  相似文献   
70.
以洋桔梗Ceremony Orcmge品种组培苗为材料,进行不同剂量60Coγ射线照射,统计各处理植株死亡率、成活率及成活植株增殖率,并观察当代表型变异率和进行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洋桔梗组培苗的半致死剂量为103.63 Gy,出现了植株矮化、叶片变厚、扭曲、呈圆筒状,黄化、畸形等较明显的表型变化;在0~150 Gy剂量范围内,植株死亡率随照射射线剂量增加而增加,而增殖率与变异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