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4篇
  20篇
综合类   8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网络化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应用WebGIs技术,开展了网络化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技术研究。利用SQL Server2000建立了WebGIS应用系统所需的全国农业气象网络共享数据库。利用ArclMS(Intemet Map Server)4.0平台构建农业气象信息服务WebGIS服务器,实现了客户端的农业气象空间和属性数据交互查询和专题图分析功能。探讨了针对Internet网上发布需要的产量动态预报解决方案。基于WebGIS的农业气象信息共享技术将使农业气象信息直接、迅速、便捷、有效地传输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国外作物生长模型区域应用中升尺度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研究总结了小区或田间尺度上开发的作物生长动力模拟模型应用于更大区域尺度和更高级系统水平时 ,易发生环境变量的时空变异、响应变量的空间归并以及由于空间平均、时间变异和现有模型未考虑的新特性及其新过程时所产生的偏差等升尺度问题 ,归纳并提出有效控制和减小误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利用EO S-M OD IS遥感数据,基于线性混合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作物冠层温度反演方法。首先,利用EO S-M OD IS数据提取了陆地表面温度LST和植被指数NDV I。然后,假定地表只有植被和裸地两种组分,通过植被指数温度V I-T s方法来估算裸土的组分温度,作物冠层温度通过线性混合模型来求解。为了验证反演的地表温度和冠层温度的精度,把反演的地表温度与NA SA M OD IS地表温度产品进行差值运算,在差值图像中90%以上的像元灰度值分布在-1和1之间,像元灰度的平均值小于0.5;同时在河北固城农业气象试验站对冬小麦冠层温度进行同步观测,通过与反演的冠层温度进行比较,其误差在±1.5℃左右。结果表明,文中所提出的作物冠层温度反演方法精度较高,其结果能够满足有关作物生长模型以及土壤水分模型对输入参数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4.
基于ORYZA2000模型的湘赣双季稻气候生产潜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湘赣地区1961-2006年25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气象资料以及31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06年双季稻发育期、生物量观测等资料,对水稻生长模型ORYZA2000进行参数调试和验证。以双季稻发育速率参数为主,结合地形、气候、水稻熟性分布和当地生产实际,将湘赣双季稻区划分为7个区域,实现了ORYZA2000在湘赣双季稻地区的应用。利用本地化后的ORYZA2000模型模拟湘赣地区早、晚稻的逐日生长过程,分析了湘赣地区1961-2006年双季稻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演变规律。分析表明,赣东、赣中、湘中一带双季稻气候生产潜力较高,湘北、湘南、赣南、赣东北双季稻气候生产潜力较低,其空间分布与实际生产情况相符。从历史演变看,25个站中有18个站的双季稻气候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每年下降22-86kg/hm^2不等。初步分析表明,湘赣地区双季稻气候生产潜力下降是由于生育期天数减少、生育期内辐射(日照时数)减少和(或)积温上升3个因素的共同影响。辐射减少导致光合作用产物减少,积温上升意味着生育期内温度升高,或产生高温胁迫,或引发生育期缩短,均对水稻生长不利。  相似文献   
15.
40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历史演变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探讨4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的波动特征。对粮食产量的预测预报以及逐年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全国和部分省(区)单产序列的分析表明: 1. 近40年来,我国粮食单产的增产年多于减产年,增产持续时间和增产幅度亦均大于减产年; 2. 各省(区)的增减产年频数呈准正态分布,其累积频率曲线可分为稳定、不稳定和中间型三类; 3. 增向转移概率大于减向转移概率,尤以减转增的概率为最大,减转减最小; 4. 4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经历了低产缓慢发展—波动发展—高速增长不稳定发展的3个阶段; 5. 增减产年的历史演变具有较明显的准4年及其倍数周期的波动特征,各地主要波动周期的变化说明了粮食生产稳定性在地区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正> 6 华南地区上半年多阴雨天气,对作物的生长影响较大;盛夏有伏旱发生、部分地区持续到秋初,农业生产为一般年景. 大部地区冬季多雨、低温.季内有4~5旬气温偏低1~3℃,阴雨日达30~40d,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8成至2倍,其中12月下旬受强寒潮影响,旬末华南北部极端最低气温降至-1℃至-3℃,加之有20~40mm的  相似文献   
17.
针对华北小麦越冬的WOFOST模型改进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华北冬小麦生育期间存在较长的越冬休眠期,利用作物模型准确模拟冬小麦越冬过程有利于改善模型的模拟效果。本文针对华北地区气候特征和冬小麦品种生态类型,从冬小麦越冬、返青的气象指标出发对WOFOST模型进行了参数调整,从而实现了该模型对越冬物候期的模拟。根据返青后实际观测资料对返青期生物量的重新初始化,使WOFOST模型可以模拟出华北冬小麦的越冬损耗现象,并使模拟整个生育期地上生物量的平均拟合优度和关键发育期生物量的相对误差有所降低,为WOFOST模型适应华北冬小麦生长发育的模拟及区域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暖对小麦蒸散和产量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水分与小麦生长关系的模拟模式,估算了气候变暖后小麦不同发育阶段农田蒸散量的可能变化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时小麦生长中后期实际蒸腾量和总蒸散量明显减少,将导致干物质下降,产量减少,产值降低,并需额外增加灌溉,从而使农业生产费用增加。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对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及其气候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21,他引:34  
根据我国北方63个代表站点(1961-1995)的气候资料,在分析了该地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现状的基础上,选用了合适的指标和计算方法,研究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农牧交错带界限及其气候生产力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降水不变,温度升高的情况下,现有的农牧交错带将东南移,范围扩大;同时气候生产力可能下降。而在温度升高、同时降水增加的气候情景下,农牧交错带的移动变缓,甚至不变,视降水的情况而定。降水增加能部分或完全补偿因温度引起的气候生产力的下降,气候生产力甚至有可能增加。降水是决定农牧交错带位置及其气候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但未来干热的气候趋势有可能使该地区的环境状况变得更为严峻。  相似文献   
20.
娄秀荣  王石立 《中国农业气象》1992,13(3):55-56,F003
<正> 冬季我国北方大部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气温显著偏高,干旱较为明显,豫、晋、陕、甘大部地区秋冬连旱较重,对冬小麦越冬及生长构成一定的影响;京、津、冀、鲁大部地区冬小麦生长状况较好,返青期提早.江淮大部秋末初冬干旱,进入隆冬旱情解除,光温充裕,越冬作物长势明显转好;江南初冬干暖,隆冬大雪严寒,越冬作物及柑桔遭受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