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15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5篇
  1篇
综合类   52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57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61.
正1选地整地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力中上,土壤理化性状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强的旱地、缓坡地或一水地块。覆膜前浅耕,平整地表,耕层深25~30cm,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旋耕机旋耕,做到"上虚下实无根茬、地面平整无坷垃",为覆膜、播种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2品种选择根据气候条件和栽培条件,选择高产、优质、抗性强的耐密型优良品种。应选择比露地栽培生育期长7~10d,有效积温多150~200℃的品种。同时要求株型  相似文献   
162.
王秀华  陈冰 《杂粮作物》1999,19(1):32-34
以往的高产栽培经验证明,确定适宜的密度,并配以合理的施肥是谷子高产的重要技术环节,本试验通过田间测定,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运算,模拟与寻优,研究谷子新品种“铁谷6号”产量达到3750kg/hm^2以上水平的肥密模式,探讨种植密度,磷肥和氮肥施用量的最佳组合。为新品种的生产,示范及大面积推广,栽培技术规范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3.
谷子新品种铁谷七号铁谷七号是铁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80年以铁谷四号为母本、宣农七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后,经7个世代优良单株选育而成。1主要特征、特性该品种幼苗为黄绿色,苗势强,叶片较宽,刺毛短,绿色,穗为纺锤形。主茎高160~180cm,穗长20...  相似文献   
164.
海洋贝类病毒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概述目前已报道的海洋贝类病毒病的病原生物学、组织病理学、细胞病理学和流行病学等方面的进展,提出了目前国内外海洋贝类病毒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5.
多效价载体疫苗免疫大菱鲆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注射与浸泡2种方法,对构建的多效价载体疫苗MVAV6203A-1进行了免疫保护效果和血清效价的研究.结果显示,用多效价载体疫苗注射免疫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可同时获得对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免疫保护效果,免疫相对保护率分别为80.6%和77.0%;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效价的结果显示,免疫MVAV6203A-1后大菱鲆血清效价最高达到2 048,均值为8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7;用多效价载体疫苗浸泡免疫大菱鲆后,对鳗弧菌与嗜水气单胞菌的免疫相对保护率分别为62.2%和11.7%.血清效价分析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均值均为64.上述结果表明,所构建的疫苗MVAV6203A-1可有效提高大菱鲆对鳗弧菌和嗜水气单胞菌的免疫力,并且免疫和攻毒的途径可能是影响免疫保护效果的因子.本研究旨在为鳗弧菌与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鱼类疾病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6.
本研究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酵母水解物对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性能、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 (对照组)、0.5%、1.0%、1.5%和2.0%的酵母水解物制成5种实验饲料,对5组初始体重为(25.80±0.45) g的吉富罗非鱼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每组 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实验结束后,每个重复选择12尾鱼进行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攻毒实验,每尾鱼腹腔注射0.2 mL浓度为8.3×105 CFU/mL的菌液,连续观察14 d,统计累积死亡率。结果显示,随着酵母水解物添加量的增加,吉富罗非鱼终末体质量(FBW)和特定生长率(SGR)均呈先显著上升(P<0.05)后下降的趋势。回归分析表明,当SGR达到最大值时,对应的酵母水解物添加量为1.29%。罗非鱼血清一氧化氮合酶、酚氧化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随饲料中酵母水解物添加量的提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0.05),添加量为1.5%时达最大值。饲料添加酵母水解物对吉富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抵抗力有显著影响(P<0.05),除添加量为0.5%的实验组死亡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实验组罗非鱼的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中,饲料添加酵母水解物可有效提高吉富罗非鱼的生长性能、免疫力和抗病力,且在添加量为1.5%时,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67.
对虾病毒性偷死病(Viral covert mortality disease,VCMD)是由偷死野田村病毒(Covert mortality nodavirus,CMNV)引起的一种新发疫病,近年来使中国对虾养殖业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筛查对虾池塘养殖系统中CMNV的自然宿主种类,本研究在山东潍坊一个发生VCMD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场排水渠中采集了野生鲫鱼(Carassius auratus)样品,对其携带和感染CMNV的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逆转录套式PCR检测结果显示,鲫鱼样品的总RNA能扩增出与预期大小一致的CMNVRNA依赖的RNA聚合酶目标基因片段。组织病理和原位杂交分析显示,鲫鱼脑部神经组织空泡化严重,脑皮层锥体细胞和二叠体颗粒细胞核固缩明显,心肌呈现典型的溶解样坏死病理变化,脑和心肌组织的病变部位均可见淡紫色CMNV探针杂交信号。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显示,鲫鱼脑中可见神经组织空泡化,心肌组织坏死严重,CMNV样病毒颗粒占据了心肌细胞内大部分区域。本研究表明,CMNV在自然条件下能够跨越物种障碍、感染对虾养殖池塘排水渠中的野生鲫鱼,并导致靶组织明显的病理损伤,同时也提示,CMNV感染其他鱼类尤其是淡水鱼类的风险值得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68.
本研究制备了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副溶血弧菌V. parahaemolyticus、哈维氏弧菌V. harveyi和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 5株鲆鲽鱼类病原菌的兔抗血清,建立了5种菌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并将该检测方法用于鱼类细菌分离物病原检测。人工感染结果显示,5株菌对大菱鲆的半数致死量(LD50)在102~107CFU/fish;制备的兔抗血清效价分别为1∶2 048 000、1∶16 000、1∶16 000、1∶1 024 000、1∶128 000;交叉反应结果显示,鳗弧菌、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3株弧菌与抗血清相互之间存在交叉反应;抗血清特异检测灵敏度分别为104、108、107、105、106cell/ml;对13株海水鱼类细菌分离物进行检测,有1株腐败希瓦氏菌阳性,两株哈维氏弧菌阳性;1株副溶血弧菌和哈维氏弧菌均为阳性,该结果与16S rDNA序列的分子分析方法一致。  相似文献   
169.
本研究尝试将生物絮团养殖技术(Bio-floc aquaculture technology, BFA)应用到凡纳滨对虾高密度养殖系统中,研究生物絮团在凡纳滨对虾不同放苗密度下的水质调控、对虾生长及存活等方面的作用效果。试验将200、400和600尾/m2的放苗密度分为传统养殖组(TF200、TF400和TF600)和絮团养殖组(BFA)(BF200、BF400和BF600)共6组,分别在18个室内水泥池中进行,其中BFA组通过添加益生菌和赤砂糖培养生物絮团,并在养殖过程中极少换水,而传统养殖组进行传统换水养殖管理。经过113d的养殖试验,随着放苗密度的增加,水质、对虾存活率和对虾特定增长率逐步下降,然而BFA在400尾/m2的凡纳滨对虾封闭式养殖中有良好效果。与400尾/m2的传统养殖组(TF400)相比,400尾/m2的BFA组(BF400)在养殖过程中生物絮团平均形成量提升3.25倍;水体中的亚硝酸氮和氨氮平均含量分别降低67.9%和72.7%,而用水量只有传统养殖组的33%左右;对虾的体重、存活率、特定生长率及单位产量分别提高了14.5%、156.3%、2.4%和194.1%;400 尾/m2的BFA组对虾单位产量达到4.01±0.94 kg/m2,具有最好的环境和产出效应。  相似文献   
170.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 IHHNV)是危害虾类健康养殖的重要病原,为寻找一种快捷保存及分离IHHNV DNA的方法,为后续研究提供完整的核酸材料,选用FTA (flinders technology associates)卡为保存介质,以FTA纯化试剂、TE (Tris-EDTA)缓冲液及去离子水为基础洗脱液,设计7种FTA卡黏附DNA洗脱方法,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检验不同核酸洗脱分离效果及最低的点膜核酸量。结果显示,于4 mm2的FTA卡上,点样体积为2.5 μL,用洗脱液作为模板时,最低点膜核酸浓度需要1.47×104 copies/μL以上,可获得最佳的检测灵敏度和100%检出率的洗膜方法为50 μL TE缓冲液于95 ℃下浸洗5 min;用膜片做模板,点膜核酸浓度需要1.82×103 copies/μL以上,室温(20~25 ℃)条件下,用FTA纯化试剂洗脱3次,再用TE缓冲液洗脱2次,洗脱时间均为5 min,可获得最佳的检测灵敏度和100%的准确度。以FTA卡保存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 EHP)、虾十足目虹彩病毒1 (Decapod iridescent virus 1, DIV1)、偷死野田村病毒(covert mortality noda virus, CMNV)、致急性肝胰腺坏死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pAHPND)核酸,测试所建洗脱方法的效果,证实了该方法对其他虾类病原核酸的洗脱具有通用性。该研究给出了FTA卡保存和洗脱IHHNV DNA的适用性方案,为野外对虾样品采集、病毒核酸样品跨区域传递的保存和运输条件提供了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