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11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6篇
  17篇
综合类   82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35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201.
荷兰农业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荷兰农业的特点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情报所王秀芳荷兰作为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之一,其农业发展十分迅速,多年来经过对农业基础结构和策略的重组、调整及改革,使其产品能满足世界市场需求,使荷兰农业60%的最终产品销往国外,其中2/3经过加工,成为世界农产品三大...  相似文献   
202.
块耳霉菌株(Taian 00927)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对本室分离获得的块耳霉菌株Taian 00927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当RH=100%时,温度从15℃到30℃均适宜该菌株孢子萌发,湿度较低时,以RH=97.5%和温度为20℃的温湿组合较为适宜孢子萌发。适宜该菌株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为20℃-30℃。该菌株对酸性的敏感性强于对碱性的敏感性,适宜该菌株孢子萌发、菌落生长和产孢的PH范围是5.5-7.0。紫外线照射2.5min后,24h的孢子萌发率仅为58.5%,照射5min后萌发率小于2%。光照和黑暗交替有利于菌落生长和产孢。  相似文献   
203.
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与植物互作的分子生物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是植物病毒中最大的属,其基因组为一单链正义RNA,只包含一个开放阅读框架,基因表达的策略为先将基因组的开放阅读框架翻译成一大的多聚肽,再由病毒编码的蛋白酶将其切割成各个小的肽段。表达的产物在病毒的系统侵染、传播、症状表达中起不同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该属病毒与寄主植物之间互作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就植物对该属病毒的抗病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4.
玉米养分丰缺诊断指标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玉米叶片养分标准位明显看出,在黑土的中高产田上氮素是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在中低和中高产田上提高土壤供钾能力,补充钾肥可以使产量提高.植株组成成分处于DRIS图内圆为养分相对平衡.处于外圆外为显著地不平衡.养分指数可以把DRIS标准值和DRIS图养分丰缺的定性指标转为定量,把限制产量的营养元素通过数量列出次序.田间试验结果与N、P、K指数相吻合。  相似文献   
205.
高油玉米花粉直感效应对普通玉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两个高油玉米品种与5个普通玉米品种混种,利用高油玉米品种为普通玉米品种授粉,研究高油玉米对普通玉米的花粉直感效应。两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花粉直感效应,增加了普通玉米的含油量和粗蛋白含量,改变了淀粉含量。与通油1号玉米杂交的5个普通玉米产量均增加,增加幅度最高的是吉单180,其经济效益也最大。与四油199玉米杂交的5个普通玉米,除吉单180外,产量均降低,经济效益最高的是吉单180。由此可见,高油玉米通油1号比四油199更适合与普通玉米进行花粉直感效应,而吉单180是与高油玉米进行花粉直感效应最为合适的普通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206.
沧州市棉花生产滑坡的原因及对策①滕国胜王国柱孙广明王保亭河北省沧州市棉办室061001王秀芳河北省青县农业局近年来,沧州市植棉面积连年滑坡,1991年植棉18.5万公顷,达到了高峰。而1996年下降到6.6万公顷跌入了低谷。1棉花生产滑坡的主要原因1...  相似文献   
207.
【目的】带状种植是四川小麦的典型种植方式,主要分布在丘陵旱地,与玉米构成小麦/玉米复合种植系统。本文通过两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和生育期分配比例对四川丘陵旱地带状种植小麦氮素吸收累积、 分配与转运的影响,以及氮素利用效率和土壤氮残留问题,筛选适合于该地区带状种植小麦的适宜氮肥用量和分配比例,为生产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试验在四川省仁寿县进行,试验材料为四川主推品种川麦42,带状种植(即2 m为一带,种5行小麦,行距20 cm,小麦幅宽80 cm,预留行1.2 m),2BSF-4-5A型谷物播种机播种,密度150104 plant/hm2。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施氮量为主区,设N 90(N1)、 135(N2)、 180(N3)、 225(N4) kg/hm2 4个水平;生育期分配比例为裂区,设基肥一次性施入(R1)、 底肥:苗肥=7:3(R2)、 底肥:拔节肥=7:3(R3)和底肥:苗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R4)4个水平,并以不施肥(CK)为对照。【结果】 1)施用氮肥后收获期地上部植株总吸氮量显著提高,开花期植株各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 成熟期叶和茎鞘中氮素残留量以及转运氮的贡献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花后氮素同化量及其对籽粒氮的贡献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施氮量为N 135 kg/hm2时达最大。底肥:拔节肥=7:3的施氮方式有利于提高花后氮素同化量及其对籽粒氮贡献率,而底肥:苗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的施氮方式有效地促进了花前贮存氮素向籽粒转移,同时也增加了成熟期氮素在营养器官中的残留,降低了氮素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2)氮利用效率和植株氮生产力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土壤中残留的全氮、 NO-3-N及NH+4-N含量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施氮量较高(N 180~225 kg/hm2)的条件下,底肥一次施极大地增加了土壤中氮的残留,且随施氮量增加,拔节期一次性追肥土壤中氮残留也增加,氮肥分次追施和加大分配比例能够有效降低土壤中的氮素残留; 3)在四川丘陵旱地套作条件下,施氮量和籽粒产量的关系可用二次曲线方程来拟合,平均每生产100 kg籽粒需N 3.6 kg;施氮量为180 kg/hm2、 分配比例为底肥:拔节肥=7:3时籽粒产量最高,可达4800 kg/hm2(第二年4706 kg/hm2),较CK增产27.6%(第二年增产25.6%)。【结论】综合考虑小麦籽粒产量、 氮吸收利用特性以及土壤中残留氮量,在保证获得较高小麦产量(4650 kg/hm2以上)的前提下,应适当减少氮肥用量,采取氮肥后移及分次施用的方式。本试验条件下带状种植小麦推荐的氮肥用量为N 135~180 kg/hm2,分配比例为底肥:拔节肥=7:3。  相似文献   
208.
磷肥在黑土春玉米连作区玉米后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吉林省中部中等肥力黑土春玉米连作区,连续13年施磷和残留在土壤中的磷对玉米产量、磷肥的利用率以及二者对玉米增产增收影响的分析比较,得出磷肥对玉米具有12年的后效作用,但后效生统显著时期约为两年。  相似文献   
209.
钾肥对玉米的增产增收效果与利用率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钾对玉米有较显著的增产作用。以施用K2O 50~100kg/hm2可以获得最大产量和最高收益。钾肥在风沙土上增产、增收效果好于淡黑钙土和黑土,在黑钙土上好于黑土。施钾量与玉米产量关系式为y=a+bx+cx2。土壤有效钾含量与施钾最大增产量呈极显著的直线负相关y=3491.5-23.00x。玉米施钾可提高植株和子粒含钾量和干物质产量,因而明显提高吸钾量。在中肥力黑土上施用100kg/hm2钾(K2O)的利用率为37.56%。  相似文献   
210.
通过优化天水地区冬油菜施肥方案,在不降低产量和产出效益的前提下,明确减轻化肥施用对环境的污染的最佳施肥量。以天油15号为指示品种,在武山县设常规施肥、常规施肥减量15%、减量25%、减量30%、减量50%+有机肥共5个处理,观察化肥减量对冬油菜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减量15%~50%对天油15号生育期基本不影响,但其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均以化肥减量25%处理最好,减量30%次之;减量25%和30%处理均较常规施肥增产,但增产不显著;常规施肥减量30%的产投比最高,减量25%次之。综上所述,相比常规施肥,化肥减量25%~30%既能保证冬油菜高产,又能减少投入成本,获得较好的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