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3篇
  4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干热河谷农业土壤环境长期承受“大水大肥”生产方式的胁迫,开展高温、干旱农田环境中氮肥施用与土壤有机碳固持间关系研究是维持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学基础。以干热河谷优势作物番茄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施氮量处理(0、125、225、325 kg/hm2)开展田间施肥试验,探讨不同施氮量对番茄农田0~50 cm不同土层总有机碳(SOC)、活性有机碳(AOC)、非活性有机碳(NOC)、微生物量有机碳(MB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的量变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低氮施肥处理10~50 cm土层的SOC含量显著增加(P<0.05),中氮施肥处理耕作层0~30 cm的SOC含量显著增加(P<0.05),高氮施肥处理在各个土层SOC含量均有小幅增加;(2)高氮施肥处理0~30 cm土层的AOC含量显著增加(P<0.05),0~50 cm土层的MBC含量及其分配比例也显著增加(P<0.05);中氮施肥处理0~30 cm土层的DOC含量显著增加(P<0.05);低氮施肥处理10~50 cm土层NOC含量及其分配比例显著增加(P<0.05);(3)不同氮肥处理的SOC含量及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呈现逐层减少的趋势;(4)中高氮施肥处理下土壤AOC与S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无氮处理的NOC与SO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MBC和DOC含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显著影响SOC含量(P<0.05);(5)番茄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耕层0~30 cm的MBC含量与番茄产量显著正相关(P<0.05)。因此,在干热河谷冬春季番茄生产中,建议适量减少氮肥施用量至225 kg/hm2,不仅有利于作物对有机碳的吸收利用,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而且能提高番茄产量,减少农业投入成本和环境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封育措施对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Savanna)群落种间关系的影响,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实施水土保持封育20年的区域及其周边区域设置封育区和干扰区样地开展植被调查,应用方差比率(VR)法、χ2检验结合Jaccard指数法以及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对25个优势物种的种间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封育导致稀树灌草丛群落组成及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有助于橘草等多年生乡土禾草的生长,促进假杜鹃(Bc)、清香木(Pw)和地檀香(Gf)等一些木质化程度较高的物种留存,同时抑制一年生物种、杂草类物种和外来物种的出现,在群落中形成多个建群物种;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群落总体种间联结以正联结为主,封育促进群落形成更加复杂的种间联结关系;相较于封育区,干扰区群落物种间存在较高的资源竞争或生态关系的相互排斥,促进一年生物种、杂草类物种和外来物种间形成较强的正联结关系,形成以黄茅为代表的单优势建群种群落,而封育区群落总体种间关系呈现显著正联结状态,促进豆科物种、木质化物种、乡土物种间形成正联结关系,优势物种间正负相关关系同时加强。以上结论表明,封育措施对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优势植物种间关系有重要影响,通过影响植...  相似文献   
13.
干热河谷等“热区”以其充足的光照及相对较高的温度为冬春季蔬菜生产提供了重要条件,合理的水肥管理是保障区域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及农业环境安全的重要举措。为提高西南热区特色作物水肥管理能力,巩固北方冬春蔬菜供应链,设置不同灌溉量(4469.10、2253.60、1806.70 m3/hm2)和施氮量(240、210、180、150 kg/hm2)2个因子,在元谋干热河谷开展冬春季节番茄大田试验,分析比较不同水氮处理对番茄产量、品质及其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降低灌溉定额后,番茄单果重显著增加(P<0.05),总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番茄果横径和果梗洼大小显著增加(P<0.05),糖含量和番茄红素显著降低(P<0.05),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P<0.05);(2)氮肥施用量显著影响番茄果梗洼大小(P<0.05);(3)水氮耦合作用显著影响糖含量和番茄红素(P<0.05),番茄产量和品质更易受水分供应限制,而受氮肥影响较小。结果显示元谋冬春茬番茄传统种植模式存在过量灌溉和过量施肥的现象,选择低水(灌溉定额1806.70 m3/hm2)中氮(180 kg N/hm2)的水肥管理策略,保产的同时能有效提高番茄水分利用效率,能产出品质较好的番茄,同时减小环境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4.
以拉比番茄为研究材料,研究了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番茄苗期生长特性、生物量分配、光合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2年未施用有机肥的番茄植株矮小、果实产量低、果小,生物量也显著低于其他施肥处理。在3个施肥处理中,M1的番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蒸腾速率最高。施肥可显著提高番茄红素和可溶性糖含量。M3虽然施肥量最高,但其生物量、果实产量、光合作用强度、番茄红素均呈下降趋势,M3的施肥量是否为过量施肥,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以甜玉米(正甜68)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干热河谷甜玉米种植株距、叶片温度和光照强度对其光合特征的影响。采用Li-6400光合测定系统控温,测定分析了大田条件下甜玉米灌浆期不同株距(20、30、40cm)和不同叶片温度(20、30、40℃)的穗位叶光合作用光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种植株距、叶片温度、光照强度对甜玉米穗位叶光合特征均有显著影响,株距为40 cm的甜玉米穗位叶Pn、Gs和WUE均最高;随着叶片温度增加,Pn、Gs和Tr均明显增加,WUE明显降低;随着种植株距、叶片温度的增大,LCP、LSP、Pnmax、Trmax均呈现增大趋势,WUEmax呈现降低趋势。株距与叶片温度之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种植株距30 cm与叶片温度40℃组合处理的Pn、Gs、Tr均最大,WUE较低,且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最高。可见,种植株距为30 cm时甜玉米叶片光合作用光响应特征可以较好地适应40℃叶片温度。  相似文献   
16.
在野外采集酸角林下0~20 cm和20~40 cm土壤,分析不同坡位(坡顶、坡中和坡脚)对酸角林土壤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ROC)、颗粒有机碳(PO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酸角林的坡顶SOC富集,坡中SOC最低;坡顶和坡中的有机碳主要在土壤表层(0~20 cm)出现富集现象;(2)ROC、POC、DOC含量变化与SOC含量变化相似,ROC、POC、DOC含量与总SOC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3)ROC占SOC的比例范围为33.11%~47.00%,DOC占SOC的比例范围为1.27%~1.89%,POC占SOC的比例范围为20.10%~26.51%;(4)坡脚土壤碳库的稳定性最好,易于积累有机碳。在元江干热河谷中种植乡土树种——酸角,对土壤有机碳产生了有益影响,促进了该区域土壤有机碳的库效益。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水肥管理对番茄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合理降低氮肥施用量,研究不同水肥模式条件对番茄质量、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每5日滴灌2 h的灌溉方式可提高番茄亮度,土壤含水率为田持的70%~90%的灌溉模式可有效提高番茄可溶性糖含量;灌水适中的灌溉方式(灌溉定额为3771.98 m3/hm2)有利于番茄产出较多的果实数和增加成熟比例,并且推迟番茄主产期,从而提高番茄初产量和总产量;氮肥添加处理、水肥的交互效应均未对番茄的品质和产量产生显著性影响(P>0.05);水分对番茄的品质和产量的影响大于氮肥。  相似文献   
18.
王艳丹  高欣  彭金剑  汤飞宇 《作物杂志》2023,39(2):106-2202
为探究不同生育期棉花品种的干物质积累及产量与其碳氮代谢相关性,采用生育期不同的2个陆地棉近等基因系早熟系4003-10和中熟系4003-6,测定生殖生长阶段蕾期至吐絮期根、茎、叶的全氮、氨基酸、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己糖、蔗糖和淀粉)含量及棉株各部位生物量,比较2个品系的差异,并分析营养器官含氮量与生物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003-6比4003-10具有更大的铃重、衣分及皮棉产量。生殖生长阶段4003-6叶片比4003-10具有较高的全氮、氨基酸、非结构性总碳、淀粉含量及碳氮比,表明前者叶片具有较强的碳氮代谢活性和碳水化合物生产能力;4003-6的根系氨基酸水平高于4003-10,且具有更高的氮素吸收效率。在营养器官中,根系含氮量对棉花植株地上部、根系、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生物量积累影响最大。早熟系4003-10单株根、茎、叶的含氮量与生殖器官生物量的相关系数均高于中熟系4003-6,表明早熟品系的吸氮能力对产量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9.
金沙江干热河谷水土流失严重,自然降雨对地面的溅蚀以及形成径流对地表的冲刷是造成区域土壤养分流失、地力退化的重要原因。为了探究番麻、剑麻对干热河谷地区坡地产流产沙的影响及其对降雨径流的调控分配机制,设置标准小区监测试验,比较番麻、剑麻和裸地措施对小区土壤侵蚀量及降雨径流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热河谷地区坡地径流输出以地表径流为主, 3种处理小区地表径流占总径流量的比例为76.42%~95.78%;番麻、剑麻小区的地表径流与裸地相比分别减少了71.09%、 84.21%, 50 cm处壤中流减少了19.33%、32.77%, 100 cm处壤中流则增加80.26%、 36.84%。拟合方程分析发现,平均雨强对裸地小区的产流影响最大,3种处理小区泥沙含量均与径流深关系最为密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该结论提示,在干热河谷栽种剑麻或番麻可以有效降低坡面径流的产生,并减少干热河谷坡面土壤的侵蚀,且这种减流减沙效益与剑麻和番麻在不同降雨条件下对降雨径流(地表径流、壤中流和界面流)的分配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为了阐明干热河谷甜玉米灌浆期叶片光合生理特征对光照和土壤水分的适应机制,明确其土壤水分阈值效应, 本文采用大田人工给水结合自然耗水获得土壤水分梯度的方法,利用 Li-6400 光合测定系统测定分析不同土壤水分条件 下甜玉米光合光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水分含量对甜玉米叶片光合光响应过程的影响不同。土壤含水量为 13.88%~14.50%时,随着光合有效辐射强度(PAR)的增大,净光合速率(Pn)逐渐增大至光饱和点(1 787.48~ 2 000.00 μmol/(m2 ·s),之后 Pn 趋于稳定;土壤含水量为 11.50%~12.69%时,Pn 逐渐增大至光饱和点(1 154.74~ 1 488.08 μmol/(m2 ·s),之后 Pn 逐渐降低,出现光抑制现象,表明土壤水分含量不低于 12.69%有利于提高干热河谷甜玉 米光能利用率。各光合参数具有明显的水分临界效应,但各指标的水分临界值表现不同步,其中 Pn、Tr 和 Gs 水分饱和 点分别为 13.88%、14.04%和 15.45%,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最高点为 11.50%。这表明,土壤含水量 12.69%~13.88% 为甜玉米高产高效水,此时甜玉米具有较高的光合能力、高效生理用水特性以及较高的光能利用效率,是干热河谷甜 玉米高产高效节水管理的关键阈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