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6篇
  7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以底物浓度、pH、温度、培养时间作为处理,采用靛酚蓝比色法测定灰棕紫泥土脲酶动力学参数和反应条件。结果表明,灰棕紫泥土脲酶酶促反应V0与[S]的关系呈二次线性关系,[S]为11.67%时,V0达极大值;Km值在中性、35℃环境下较小,Vmax值在中性环境下较大,与温度呈二次正相关;脲酶酶促反应最适pH值为6.9、最适培养时间为24h、最适底物浓度为10%、最适温度为45℃。  相似文献   
42.
根据Genbank中挪威鼠(Rattus norvegicus)Hspa4基因序列(登录号:NM 153629)和玉米Ubi-1启动子序列(登录号:DQ141598 )设计引物,采用RT-PCR和PCR技术分别进行克隆。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Hspa4基因片段含有2530bp,编码840个氨基酸;获得的启动子Ubi-1序列大小为1992bp;克隆的序列与相应原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96%和99.55%。以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质粒为基础,成功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Ubi-Hspa4,为利用Hspa4基因改良植物抗逆性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3.
李昌满  王贵学  许明惠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478-12479
[目的]探明尿素缓释剂配方的最佳浓度。[方法]选用混合尿素缓释剂2%、3%、4%3个浓度,与肥料混合一次性施入,以常规性2次施肥和1次施肥而不加缓释剂为时照,研究3种浓度的混合尿素缓释剂对茎瘤芥产量和硝酸盐的影响。[结果]混合尿素缓释剂能明显减缓尿素分解,延长供氮期。[结论]一次性施3%混合尿素缓释剂,能明显提高产量,降低硝酸盐含量,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4.
对28个杂交水稻品系(种)F_1代不同穗位籽粒性状进行统计分析表明,不同品系(种)间的籽粒容重、比重和千粒重的差异极显著,且符合全息分布,均为上部高于中部和高于下部。不同穗位间籽粒的容重、比重和千粒重的差异亦极显著。其中,千粒重上、中、下穗位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上部容重极显著地高于下部,但与中部和混合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上部比重极显著高于下部和混合处理。其差异产生的原因可用全息生物学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45.
"渝黄1号"高含油量栽培综合农艺措施优化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密度、氮素、磷素、钾素等为参试因子,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新型甘蓝型黄籽油菜杂交种"渝黄1号"高含油量栽培的综合农艺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或相似条件下,种子含油量大于45.11%的适宜农艺措施组合为:密度以13.0~14.0万株/hm2为适宜,氮素(纯N)以117.3~132.7kg/hm2为佳;磷素(纯P)以133.8~149.6kg/hm2为适宜;钾素(纯K)以109.0~136.9kg/hm2为佳。主要农艺措施对种子含油量增减作用的大小依次为:磷素>氮素>密度>钾素。  相似文献   
46.
收获期对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等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籽度随收获期的推迟而逐渐降低.即收获得越早,种子颜色愈黄;但种子含油量却随收获期的推迟呈先上升后又略有下降的变化趋势,只有适时收获才能保证高种子含油量。随收获期的推迟。胚蛋白质含量呈先略有下降后又有上升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7.
水稻株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水稻第三次产量的突破将可能产生于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的超高产育种,笔者综述了水稻理想株型的形态特征、株型的相关栽培生理、株型遗传与育种、与植株形态建成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8.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及其抗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水稻白叶枯病是由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致病菌引起的全球性水稻病害。到目前为止,已有26个抗病基因被发现,有10个基因已在染色体上被定位,包括显性基因Xa1、Xa4、Xa21andXa26(t)等和隐性基因Xa5、Xa13等。对大部分抗病基因的抗病机制了解还不是很清楚。利用标记辅助选择(MAS)进行抗病育种是防治白叶枯病的有效途径。在此,综述了已发现的抗水稻白叶枯病基因的种类、分子标记、抗病机制和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9.
CaCl2处理对茄子幼苗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营养液栽培的茄子幼苗为试材,研究了低温(4℃)胁迫下CaCl2处理对质膜透性、MDA含量、POD活性和POD同工酶的影响。结果表明:CaCl2处理能降低质膜透性,减少MAD含量。在48h前CaCl2处理能显著提高POD酶活性,48h后可以阻止其下降,不同CaCl2处理水平之间POD活性差异达显著水平,其变化趋势为0mmol/L〈5mmol/L〈10mmol/L〈15mmol/L〈20mmol/L,同时CaCl2处理还诱导产生POD同工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