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5篇
林业   22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20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31.
东北云杉相容性立木材积和地上生物量模型研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东北云杉为研究对象,利用立木材积和地上生物量实测数据,通过利用总量直接控制和度量误差模型方法,研建相容的立木材积方程、地上生物量方程、生物量转换函数及各分项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地上生物量模型在引入树高因子后,改善了模型的精度和平均预估误差;所建立的东北云杉一元相容性方程,其立木材积和地上生物量模型的确定系数分别为0.94和0.97,平均预估误差分别为5.36%和3.55%;而二元相容性方程,立木材积和地上生物量模型的确定系数均在0.98以上,平均预估误差控制在3.06%以下。所建立的模型可以用于我国东北云杉林地上生物量的估计。   相似文献   
32.
利用多阶抽样与实地调查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三峡库区的林地蓄积量进行估测,并分析这种方法的抽样精度。结果表明:基于多阶抽样的林地蓄积量监测方法所估测的活立木蓄积量,与三峡库区一、二类清查数据进行误差分析,总体精度分别达到99.52%、94.19%,估计精度为87.16%,这种估测方法具有较好的总体精度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33.
浙江省杉木人工林生长模型及主伐年龄的确定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杉木人工林是浙江省主要用材料资源,根据调查资料,经过模型拟合和统计分析,确定林分生长模型,据此计算数据成熟龄,以土地期望价最高和内部收益率最大确定经济成熟龄,并确定主伐年龄。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的数量成熟龄为24-29a,经济龄成熟为17-27a,主伐年龄为19-26a,不同地位指数的林分间有一定的差异,其中8和10地位指数级主要培育小径材,应尽可能提前采伐,12和14地位指数级培育中小径材,可适当提前采伐,16地位指数级以培育中径材为主,可适当延长采伐,18及18以及地位指数级,培育中大径材,应尽可能延长采伐年限,表2参8.  相似文献   
34.
基于遥感地学模型的辽宁省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估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森林植被生物量估测遥感模型机理的综合分析,采用2005年辽宁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部分样地数据,基于遥感及其派生信息、气象信息、地学信息、林分信息建立了估测森林植被生物量的多元回归模型。得出如下结论:1)根据与样地生物量相关性的高低对MODIS数据植被指数(NVDI)的排序为植被指数的年平均值(NVDI_AVER)、植被生长季节的植被指数的平均值(NVDI_AMD)、植被指数的年内最大值(NVDI_MAX)、植被指数的年内最小值(NVDI_MIN)、植被指数的年内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NVDI_CHA);与生物量相关的气象因子分别为相对蒸散、平均气温和>10℃的积温,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422,0.399和0.394;生物量与坡向、纬度相关性不显著。2)辽宁省森林总生物量为255.774×106t,森林碳储量为127.887×106t。3)从辽宁省森林碳密度空间分布来看,辽宁省森林碳密度呈现出东高西低的趋势,并且碳密度总体上不高,为50 t/hm2以下。  相似文献   
35.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质量指标体系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科学性、完备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的原则指导下,以森林生态学和系统论为基础,从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森林分布和森林生态背景等4个方面来选择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质量评价指标,从而构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了层次分析方法、加权综合质量指数法来系统地评价中国各省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质量状况,同时,在此基础上对各地区加权评价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并根据聚类结果,把全国各省(区、市)划分为5个质量等级类型。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我国各省(区、市)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质量高低的基本分布格局大体上呈现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依次过渡趋势。  相似文献   
36.
云南松地上生物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森林生物量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最基本数量特征,是研究许多林业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基础,但由于地域的不同,地上生物量及各分项生物量存在差异。以西藏、云南2个省(自治区)的130株实测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生物量数据,分别用传统回归方法和利用引入地理区域为特征的哑变量方法建立了地上总生物量和地上各分项生物量的一元(胸径为自变量)、二元(胸径和树高为自变量)和三元(胸径、树高、冠幅为自变量)模型。结果表明:所建生物量模型中,地上总生物量模型精度最高,预估精度为0.9300~0.9600,其次是树干、树皮和干材生物量模型,预估精度为0.9000~0.9500,树叶生物量模型的预估精度相对较低,其值为0.8500~0.8900,而且所有的模型都满足二元模型的预估精度和确定系数比一元模型高,与三元模型相差不大。引入哑变量后的模型中,不管是一元模型、二元模型还是三元模型,模型的确定系数、预估精度都相应提高,确定系数为0.7300~0.9600,预估精度为0.8800~0.9600,而且估计值的标准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都减少了。因此,构建不同区域地上生物量和和各分项生物量模型时,建议引入哑变量,以提高模型精度和适用性,来解决不同地区模型不相容的问题。  相似文献   
37.
基于西藏地区第6和7两期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数据,利用择优方法,在4种候选模型中,选择冷杉、云杉与柏木3种主要天然林树种的最佳单木材积生长率模型,结果表明:(1)冷杉、云杉与柏木3种树种的材积生长率均随胸径增大而逐渐减小,并趋近于0,呈现明显反"J"型关系;(2)冷杉和云杉的最佳模型为Y=a*exp(b*D)+c/D,Y=a*Db+c适用于柏木,3种树种单木材积生长率最佳模型的拟合效果良好;(3)冷杉、柏木、云杉在小胸径时的材积生长率依次变小,柏木在胸径15 cm时,材积生长率随胸径的增大急剧减小,在胸径15 cm时,减小速度逐渐变缓。本研究建立了冷杉、云杉与柏木3种西藏地区天然林主要树种的合理单木材积生长率模型,编制了"单木材积生长率表",为天然林材积生长率及森林资源的生长和经营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8.
内蒙古柠条和山杏单株生物量模型研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针对现有灌木生物量模型存在的分量与总量、地上与地下生物量不相容等问题, 探索利用联立方程组 方法, 建立灌木林相容性生物量模型。[方法] 以内蒙古自治区的2种常见灌木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和山杏(Armeniaca sibirica)为研究对象, 基于大样本的生物量实测数据, 利用非线性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方法, 建立了地上生物量模型及其相容的地下生物量模型和根茎比模型。[结果] 表明:基于植冠面积和丛生枝个数(或植株高度)的地上生物量模型, 其确定系数能达到0.67以上, 但地下生物量模型的确定系数要低些, 其中山杏仅0.36;2种灌木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模型的平均预估精度均能达到80%以上, 全株生物量的平均预估精度, 山杏能达到86%以上, 柠条能达到92%以上。[结论] 对于无明显主干的丛生状灌木, 不论是地上生物量还是地下生物量, 植冠面积是首要的相关因子, 其次才是丛生枝个数和植株高度;利用非线性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方法, 能有效解决不同生物量之间的相容性问题, 同步建立地上生物量模型及其相容的地下生物量模型和根茎比模型;所建模型完全可用于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相应灌木林的生物量估计。  相似文献   
39.
短枝型苹果品种孢粉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个苹果短枝型品种及其相应的起源品种的花粉形态进行比较研究发现:(1)苹果花粉形状较相似,但大小存在着差异,所测品种中普遍表现为短枝型品种的花粉显著小于起源品种;(2)苹果品种花粉粒表面纹饰较复杂,主要分两类:红星和新红星属于同一类型,其花粉粒表面为网状纹饰;而金帅、金矮生;青香蕉、烟青;印度,绿光同属于一个类型,其花粉粒表面为条纹纹饰,走向与极轴基本平行;(3)短枝型品种花粉中出现异型花粉;(4)苹果花粉在形态构造上属于NPC系统中的N3P4C2类型。  相似文献   
40.
生态环境脆弱区的景观动态监测与预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作为干旱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的典型代表 ,晋陕蒙接壤地区在自然地理上有其独特的空间分布格局 ,在生态上具有显著的脆弱生境特征和演化规律 .该文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选取分维数、分离度和景观优势度等指标 ,对该区脆弱环境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 ,并探讨了景观格局的形成过程 .同时 ,运用马尔柯夫链模型对未来土地利用的景观格局进行了预测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