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25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32篇
综合类   44篇
农作物   10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31.
吉林省中部玉米带高产田黑土酶活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吉林省梨树县高产创建的农田黑土为供试土壤,相邻地块农民常规生产田土壤为对照,研究高产田土壤酶活性特征。结果表明,0~10 cm土层高产田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农民常规生产田,由于pH值不同,磷酸酶活性表现出不同的规律。11~20 cm土层万发乡高产田(深松25 cm)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生产田;21~40 cm土层万发乡高产田(深松25 cm)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生产田,其他酶活性差异不显著。土壤深松能够改善土壤酶的生存环境,提高酶活性。  相似文献   
32.
西峰站的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规律试验观测工作已开展了60余年,初步摸清了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基本规律,提出了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对推动黄土高原地区乃至全国的水土流失治理、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减少入黄泥沙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西峰站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观测将以数字化、信息化发展为目标,努力提高观测成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黄土高塬沟壑区乃至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和黄河治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33.
两种小蠹虫在云南松树干垂直分布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省曲靖地区受蠹害的云南松林为调查对象,对林内濒死树上的纵坑切梢小蠹虫和横坑切梢小蠹虫在树干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这两种小蠹虫整体平均分布的格局及不同种的聚集分布的特点。明确了树干各段两种小蠹虫的数量比例,为测报和信息素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4.
云南纵坑切梢小蠹是一种重要的林业害虫,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防治对林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利用植物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对其进行监测和防治的方法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针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综述了云南松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及利用各种挥发性成分诱集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的研究进展,同时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其他地区利用植物挥发性化学物质监测和防治小蠹类害虫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35.
选取吉林省黑土、黑钙土及白浆土3种典型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优化后的酸碱滴定法及灰色关联法对土壤酸碱缓冲性能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浆土碱缓冲能力最强,碱缓冲容量2.5~3.6 cmol/(kg·pH),对酸的缓冲性能最弱,酸缓冲容量2.5~4.3 cmol/(kg·pH);黑钙土对碱的缓冲性能最弱,碱缓冲容量0.7~2.3 cmol/(kg·pH),大部分碳酸盐含量高的黑钙土对酸的缓冲性能最强,酸缓冲容量5.2~10.4 cmol/(kg·pH),小部分碳酸盐含量低的黑钙土酸缓冲容量在1.5~5.2 cmol/(kg·pH);黑土介于两者之间,酸、碱缓冲容量分别为4.4~6.2,2.0~2.3 cmol/(kg·pH);土壤内在性质中,对白浆土、黑土酸缓冲性能影响最强的因素是土壤初始pH,对碱缓冲性能影响最强的是土壤质地;对黑钙土酸缓冲性能影响最强的是碳酸盐含量,对碱缓冲性能影响最强的是土壤质地。  相似文献   
36.
通过向低、中、高及去有机质含量土壤处理中添加玉米秸秆进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秸秆添加量对不同有机质含量土壤腐解能力及土壤酸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恒温培养150 d后,土壤中秸秆腐解率表现为高有机质含量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土壤>低有机质含量土壤>去有机质含量土壤,高有机质含量土壤均高于其他3种有机质含量处理腐殖化系数,且高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转化效果最好,有机质增加量最多。对于土壤酸度的影响,随秸秆添加量的增加,土壤pH上升幅度增加,土壤中交换性H+、交换性Al3+、交换性酸的含量降低。不同秸秆添加量条件下,4个有机质含量土壤表现不同,低有机质含量土壤秸秆添加量为10~15 g/kg时,土壤pH增幅最大,土壤交换性H+、交换性Al3+、交换性酸含量减幅最大,土壤酸度降幅最大;中、高有机质含量土壤秸秆添加量为15~20 g/kg时,土壤pH增幅最大,土壤交换性H+、交换性Al3+、交换性酸含量减幅最大,土壤酸度降幅最大。相对3种有机质含量土...  相似文献   
37.
以吉林省典型土壤淡黑钙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研究在不同秸秆和硫酸铝添加量下,淡黑钙土中有机矿质复合体的含量及有机碳在其中的分布,探讨有机矿质复合体对淡黑钙土固碳的贡献。结果表明:对于秸秆和硫酸铝添加的所有处理,复合体含量均表现为G_1(钠分散组)G_0(水分散组)G_2(钠质研磨分散组);与对照相比,秸秆和硫酸铝添加使得淡黑钙土中G_0组复合体的含量降低,G_2组复合体的含量明显上升,而对G_1组复合体的含量影响不大。单位质量复合体中有机碳的含量大小表现为G_2G_0G_1,G_2组复合体中的有机碳含量最高(平均含量为95.92 g·kg~(-1)),约为单位质量G_0组和G_1组复合体中有机碳含量的3倍,G_0组(平均含量为33.89 g·kg~(-1))略高于G_1组(平均含量为32.25 g·kg~(-1))。秸秆和硫酸铝添加均有助于提高G_0组复合体中有机碳的含量;而G_1组复合体有机碳含量的变化主要受秸秆添加量的影响,随着秸秆添加量的增加,G_1组复合体有机碳含量增加;秸秆对G_2组复合体中有机碳含量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而硫酸铝的影响则相反。各组复合体对淡黑钙土固碳的贡献率取决于土壤中复合体的含量及单位质量复合体中有机碳的含量,其对固碳贡献的大小顺序为G_1G_0G_2;有机矿质复合体(G_0+G_1+G_2)质量仅占淡黑钙土质量的约四分之一,但其对于淡黑钙土固碳的贡献却为61.96%~73.56%。  相似文献   
38.
吉林省主要土壤类型固定态铵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分析测定,研究了吉林省主要土壤类型固定态铵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吉林省主要土壤固定态铵含量最高为336.72mg/kg,最低为57.87mg/kg,平均为187.62mg/kg;固定态铵在不同土壤类型中含量顺序为黑土黑钙土白浆土暗棕壤风砂土;土壤中固定态铵与0.01mm粘粒含量呈P0.01水平的极显著正相关,与0.001mm粘粒含量相关性不显著;与阳离子交换量呈P0.01水平的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机质呈P0.05水平的显著正相关;与pH值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9.
不同硫酸铝施用条件下对苏打盐碱地水稻吸肥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苏打盐碱地水稻施用硫酸铝改良剂的研究,阐明了不同硫酸铝施用量对水稻氮、磷、钾素营养吸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重度盐碱化稻田上,施用硫酸铝可使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量增加,水稻吸收养分能力分别提高40%、100%、40%。吸磷量增加最明显。其中吸氮量、吸磷量最大值均出现在成熟期。不同硫酸铝施用量对水稻吸收养分的影响无规律性。但在硫酸铝施用量为300 kg/hm2的情况下,水稻产量可较不施用硫酸铝处理增加近8倍,是盐碱地水稻产量最大时硫酸铝的施用量。盐碱地稻田土壤供肥能力较低,氮肥分次施用是提高其利用率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产量的重要保障。硫酸铝的施用提高了磷肥的利用率,因此,今后在盐碱地水稻种植中一定要注意改良剂硫酸铝的合理投入并不断加强对硫酸铝施用量有效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40.
基于GIS和RS技术,结合遥感影像、DEM数据,分析了2004—2016年南小河沟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4—2016年,南小河沟流域轻度及其以上土壤侵蚀面积呈减小趋势,从2004年的11.95 km2减少到2016年的8.06 km2,减少了32.55%,其中强烈、极强烈、剧烈侵蚀面积分别减少了35.69%、42.96%和62.98%。研究了导致南小河沟流域土壤侵蚀程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覆盖度变化对土壤侵蚀程度影响较大,而坡度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