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19篇
农学   60篇
基础科学   26篇
  9篇
综合类   170篇
农作物   34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23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高梁导入外源DNA后代的过氧化物酶及酯酶同工酶酶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外源DNA导入高梁的后代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及酯酶同工酶酶谱分析。由分析结果看出,所有导入后代均出现了不同于受体的谱带,并且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杂种酶带,酶带缺失,酶活性增强及酶活性减弱等现象,表明外源DNA片段已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并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32.
黑龙江省能源作物——甜高粱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甜高粱作为高能作物生产燃料乙醇具有高效益、低成本的优势,可有效缓解能源危机,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分析了甜高粱作为能源作物的研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3.
王黎明 《杂粮作物》2007,27(2):103-105
植物分子育种已在多种植物上获得了变异后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绩。分析了植物分子育种后代变异的原因、特点、变异的遗传稳定性及变异后代的应用。  相似文献   
34.
高粱异胞质雄性不育系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黑龙江省高粱生产上应用的主要恢复系对相应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测配,对其后代育性反应及主要农艺性性状测定,以获得可替代的同核异质不育系,不育系扩大杂交种细胞质的遗传基础,避免高粱杂交种生产因A1、A2细胞质专化生理小种的出现而面临绝境。结果表明,A1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未找到可替代的不育系;A2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有被A3、A6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替代的可能。  相似文献   
35.
介绍了鸡西穆陵河大桥桥面破损原因的调查与成因分析,对维修方案做出了详细的技术经济分析。简单介绍了采用新材料的维修工艺和方案。  相似文献   
36.
在研究DCT动力学模型基础上,分析DCT车辆换挡过程.利用仿真软件AMESim建立DCT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DCT换挡过程中,随着滑磨时间的增加,冲击度逐渐减小,滑磨功逐渐增加,并且在惯性相阶段产生最大的冲击度.这对研究DCT换挡品质,提高车辆的换挡平顺性,为DCT在车辆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7.
紫花苜蓿品种'德宝'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紫花苜蓿'德宝'的下胚轴、叶片、子叶和叶柄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浓度(1.5、2.0、2.5 mg/L)2,4-D对各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不同外植体的愈伤组织发生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下胚轴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达98.5%,显著高于叶片(P<0.05),其他各外植体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浓度2,4-D下各外植体愈伤组织发生也存在显著差异,浓度1.5 mg/L和2.0 mg/L的2,4-D MS培养基对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优于浓度2.5 mg/L的2,4-D MS培养基(P<0.05),且有利于愈伤组织的胚性化.另外,2,4-D浓度在1.5~2.5 mg/L范围内,低浓度利于叶片和子叶愈伤组织发生,二者在1.5mg/L浓度下的愈伤率可达100%,显著高于2.5 mg/L浓度处理,而叶柄和下胚轴的愈伤率在各浓度下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8.
杂草稻、栽培稻及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30对SSR引物比较来自不同省区的12份杂草稻、34份栽培稻及36份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出121个等位变异,每个SSR位点的等位变异数在2~6之间,平均为4.033个。杂草稻、栽培稻和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288 2、0.351 5和0.489 9,每个位点在杂草稻、栽培稻、野生稻中的等位基因数平均值分别为2.10、2.27、3.53,说明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最大。杂草稻与栽培稻之间的遗传距离(0.049 4)明显小于其与普通野生稻间的遗传距离(0.583 8),表明杂草稻与栽培稻亲缘关系较近,而与野生稻的亲缘关系较远,即杂草稻很可能起源于栽培稻的返祖退化。  相似文献   
39.
文冠果为中田特有植物,具有很高的能源、药用价值,也是重要的园林绿化树种,其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文章对文冠果用途、栽培历史、育苗技术等方面进行系统介绍,供文冠果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40.
近年来,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家禽养殖的生产性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是,由于疾病的不断发生,养殖数量大幅波动,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发展。疾病的频频发生除了与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变异导致特异性抵抗力降低有关外,也与饲养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所谓,"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笔者结合在生产实践中的经验,将常见的管理疏漏及相关建议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