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2篇
  18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0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3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为明确马铃薯品种和套作行比对套作总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与玉米套作的马铃薯品种和套作行比,以4个不同类型马铃薯品种和2∶2和3∶2两种马铃薯/玉米套作的行比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套作2∶2行比相比较,3∶2行比显著提高了马铃薯单株结薯数、单株块茎重、块茎产量,但降低了单个块茎重。套作条件下费乌瑞它商品性较好,产量较高,宜作为套作的首选品种;米拉商品性中等,产量低,但3∶2行比套作玉米产量高;中薯5号商品性较差,但3∶2行比套作马铃薯和玉米产量均较高,两者均可作为套作的补充品种。适合与玉米套作的品种与行比依次为∶米拉3∶2行比、中薯5号3∶2行比、费乌瑞它3∶2行比、费乌瑞它2∶2行比。  相似文献   
42.
采用砖块栽培和基质栽培,通过设定不同的砖孔密度(0、6、12 孔和18 孔),研究其对番茄
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8 孔、12 孔、6 孔和无孔砖栽番茄果实产量分别比基质栽培番茄果实产量增加
了27.63%、30.84%、23.38%、24.65%,且生产投入成本小。砖栽番茄植株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叶干
质量、茎干质量、根系干质量、果实产量、营养液利用效率相对于基质栽培番茄都有所增加,砖栽应用于
现代化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3.
以马铃薯中薯5号(早熟,株型直立)和米拉(中晚熟,株型扩散)单作为对照,设置2∶2和3∶2两种套作行比,研究大田条件下马铃薯/玉米套作模式中2个品种块茎形成期至块茎增长期群体光合有效辐射(PAR)和生理特性的差异及其对群体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块茎形成期至块茎增长期,两品种PAR、可溶性蛋白含量(SPC)均呈下降趋势,中薯5号脯氨酸含量(Pro)、丙二醛含量(MDA)、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上升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下降趋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因行比而不同;米拉MDA、CAT呈下降趋势,SOD相近,Pro、POD的变化因行比而不同。套作降低了两品种SPC,提高了两品种Pro、SOD、POD。中薯5号PAR套作低于单作,MDA套作高于单作,CAT块茎形成期低于单作,块茎增长期高于单作;米拉PAR套作高于单作,MDA、CAT套作低于单作。两品种套作PAR和CAT 3∶2行比高于2∶2行比,SPC相近,其他生理指标因生育时期而不同。套作降低了中薯5号的光环境,提高了米拉的光环境,3∶2行比光环境优于2∶2行比。套作条件下米拉的耐荫性比中薯5号更强,两品种3∶2行比套作比2∶2行比套作耐荫性更强。光环境的变化导致生理特性的变化,并使套作马铃薯块茎产量显著降低。中薯5号和米拉2∶2行比套作LER分别为0.88,1.00,均无套作优势;3∶2行比套作LER分别为1.24,1.40,具有较强的套作优势,后者宜在生产中推广。  相似文献   
44.
干旱胁迫对苎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苎麻品种川苎11号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试验,设置轻度干旱、中度干旱、重度干旱和正常灌水处理(对照),研究了干旱胁迫持续10天、15天、20天对苎麻旺长期植株光合色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苎麻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含量明显降低;与对照相比,叶绿素a含量低7.59%-31.53%,叶绿素b含量低10.15%-36.30%,叶绿素总含量低8.41%-29.78%;干旱胁迫对苎麻叶绿素b的影响大于叶绿素a.短时间严重干旱胁迫使苎麻叶绿素a/b值显著上升,轻度胁迫和长时间严重干旱胁迫对叶绿素a/b值影响很小.总之,干旱胁迫降低了苎麻叶绿素含量,降低幅度和显著程度取决于干旱胁迫程度的强弱和干旱持续时间的长短.  相似文献   
45.
温度胁迫下烤烟幼苗的生理生态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度是决定烤烟幼苗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之一,影响着烟叶最终的产量和品质。南方多数烟区育苗阶段早春低温和后期高温严重影响着健壮烟苗的培育。为此,选用云烟87,Msk326,中烟103和贵烟4号等4个烤烟品种烟苗在低温(8℃)、高温(39℃)和对照(25℃)分别处理3d,测定其部分生理生态指标,研究烤烟幼苗受到温度胁迫后的生理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4个品种在受到高温和低温胁迫后,电解质渗透率、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上升,且低温胁迫对烟草造成的危害高于高温胁迫造成的危害;而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POD和CAT酶活性则因不同品种的耐寒与耐热性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说明不同品种对温度胁迫存在着不同的生理生态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46.
水肥耦合对玉米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生长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不同水肥条件下玉米C、N、P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设置土壤不同含水量和全氮含量的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水肥对玉米生长性状和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并对两者进行了相关分析。试验设置田间持水量的90%,70%,50%(W1、W2、W3),田间正常施氮量的150%,100%,50%,(N1、N2、N3),共9个处理。结果表明:玉米根、茎、叶不同器官干物质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减少而减少,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高、中水分时玉米株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玉米处于干旱胁迫时施氮量对玉米株高影响不大。低水分下的茎粗显著低于高、中水分。玉米根、茎、叶的C含量差异不显著。低氮施肥处理下玉米根、茎和叶的N含量均显著低于中、高氮处理,而后两者对根、茎和叶的N含量的影响表现不一,其中对茎氮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对叶氮含量在抽雄期以后才显著。玉米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随水肥因素的变化表现不一,其中N/P平均为6.0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C/N为0.3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对水分因素不敏感;C/P为1.62,表现出强烈的内稳性,不随外界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47.
极端气候频现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其中极端低温不仅影响农业生产,也影响着农业碳排放。土壤呼吸作为农业碳排放的主要途径,缺乏在极端低温环境下的深入研究。本研究以我国西南地区旱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冬季低温环境下的土壤呼吸及其水热因子,分析了土壤呼吸等在极端低温环境下的响应特征,发现秸秆覆盖条件下紫云英与油菜混作的土壤呼吸和根呼吸最大,种植紫云英可显著提高10 cm处的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电导率;在极端低温环境下,土壤呼吸和根呼吸显著降低,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显著提高,Q10值由0.31增加到1.19,同时改变了土壤呼吸与土壤电导率之间的关系。无秸秆覆盖时紫云英单作、紫云英与油菜混作的根呼吸比重分别提高了12.07%和8.15%;而秸秆覆盖下紫云英单作、油菜单作以及紫云英与油菜混作的根呼吸比重分别降低了28.55%、38.87%和24.80%。  相似文献   
48.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的陕川渝三地可持续性发展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能值生态足迹法(EEF)是一种基于生态足迹的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予以评估的能值分析方法。以陕川渝三省(市)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和人均能值生态足迹以及万元GDP对2007年三地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就陕川渝区域之间合作的优先性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予以客观评价。结果表明:2007年陕川渝三地的能值生态赤字分别为3.604hm2、1.467hm2、1.268hm2,万元GDP生态足迹分别为3.162hm2、2.31hm2、1.632hm2;三地均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况,且陕西的情况最为严重,资源利用效率最低;陕川渝三地的发展各自面临一定的资源短缺问题,依靠进口或者过度开发来为维持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在新的时期原有的以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传统发展模式遇到了挑战,只有因地适宜地对这种模式进行优化调整,才会使陕川渝各地的发展持续化,从而推动西部发展。  相似文献   
49.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对紫花苜蓿品种西香和会宁不同刈次和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测定结果表明,在不同刈次,引进种土壤含水量明显小于当地种;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引进种西香明显小于当地品种会宁,且多数表现为高—低—高"V"字型变化。但在60~80cm,80~1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有所波动。这种规律性变化与引进种根系强大、有较强的生长势与生长量以及外界降水有关。引进种能吸收深层土壤的水分,且有较强的增产潜力和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50.
土壤活性有机碳不同组分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分析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旱作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以及对土壤有机碳的敏感响应指标进行归纳总结,探讨适合西南丘陵区紫色土农田生态系统在保护性耕作下的有机碳分组方法和活性碳有效指标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为土壤固碳减排、提高土壤质量奠定理论基础。在重庆北碚西南大学试验农场对平作(traditional tillage,T)、垄作(ridge tillage,R)、平作+秸秆覆盖(traditional tillage+straw mulching,TS)和垄作+秸秆覆盖(ridge tillage+straw mulching,RS)4种处理下、西南紫色土丘陵区"旱三熟"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总有机碳(Total soil organic carbon,TOC)、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水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易氧化有机碳(Read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ROC)、可矿化有机碳(Mineralized organic carbon,MOC)以及微生物量有机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秸秆覆盖不仅增加了表层土壤的TOC,也有利于20cm以上的耕层TOC的增加,而垄作对TOC的影响很小。秸秆覆盖处理下各土层POC均显著高于传统耕作,而单纯的垄作处理对5cm以下土层的POC没有影响,却显著地降低了0-5cm土层POC含量。DOC含量随土层的加深逐渐降低,且不同处理的差异主要出现在表层0-5cm土壤中,5cm以下土壤的DOC含量不易受到耕作措施的影响。TS、RS与对照相比均显著提高0-5cm土层的ROC含量,R与T之间差异不显著,秸秆覆盖只对土壤表层ROC影响很大。T、R、TS、RS处理全年日均土壤呼吸分别为1.84,1.65,2.22,2.21μmol/(m2·s),年土壤呼吸总量分别为696.31,624.41,840.12,836.33g/m2。与对照相比,垄作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不大,秸秆覆盖加速了土壤呼吸速率。秸秆覆盖处理显著提高了MBC含量,而垄作处理的影响不大。MBC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正相关,R2介于0.756~0.919之间,P0.05。通过对土壤总有机碳及各组分之间的相关分析分析结果显示,TOC、POC、DOC和ROC在0-5cm土层表现显著的正相关,其他土层没有明显的规律。TOC、POC、DOC、ROC和MBC对耕作措施的响应变化基本一致,表现为对垄作处理的响应不显著,而受秸秆覆盖的影响很大,其中颗粒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35.74%~49.66%,二者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反映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