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3篇
林业   7篇
农学   4篇
  2篇
综合类   1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丛枝菌根对大青杨苗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5种丛枝菌根真菌,在不同肥态、肥力水平下对大青杨实生苗进行接种。结果表明:5种真菌都与大青杨形成了菌根,在不施肥情况下Glomusintraradices、G mosseae、G versiforme3个菌种的苗木在苗高、地径、总干生物量上都与对照表现出差异极显著,与菌根侵染率呈正相关。丛枝菌根能增加苗木对难溶性P肥的吸收和利用,特别是G sinuosa与施过磷酸钙(Ca(H2PO4)2·H2O)在有效成分(P2O5)含量0 06g·kg-1土水平下的组合对苗木有良好的促生效果,生物量积累是对照处理的3 58倍;使用G mosseae或G intraradices与施可溶性P肥磷酸氢二钾(K2HPO4),在有效成分(P2O5)含量0 03g·kg-1土水平下的组合时对苗木的促生效果达到最佳,但随着可溶性P浓度增加,丛枝菌根对苗木生物量的积累却有抑制作用;丛枝菌根同样促进苗木对硝态N和铵态N的吸收、利用,G ver -)含量0 08g·kg-1土水平下和G mosseae、siforme、G intraradices与施硝酸钾(KNO3)在有效成分(NO3 )含量0 08g·kg-1土水平下,对苗木都有良G intraradices与施硫酸铵((NH4)2SO4)在有效成分(NH4好的促生效果,总干生物量是对照处理的2 91、2 56和2 70、2 40倍;试验结果同时也表明,根际营养状况是决定菌根侵染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丛枝菌根(AM)与桃树根癌病关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上海市奉贤区桃树果园调查发现,桃树丛枝菌根(AM)的形成与根癌病的发生表现出一定的相互抑制作用。根据不同时间、顺序对桃树苗木人工接种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ium tumefaciens)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结果表明桃树苗木形成AM后可以抑制根癌病的发生,反之苗木感染根癌病后也降低了AM真菌对根的侵染和在根内的扩展,对苗木同时接种Agrobactium tumefaciens和Glomus mossea时,病原菌要优先于AM真菌侵染寄主并形成病害。AM提高了苗木根系内与抗病性相关的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3.
在2011—2012年江苏省样地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省2010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结果,计算出江苏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密度。结果表明:截止到2012年,江苏省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179.16Tg C。其中乔木层、灌草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碳储量分别为57.95,6.90,14.44,99.87Tg C,占总碳量的32.44%,3.85%,8.05%,55.66%。江苏省森林生态系统的平均碳密度为143.00T/hm2。各层的碳密度大小为:土壤层(83.65 T/hm2)乔木层(51.43T/hm2)凋落物层(5.24T/hm2)灌草层(2.66T/hm2)。林分类型不同,其碳储量和碳密度存在很大差异,其中落叶阔叶林碳储量最大为102.03Tg C,竹林碳储量最小为3.90Tg C;常绿阔叶林碳密度最大为170.97 T/hm2,落叶阔叶林碳密度最小:109.99 T/hm2。从龄组看,全省森林碳储量主要集中10a以下林、10~20a林,分别为11.36,27.92Tg C,两者占全省总碳储量25.07%,61.63%。植被地上生物量与土壤特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碳含量、氮含量与植被地上生物量均呈正相关,其中氮含量与地上生物量有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3),各土层含水量与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在蒲菜贮藏过程中,通过评价其外观品质及测定其失重率、腐烂指数、维生素C含量、纤维素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等指标,研究壳聚糖涂膜对蒲菜采后生理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蒲菜在采后前20d维生素C含量迅速下降,失重率和纤维素含量上升较快,10d后腐烂迅速增加,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呈“低-高-低”变化。壳聚糖涂膜能抑制蒲菜储藏期间的蒸腾失水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保持较低的纤维素含量和较高的维生素C含量,从而延缓蒲菜的衰老与品质下降,延长储藏寿命,达到保鲜目的。  相似文献   
15.
生物全息律与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全息律揭示了生物体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全息相关性。本文阐述了生物全息律的概念,及其在生物学各项领域的应用。从林下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林木病害的诊治,树木遗传育种等三个方面讨论了生物全息律与林学的关系。指出了生物全息律在林学中的指导作用和应用前景。明确了今后林业应广泛应用生物全息律来指导生产和科研。  相似文献   
16.
工厂化条件下氮处理对奶油生菜的生长及生理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不同氮处理(5 mmol·L~(-1)NO_3~--N、10 mmol·L~(-1)NO_3~--N和5 mmol·L~(-1)NO_3~--N+5 mmol·L~(-1)NH_4~+-N)对奶油生菜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5 d后,总氮浓度相等时,NH_4~+-N抑制奶油生菜生长,该处理叶面积、株高、地上鲜重、地上干重、地下鲜重和地下干重分别降低78.2%、60.4%、87.0%、81.3%、80.1%和87.5%(P0.05),此外,两者的生理活性如根系活力、可溶性蛋白质、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10 mmol·L~(-1)NO_3~--N(12.89 g)相比,5mmol·L~(-1)NO_3~--N(8.90 g)处理奶油生菜生物量稍微有所降低,叶面积、根长和地下干重分别降低48.1%、50.3%和37.5%(P0.05),而叶可溶性糖含量和花青素相对含量分别升高67.5%和51.9%(P0.05),而对NO_3~--N的吸收两者的比值在第21 d达到最大值,后者是前者的3.15倍。研究结果表明奶油生菜是喜硝蔬菜,且生菜的硝态氮适宜浓度前期(前21 d)为高浓度(10 mmol·L~(-1)),以便促进奶油生菜生长,后期(21 d后)可改为低浓度(5 mmol·L~(-1))以提高品质。  相似文献   
17.
尽管人们采用多种提取方法乃至使用商品试剂盒,但从森林土壤中获得纯品DNA仍然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本文经多次研究探索提出了一种经济有效的森林土壤粗品DNA进一步纯化方法。此方法由两步组成:1.利用提取缓冲液将提取的粗品DNA溶解,经氯仿/异戊醇去除杂质后,再用异内醇沉淀析出DNA;2.使用普通凝胶回收试剂盒回收柱进一步纯化DNA。结果表明:经第一步纯化后,82%-91%腐殖酸杂质被除去。经第二步纯化后,残留的少量腐殖酸杂质被去除干净。经上述连续的两步纯化后获得的DNA非常纯净,可直接用于对抑制物非常敏感的常规PCR反应。本研究报道的DNA进一步纯化方法有效、经济且省时。此外,采用其它各种提取方法获得的土壤粗品DNA均可使用本方法进一步纯化。图4表2参15。  相似文献   
18.
五角枫(Acer mono)落叶阔叶林是江淮丘陵大蜀山重要森林群落之一.为了更好地了解五角枫种群的数量动态,根据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对五角枫种群的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五角枫种群个体数量主要集中在Ⅳ(胸径为15~20cm )和Ⅴ龄级(胸径为20~25cm ) (个体数量比例占42.86%),中老龄个体数量多,幼龄个体数量较少,种群处于成熟阶段.种群死亡趋势是生长后期高于生长前期,在Ⅶ~Ⅷ龄级的年龄阶段出现死亡率高峰,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Ⅰ型.引入生命表栏目中的几个函数很好地说明了种群的结构.更新方式为实生苗繁殖,幼龄期发展不稳定,量化分析现阶段整体为稳定型种群,结构增长性很低.  相似文献   
19.
苦参碱和苦豆子总碱光分解及光分解抑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苦参碱(从苦豆子中提取分离获得)和苦豆子总碱在太阳光及紫外光照射下的光分解现象,发现两者均属于光易分解物质,其光分解半衰期均不超过1 h。运用11种不同的光稳定剂处理均能有效地抑制苦参碱和苦豆子总碱光分解,其中以TBHQ(Tertiary-butylhydroquinone,特丁基对苯二酚)的抑制效果最为明显。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不同浓度TBHQ对苦参碱和苦豆子总碱光分解的抑制效应,结果显示其抑制效果与稳定剂的浓度相关,处理浓度越大,其抑制苦豆子总碱光分解的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在徐州气候环境下徐州大树移植成活率的现状以及死亡原因,总结了影响大树移植成活的内、外因素,提出了保持大树树势平衡的技术方法,以提高大树移植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