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4篇
  16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8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对怀化市马尾松林地土壤调查取样,分析土壤理化性状及养分含量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人工马尾松林地对氮素积累效应明显,全磷全钾含量低于荒山对照,有机质含量有明显提高,pH值有所下降,土壤有酸化的趋势;怀化地区马尾松林地多分布在低氮低磷区,磷素缺乏,林区土壤全钾和有机质分布较均匀。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对比研究了不同用量包膜肥与普通肥对早熟油菜籽粒产量和油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包膜肥处理的籽粒产量均高于相同用量的普通肥处理,包膜肥处理中B2(包膜肥用量为1 500 kg/hm2)产量最高,为2 066.9 kg/hm2,普通肥处理中A2(普通肥用量为1 500 kg/hm2)产量最高,为1 839.4 kg/hm2,B2较A2处理的产量提高12.37%;油分产量变化规律与籽粒产量一致,处理B2最高,为874.5 kg/hm2,比处理A2(油分产量为792.8 kg/hm2)提高10.30%,且包膜肥对油分产量的提高效率随着包膜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株高、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与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对产量贡献最大;包膜肥处理产量的稳定系数较普通肥处理小。综合油菜籽粒产量、油分产量及籽粒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在本试验所设处理中包膜肥用量为1 500 kg/hm2的B2处理较好,且株高、分枝数和单株有效角果数对产量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3.
控释尿素减施对双季稻光合特性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思怡  周旋  田昌  徐泽  袁浩凌  刘强  谢桂先  彭建伟 《土壤》2020,52(4):736-742
通过研究控释尿素减施对双季稻产量、经济效益及光合特性的影响,并探讨各构成因素间及其与水稻产量的相互关系,筛选出最佳双季稻连作施用量,为双季稻节本增效提供依据。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2015—2016年控释尿素处理早晚稻产量分别提高2.6%~8.1%和6.7%~22.3%,早稻控释尿素减N 10%处理经济效益、总颖花数和总实粒数分别提高3.00%、0.02%和6.34%,晚稻控释尿素减N20%处理分别提高12.18%、5.09%和6.53%,且晚稻施用控释尿素的增产增收效果较早稻好。控释尿素处理随着施N量的减少其净光合速率先增加后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早、晚稻籽粒产量与总颖花数和总实粒数呈显著正相关。综合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评估认为,在双季稻区习惯施N水平基础上,通过适当降低控释尿素N用量,利于形成有效穗数,提高水稻功能叶净光合速率,有效扩充籽粒库容,促进水稻增产节肥增效,且早、晚稻分别以控释尿素减N 10%和减N 20%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湘杂油763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研究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湘杂油763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施肥量对湘杂油763收获期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施肥量因素对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大于密度因素.本试验以M3N2、M3N3,处理籽粒产量较高,因此湖南湘杂油763种植中N、P2O5、K2O、B的施用量和播种密度分别以180、90、157.5、0.9 kg/hm2、15万-22.5万株/hm2为宜,可以减少成本,提高菜籽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以早熟油菜420为材料,研究了土壤含水量和SNP浸种对早熟油菜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萌发前期需要足够的水分,土壤含水量在一定范围内升高能明显促进油菜种子萌发,且土壤含水量与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发芽指数、50株干重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土壤含水量下,SNP浸种对油菜种子萌发的作用效果有差异,土壤含水量低(37%)时,SNP浸种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土壤含水量中等(47%)时,SNP浸种对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且随着浓度升高而加强;土壤含水量较高(57%)时,低浓度SNP浸种对油菜种子萌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高浓度SNP浸种有抑制作用;SNP浓度为50μmol/L时,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根长和50株干重等指标均最高,分别达到48.00%、83.72%、40.85、7.66%、3.76 cm和0.15 g。因此,在试验所设范围内,50μmol/L SNP促进油菜种子萌发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控释氮肥和氮磷减量对水稻产量及田面水氮磷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氮磷减量对降低水稻田氮磷流失风险的影响,在湖南省毛里湖地区,通过常规施肥(T_1)、控释氮肥减氮20%(T_2)、控释氮肥和过磷酸钙各减量20%(T_3)这3个处理,研究水稻产量、氮磷利用率和田面水氮磷养分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减氮20%或减氮减磷各20%对产量没有显著影响,而肥料偏生产力(PFP)显著提高,T_2和T_3处理氮肥偏生产力(NPFP)分别较T_1处理提高了35.37%和31.31%,磷肥偏生产力(PPFP)分别提高了8.29%和31.30%。在试验期间,施肥后,T_1处理田面水氮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而T_2和T_3处理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施用控释氮肥的处理(T_2和T_3)总氮含量远低于施用普通尿素的处理(T_1),在施肥后27 d,T_2和T_3处理的田面水总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分别比T_1处理下降了89.11%和89.42%、89.89%和89.64%、61.69%和58.93%。所有处理在施基肥后1 d全磷含量达到最高值,随后缓慢下降,磷肥减量处理全磷含量低于磷肥常量处理。研究结果显示,控释氮肥减量和磷肥减量既可以保证高产稳产,又可以有效降低稻田氮磷素径流损失风险。  相似文献   
17.
不同施肥对双季稻田径流氮磷流失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定位试验,研究了不施氮肥(WN)、单施化肥(HF)、猪粪替代20%氮肥(ZF)、沼渣沼液替代20%氮肥(ZYF)、堆肥替代20%氮肥(DF)、早稻绿肥、晚稻稻草代替20%氮肥(LDF)6种不同施肥处理下双季稻径流氮磷含量和累积流失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基肥和追肥后,径流水中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全磷和水溶性磷含量逐渐下降。HF处理双季稻季径流水中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平均含量最高,分别为5.91,3.65,0.82mg/L。相比HF处理,有机物料替代20%氮肥处理能够降低径流水中全氮、铵态氮、硝态氮的平均含量,其中以DF处理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下降1.18,0.71,0.14mg/L;除DF处理外,有机物料替代20%氮肥能够增加径流水中全磷和水溶性磷的平均含量。相比HF处理,有机物料替代20%氮肥能够减少氮素径流流失负荷,以DF处理总氮、铵态氮和硝态氮累积流失负荷最小,分别为10.25,6.17,1.71kg/hm2;DF处理磷素流失负荷与单施化肥处理持平。综上,DF处理能够降低径流水中氮磷流失负荷,对于保护环境和控制面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无机肥配施生物有机肥对超级稻Y两优1号的产量及碳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养分量施用纯N 165 kg/h㎡的情况下,有机N:无机N为1:9的处理能显著增加千粒重,且产量最高,稻谷产量达到10.70t/h㎡,比不施肥处理增产极显著,比单施无机肥处理增产显著.植株氯含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可溶性糖含量与产量相关不显著;植株糖氮比与产量呈负相关,其中孕穗期和收获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1和-0.851,均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晚稻产量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氮肥施用量过高和栽插密度越来越小,严重制约着水稻的高产和氮肥利用率的提高。为探明氮肥施用量和栽插密度对晚稻产量的影响及互作效应,以‘天优华占’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不同氮肥施用量与3个栽插密度15个处理的大田小区试验,分析氮肥用量和栽培密度的互作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处理间晚稻产量的差异呈显著水平,晚稻施氮量为200 kg/hm2时,其籽粒产量高于其他处理,且差异显著;不同栽插密度处理间的产量有差异,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产量有所增加。有效穗数对晚稻产量的影响最大,每穗粒数次之,千粒重和结实率最小。本试验条件下,晚稻高产最佳组合为施氮量200 kg/hm2与密度30万穴/hm2;氮肥利用率最高的组合则是施氮量50 kg/hm2与密度30万穴/hm2。因此考虑到产量和经济效益,在本试验条件下认为施氮量为200 kg/hm2与密度为30万穴/hm2的组合为最适宜处理。  相似文献   
20.
施氮模式对早稻农艺性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陆两优996为供试材料,选择肥力中等的水稻田块,设置不施氮肥、农民习惯施肥(150kg/hm2,按N计,下同)、最佳养分(120kg/hm2)、超高产高效(150kg/hm2)、超高产(180kg/hm2)5种氮素水平,研究不同施氮模式对早稻农艺性状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超高产高效处理能促进水稻根系生长,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形成和积累,有利于水稻对养分的吸收,与相同施氮水平的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其单产提高了5.61%,氮肥利用率提高了34.49%,表明超高产高效处理模式在稳产增产的前提下,能有效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氮素损失,减少施肥带来的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