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7篇
农学   78篇
  3篇
综合类   97篇
农作物   2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91.
小麦脂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麦脂类是影响小麦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与面包、糕点、南方馒头等食品的加工品质有密切关系。本文综述了小麦脂类的种类与分布,脂类分析方法,脂类、蛋白质互作和脂类、碳水化合物互作与烘烤品质的关系,脂类的遗传与品质改良等,旨在阐明小麦面粉中脂类的数量及组分、脂类与烘烤加工品质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为从事相关研究及食品加工工作的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2.
【目的】检测控制小麦粒重、粒型和硬度加性和显性QTL,解释控制这些性状的分子遗传基础。【方法】以小麦品种花培3号、豫麦57构建的包含168个株系的DH群体和由其构建的包含168个株系的IF2群体为材料,结合含有368个位点的分子遗传图谱,对5个环境的DH群体以及2个环境的IF2群体的千粒重、粒型和硬度数据进行QTL分析。【结果】共检测到控制千粒重、粒长、粒径和硬度的35个加性效应和18对上位效应QTL,包括控制千粒重的8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5对上位性位点,控制粒长的10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6对上位性位点,控制粒径的10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6对上位性位点,控制硬度的7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1对上位性位点。其中,控制粒重的Qtkw6A在DH和IF2群体中都能检测到,而且既有加性效应又有显性效应,加性效应的贡献率在2个群体内分别为9.39%和11.75%,显性效应的贡献率为1.37%。控制粒径的Qgd6A也在DH和IF2群体中检测到,加性效应贡献率分别为15.02%和15.03%,而且与控制粒长的Qgl6A为同一基因位点,在DH和IF2群体中对粒长的加性效应贡献率分别为14.96%和15.10%。【结论】小麦的千粒重和粒型的遗传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同时也受上位效应影响。硬度主要受位于5D染色体短臂上一个主效基因控制,同时受其它微效基因以及上位性影响。本研究检测到的一些重要QTL可用于相关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用IF2群体检测到的显性效应QTL及具有显性×加性、加性×显性及显性×显性效应的QTL可为有关性状杂种优势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3.
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开放和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面粉及其制品的安全、营养问题。尽管人们对小麦制粉添加“过氧化苯甲酰”等增白剂的利弊有不同意见,但解决馒头、水饺、面条等中国传统蒸煮类食品既好吃,又好看,又有营养等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培育高自然白度的优质小麦新品种。山农优麦3号是国内第一个以面粉白度为育种目标培育的高白度优质小麦品种,面粉自然白度高,可磨制不加任何添加剂的高白度面粉或代替增白剂调剂其它面粉的粉色,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94.
以黔麦7号和辐63两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环境因子对小麦幼苗白粉病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感病品种辐63在6 ℃就可被侵染,但不能扩展,适宜温度为14~22 ℃,最适为18 ℃左右,感病品种辐63在任何湿度下,白粉病都可完成侵染,但随着湿度的升高,发病率增高;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感病品种的白粉病始发期、盛发期变短,发病率升高,但变化不如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大,且中低氮下,变化基本一致,随着光线强度的减弱,小麦幼苗白粉病的始/感发期变短,发病率升高,但变化不大.两类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抗病品种黔麦7号在任何条件下都表现出了对白粉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95.
高蛋白和低蛋白小麦品种的氮素吸收和运转分配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47,自引:11,他引:47  
本研究用4个籽粒产量相近而蛋白质含量差别较大的小麦品种进行试验,发现小麦一生吸收的氮素总量,高蛋白品种多于低蛋白品种,其中开花前的吸氮量差异不显著,而开花后的吸氮量高蛋白品种显著高于低蛋白品种。籽粒形成期间,高蛋白品种各营养器官中的氮素输出多于低蛋白品种,输出量与输出率与籽粒蛋白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6.
为了研究小麦育种的高产途径,此试验以大穗型(01-35),中间型(62008,4133-2)和多穗型(02-48)高产小麦品种为实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小麦植株和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及干物质积累动态.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品种植株、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与其地上部分及籽粒干物质积累速率和积累总量有密切关系.就群体而言,多稳型品种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最多,产量也最高,中间型次之,大穗型最低.大穗型品种具有较强的营养物质外运能力,其千粒重最高,多穗型次之,中间型最低.充分协调源库流的关系,选育出大穗型和多穗型相结合的、综合农艺性状更佳的品种,将实现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育种目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大田生产.  相似文献   
97.
紧凑型小麦具有单茎占据空间少、叶片上冲、田间遮荫程度低和光能利用率高等特性,是超高产栽培的理想株型之一。亩产600公斤以上超高产栽培的要点是:在培肥地力的前提下,适当缩小行距,增加播量,变过小群体为合适群体,这与以“扩大行距,减少播量,变过大群体为合理群体”为主要内容的小麦高产精播技术异曲同工,均是针对不同品种类型采取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98.
光周期对冬小麦穗分化的影响(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了解光周期对小麦穗分化的影响。[方法]以泰山9818、J30等冬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方式,于小麦返青后不同时期进行长日照转短日照、短日照转长日照的光周期处理,解剖镜观察小麦分化期的不同。[结果]随着短日照处理后延,短日延迟作用减弱。在前期长日照的基础上,小麦雌雄蕊后短日照延迟作用最小或无。二棱期转短日照后,光周期敏感型品种J30未能抽穗。短日延迟作用有一定的"滞后期"。二棱期短日照转长日照后,各品种的穗分化进程明显加快,J30也能抽穗,再次表现出光周期反应的滞后。光周期不敏感型品种的反应较小。[结论]光周期不敏感型品种受光周期的影响小于光周期敏感型品种。  相似文献   
99.
利用小麦DH群体研究了小麦面粉色泽(白度)的遗传变异,并对面粉色泽(白度)与多酚氧化酶活性、蛋白质含量、籽粒硬度等品质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R457白度、L*值、a*值和b*值都表现了较大的变异幅度,在DH群体中呈连续变异,并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表现为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控制L*值的多基因间存在重叠作用的互作,控制R457白度、a*值和b*值的多基因间无互作。面粉色泽(白度)与蛋白质含量、籽粒硬度、面粉吸水率和湿面筋含量的相关性呈极显著水平,与面粉多酚氧化酶活性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0.
小麦面粉主要特性与面团稳定时间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18个筋力不同的小麦品系为材料,研究了蛋白质含量、SDS-沉降值、面筋含量、面粉吸水率以及面团稳定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通径分析,就SDS-沉降值、干面筋含量和吸水率3个指标对面团稳定时间的影响大小及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SDS-沉降值、面筋含量以及面团稳定时间各指标间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这些指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面团稳定时间,其中SDS-沉降值、干面筋含量和吸水率是影响面团稳定时间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