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农学   20篇
  2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茶叶清洁化生产中,微波杀青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以6CW-6E微波杀青机改良前后的两套机组为研究对象,对比改良前后该型号微波杀青机对绿茶加工过程中杀青效果。  相似文献   
22.
"包产到户解决了我们村的温饱问题,成立兴农合作社使东湾村走上了致富之路。"这是宁夏灵武市宁东镇东湾村党支部书记杨虎对于东湾村改革30年来走过的道路的评价。30年来,东湾村学习安徽小岗村实行了包产到户模式,后又模仿江苏华西村的致富发展模式,结合自己村的实际走出了一条有着鲜明特色的致富之路。  相似文献   
23.
通过对贵州无公害茶叶面貌落后的矛盾分析,找出贵州无公害茶叶发晨的切入点。提出了大力发展无公害茶叶才是本省茶叶行业逐步走出困境而又可以走持续发展道路的论点。无公害茶叶的生产、种植、加工等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调整好企业产品结构.增强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才能使贵州无公害茶叶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24.
筑新碧芽茶     
申东  陈祥云等 《贵州茶叶》1993,(1):34-34,37
  相似文献   
25.
26.
分级技术在贵州扁形茶加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加工过程中分级技术对扁形茶品质的影响,以贵州兰馨雀舌扁形茶加工工艺为基础,采用震动筛将杀青叶分为3级,然后分级分别进行后续加工,分别测定各级样品的直条率、扁平率、脱毫率和碎末率.结果表明:采用分级技术可以使扁形茶的直条率、扁平率、脱毫率及碎末率分别达到84.0%、76.0%、80.3%和0.6%,显著优于未分级样品的扁平率和外形品质,尤其是扁平度与均匀度.  相似文献   
27.
通过对同一有机茶园淋灌四种不同用量的沼液,调查茶树生长发育相关性状,检测茶叶主要生化成份含量,探究四种沼液用量对有机茶树生长发育及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四种施肥方法中,每667m2根灌沼液4000kg效果最好,不仅可以促进茶树生长发育,对提高茶叶品质也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28.
试验探索了水漂技术对苦丁红茶制茶工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制茶过程采用了水漂的苦丁红茶其细胞破损率高于不水漂的处理(84%>72%);碎末率低于不水漂的处理(1.3%<2.8%);发酵速度为水漂处理快于不水漂处理;成品茶品质也是水漂处理高于不水漂处理。  相似文献   
29.
紫色土丘陵区农业小流域暴雨事件磷素多尺度流失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自然小流域尺度降雨、地形、土地利用结构等对泥沙和磷素输出的影响,根据丘陵区农业小流域自然地貌与土地利用特征,设计了不同尺度的小流域监测点,分别为苏荣、截流、大兴、万安,监测面积分别为3.0,34.6,480.3,1 236.4hm~2,并选择了降雨侵蚀力(R)分别为1 411.5,595.7,391.4 MJ·mm/(hm~2·h)的3场降雨事件监测小流域内磷素流失过程特征。结果表明:(1)以居民点集镇和耕地为主的苏荣和截流小流域水文响应速度较快,暴雨事件中径流峰值出现在降雨峰值后的5~10min,较大尺度大兴和万安小流域泥沙浓度峰值与径流峰值滞后于降雨峰值0.5~3h。(2)3场暴雨径流中泥沙与全磷、颗粒态磷均存在较一致的显著相关关系(R0.6,P0.01),泥沙、全磷流失负荷在源头小流域(苏荣、截流)最高,3场暴雨苏荣全磷平均流失负荷达到0.36kg/hm~2,万安小流域泥沙、全磷流失负荷最低,全磷平均流失负荷为0.009kg/hm~2。(3)小流域径流中颗粒态磷占全磷流失量50%以上。(4)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径流量和泥沙含量可用于进行磷素流失通量预测。坡耕地、林地与水田带状组合结构可显著降低小流域泥沙和磷素流失负荷。研究结果为计算丘陵区农业小流域暴雨过程中磷素多尺度流失负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0.
在广东省园林植物线虫调查期间,从粉单竹Bambusa chungii根部土壤中分离到一种螺旋线虫。经详细的形态学观察和测量数据比较,将其鉴定为尖尾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cuspicaudatus,并获得了尖尾螺旋线虫rDNA的28SD2-D3区和ITS序列,为今后螺旋线虫的种类鉴定提供了分子数据。尖尾螺旋线虫为中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