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1篇
农学   21篇
  11篇
综合类   81篇
园艺   57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81.
当前地方高校普遍面临着课程体系陈旧、青年教师数量激增、实践教学薄弱、教学管理泛化等问题,河北农业大学以加强教学内涵建设为目的,从课程建设、青年教师培养、实践教学强化、教学质量监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等方面入手探索了地方农林本科院校加强教学内涵建设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2.
以回交父本二倍体大白菜(代号为85-1,2n=20)为对照,对异源三倍体(AAC)与二倍体大白菜(AA)回交的BC1(代号为a2,2n=22)进行花粉孢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并对其生殖时期田间性状和花粉特性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花粉孢母细胞减数分裂复杂,终变期观察到8Ⅱ+2Ⅲ、10Ⅱ+2Ⅰ、9Ⅱ+1Ⅲ+1Ⅰ等多种联会方式;中期I、II出现单个或多个游离染色体;后期I、II出现落后染色体或丢失染色体的频率很高,导致多种方式的分离,出现了较少的、利用价值较高的11条染色体的配子。此外,田间观察证明,与85-1相比较,a2生长势弱,花粉量和生活力均较低,叶片、花和花蕾都较小,抽薹和开花较早。上述结果为大白菜杂交育种的后代种植群体设置和调节花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3.
【目的】研究菜薹-芥蓝单体异附加系n+1配子传递,为其在基因定位和遗传改良上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观察和统计各单体异附加系减数分裂后期Ⅱ10/10/11/11分离的PMCs,估算n+1配子的形成频率;通过鉴定回交子代植株的染色体数目,测定各单体异附加系n+1配子的传递率;从单体异附加系的自交子代中筛选二体异附加系。【结果】依据减数分裂后期Ⅱ10/10/11/11分离的PMCs比率估算,各单体异附加系n+1雄配子的形成频率在36.85%—45.15%;基于染色体数目鉴定,各单体异附加系n+1雄配子的传递率在7.14%—14.81%,雌配子在19.70%—36.51%;在一定范围内,n+1配子传递率与n+1配子形成频率、染色体大小、花粉量和花粉生活力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从自交子代中获得了两个不同的二体异附加系。【结论】菜薹-芥蓝各单体异附加系的额外染色体通过雌、雄配子均能进行传递,但传递率因不同的附加系而异;从单体异附加系的自交子代中可以分离出遗传性稳定的二体异附加系。  相似文献   
84.
大白菜新品种‘油绿3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油绿3号’是以Y-901-5为母本,EL-902-1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优质、高产、抗病大白菜一代杂种。其外叶叶色油绿,叶面较平展,外叶少,帮薄,叶球上下等粗,商品性状好,耐贮易运,抗病性强,品质佳,已在我国华北、东北等地大面积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85.
为创造CC染色体组附加A染色体组的单体异附加系,以芥蓝—菜薹种间三倍体(CCA)为材料,采用人工杂交、形态和细胞学鉴定及核型分析等方法,比较了芥蓝—菜薹种间三倍体与其亲本芥蓝(CC)正、反交的结实性,分析了杂交子代的染色体数及频率分布,并对筛选出的单体异附加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CCA×CC和CC×CCA的结籽率分别为0.28%和0.63%;在鉴定的88个CC×CCA的子代中,全部为2n=18的整倍体植株;在鉴定的156个CCA×CC的子代中,(2n+1)~(2n+9)等各类非整倍体均有存在,其中附加1条染色体的1个、附加2条染色体的16个;形态学标记鉴定和核型分析显示附加1条染色体的那个子代植株为单体异附加系CC+A9;在减数分裂终变期,单体异附加系CC+A9的A9染色体常与一对C组的染色体发生局部联会,两者间存在着部分同源关系;单体异附加系CC+A9的n+1雌、雄配子均有一定传递率,分别为18.75%和9.82%;单体异附加系CC+A9自交获得了1株双体异附加系。  相似文献   
86.
[目的]比较不同砧木嫁接黄瓜苗期抗寒性,为新品种的选育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培育的白籽南瓜A1、A2、B1和B3嫁接黄瓜为试材,黑籽南瓜嫁接黄瓜为对照,对低温(5℃)胁迫48h内叶片的保护酶(SOD、POD、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B1与对照在胁迫过程中叶片的保护酶活性和MDA含量均无明显差异;A2在低温胁迫0~24 h与对照的保护酶活性和MDA含量均无显著差异,之后差异逐渐增大,当低温胁迫36和48 h时保护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而MDA含量则显著高于对照;A1和B3在整个胁迫过程中保护酶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MDA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且随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差异越显著。[结论]B1嫁接黄瓜与对照抗寒性无明显差异;A2嫁接黄瓜短时间(0~24 h)抗寒性与对照相近,之后不及对照;A1和B3嫁接黄瓜的抗寒性不及对照。  相似文献   
87.
为创建大白菜-结球甘蓝易位系,以大白菜-结球甘蓝3 号单体异附加系(AA + C3)为试材,进行了游离小孢子培养,利用结球甘蓝C02 连锁群相对于大白菜的特异InDel 标记对获得的小孢子植株进行鉴定,从17 个小孢子植株中筛选出1 个具有结球甘蓝特异条带的植株。通过对InDel 标记的加密设计,明确了该植株中外源甘蓝片段的大小为1.03 Mb。利用大白菜A 基因组10 个连锁群上均匀分布的100 个InDel 标记对其进行分子鉴定,初步确定了该植株中甘蓝染色体片段位于大白菜5 号染色体上。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结果显示,该植株染色体数为20 条,为添加结球甘蓝3 号染色体片段的大白菜-结球甘蓝易位系。  相似文献   
88.
以4个大白菜品种和4个结球甘蓝品种为试材,对位于芸薹属结球甘蓝C基因组9个连锁群的458个InDel标记进行PCR筛选,筛选出286个结球甘蓝相对于大白菜的特异InDel标记,其中位于C01连锁群31个,C02连锁群45个,C03连锁群54个,C04连锁群24个,C05连锁群22个,C06连锁群20个,C07连锁群32个,C08连锁群34个,C09连锁群24个。利用结球甘蓝C02连锁群特异InDel标记对实验室创建的大白菜-结球甘蓝易位系自交后代进行了初步鉴定,明确了外源甘蓝染色体片段的物理位置在18 096 729 ~ 18 786 494 bp之间的689 764 bp区域内。  相似文献   
89.
在获得耐抽薹大白菜-结球甘蓝4号染色体单体异附加系AC4的基础上,以其为母本分别与不同基因型的2个耐抽薹大白菜自交系和2个易抽薹自交系杂交,利用根尖染色体计数法结合结球甘蓝4号染色体相对于大白菜的特异分子标记鉴定,对杂交后代进行筛选,在每个杂交组合后代中分别获得了2个2n = 21和2个2n = 20植株。抽薹现蕾时间鉴定结果表明每个杂交组合后代中2n = 21的植株均较2n = 20的植株抽薹现蕾时间推迟。对杂交后代及其父本植株中BrFLCs的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BrFLCs基因表达量不是影响大白菜抽薹现蕾的唯一主要因素,基因组背景对抽薹现蕾时间效应大于BrFLCs基因,同时外源结球甘蓝4号染色体的添加对BrFLCs基因表达的效应受大白菜基因组背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90.
以大白菜—结球甘蓝4号染色体单体异附加系自交后代为材料,通过根尖染色体计数法鉴定,从36株中筛选出3株2n = 22的植株。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该3株为大白菜—结球甘蓝4号染色体二体异附加系。该二体异附加系在生殖生长时期表现植株较矮小,基生叶卵圆形、绿色,茎生叶披针形、浅绿色,开花时间晚,黄花,花器官较大白菜—结球甘蓝4号染色体单体异附加系小,花粉量少、结荚率和结籽率低。减数分裂观察发现:后期Ⅰ染色体主要以11︰11分离方式为主,所占比率为70.59%;后期Ⅱ染色体以11︰11︰11︰11为主,其比率为69.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