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5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74篇
农作物   15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研究QPM种质与中国温带种质之间的杂种优势关系并划分杂种优势群。【方法】采用NCⅡ设计对24个热带、亚热带优质蛋白玉米(QPM)自交系和4个温带普通玉米优良自交系配制96个杂交组合,在云南省3种不同生态环境下对这些杂交组合进行农艺性状和产量配合力分析,评价群体的应用价值和利用潜力,再根据产量特殊配合力效应和系谱追踪划分杂种优势群。【结果】自交系YML761、CML171、CML172、中系096/o2、YML411、YML024和YML042产量一般配合力较高。产量SCA效应较高的组合有YML401×黄早四、CML172×Mo17、YML761×掖478、长709/o2×Mo17、H152×丹340、中系096/o2×掖478和YML872×Mo17。【结论】自交系YML761、CML171、CML172、中系096/o2、YML411、YML024和YML042在生产中有较大的利用价值。YML411、YML042、CA307、YML065和YML401归入Lancaster群;CML165、CML166、YML761、中系096/o2、长631/o2、YML011、YML872归入旅大红骨群;CML171、CML161、CML172、齐205、CA10139、YML330、8129归入四平头群,CML163、CML170、H152、长709/o2和YML024归入Reid群。本研究结果与系谱分析及前人的研究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高油玉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油玉米是20世纪人工创造的一种高附加值玉米新类型.高油玉米的研究始于1896年,在过去的100多年里,世界各国的玉米育种学家先后从高油玉米油分的积累、含油量的遗传、油分含量与籽粒产量和植株其他性状的关系,高油玉米种质的改良、创新及杂种优势类群划分与杂优模式,高油玉米品种选育和高油玉米生产等方面对高油玉米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目前高油玉米的发展比较缓慢,究其原因有3点一是高油玉米种质资源狭窄;二是目前所利用的高油玉米种质多为温带材料;三是高油玉米的专业化生产水平比较低.由于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中蕴藏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所以引进、改良和利用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是拓宽温带高油玉米种质遗传基础的有效途径.这些措施都为高油玉米的发展扫清障碍.  相似文献   
13.
单基因Ht1、Ht2、Ht3、HtN处于不同水平抗性杂合状态时对大斑病抗性的基因效应不同。通过单基因Ht1、Ht2、Ht3、HtN与同一水平抗性自交系以及与不同水平抗性自交系组配,研究单基因处于杂合状态时在控制病斑数量、面积、病斑扩展速度、产孢量和潜伏期等方面的单基因、多基因的联合效应。结果表明,抗性单基因HtN处于F1代杂合状态时,控制病斑数和病斑面积的效应最强;单基因处于杂合状态时,湿培48 h病斑全部能产生分生孢子,且处于同一水平抗性杂合状态时,Ht1控制产孢量的效应最强;Ht1处于中水平、Ht3处于高水平和HtN处于低水平垂直抗性杂合状态下,控制病斑扩展效应最强;而Ht2处于高水平垂直抗性杂合状态下,控制病斑扩展效应最弱;抗性单基因处于杂合状态下,控制潜伏期多表现超亲现象,HtN控制病害潜伏期比其它单基因显著。  相似文献   
14.
植物低磷胁迫信号转导与适应性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大量元素之一,据调查世界范围内大量耕地有效磷缺乏,植物生长发育和作物产量因此受到限制。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耐低磷植物在早期响应基因(主要与低磷信号感受和转导有关)和后期响应基因(主要与形态、生理生化和代谢有关)的协同作用下形成了多种低磷适应机制。从低磷信号的感受和转导,形态、生理生化和代谢适应性机制方面综述了目前植物耐低磷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植物低磷信号转导和适应机制研究及耐低磷作物品种的培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江苏地区季节性干旱频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冬小麦产量的增长。研究作物生长季干旱发生的时空规律,对于采取有效防灾减灾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江苏省1981—2010年14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冬小麦生育期及产量资料,利用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分析近30年江苏省冬小麦生长季干旱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CWDI值在冬小麦各生育期均表现为江苏北部高于南部,2个地区的CWDI多年均值在年代间变化趋势大体一致,20世纪90年代是剧烈波动期。从各等级干旱发生站次数的年代变化来看,30年里冬小麦拔节至抽穗期的干旱发生站次数为持续增加趋势,其他3个生育阶段呈现先增后减的单峰变化,峰值均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说明30年里旱情总体在加重,最严重的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有所缓和。干旱发生概率的空间分布规律基本一致,总体为由苏南向苏北逐渐增大。在冬小麦各生育阶段,苏北的赣榆区、徐州市、宿迁市是干旱频率的高值区,干旱频率随着干旱等级的升高而降低。江苏省冬小麦生长中后期干旱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徐州市更是干旱灾害的高发区,须加强对干旱灾害的预警和预防。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优化马来西亚链霉菌ECO 00002菌株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以提高阿扎霉素F产量,为其产业化开发奠定基础。【方法】在摇瓶水平上,采用Plackett-Burman(PB)试验考察葡萄糖、淀粉、酵母膏、大豆粉、氯化钠、磷酸氢二钾等6个因素对阿扎霉素F HPLC效价的影响,并通过Response-Surface-Analysis(RSA)试验确定各因素最大响应值;进一步通过梯度试验,筛选适宜的初始pH、发酵瓶装液量、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等发酵条件;最后利用优化的发酵条件在50 L全自动发酵罐中进行放大应用试验,验证优化条件。【结果】发酵培养基中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大豆粉和葡萄糖,其最大响应值分别为2.90%和1.59%;优化发酵条件为初始pH 7.5,装液量100 mL/500 mL,接种量为10%,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72 h。【结论】在优化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下,摇瓶水平上阿扎霉素F HPLC效价由原来的637.59μg/mL上升到1950.26μg/mL,HPLC效价提高率为205.88%(P0.01);50 L发酵罐阿扎霉素F的HPLC效价为2094.12μg/mL,优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经过多年的试验探索和示范推广,龙陵县烤烟套种玉米模式的栽培技术已趋向成熟。该模式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但存在着生产节令矛盾、套种期不合理、苗弱倒伏、品种选选择不当和管理粗放等主要问题。该模式以烤烟为主栽作物,从合理安排套种期、严格田间控水、选用早熟高产良种、合理施肥、精细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
19.
单端孢菌素对几种作物病原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单端孢菌素对主要作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和田间防效,采用孢子萌发抑制测定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田间药效常规试验方法,测定了单端孢菌素在不同质量浓度下对作物病原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单端孢菌素对供试16个病原菌的MIC为1.9~15.5mg/L,对辣椒炭疽病菌、番茄早疫病菌、水稻恶苗病菌、水稻稻瘟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玉米小斑病菌和马铃薯晚疫病菌等7个病原菌的EC50分别为5.93、7.90、9.27、10.78、13.34、14.95和16.50mg/L,500mg/L质量浓度对番茄灰霉病、番茄早疫病、辣椒炭疽病、马铃薯晚疫病、玉米小斑病和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8.98%、81.29%、85.28%、72.42%、78.99%和72.74%。单端孢菌素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和较广的抑菌谱,对几种主要作物真菌和卵菌病害具有较好的田间防治效果,应用前景广。  相似文献   
20.
玉米杂交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玉米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研究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方式和大小,为玉米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85个玉米杂交组合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区组试验进行鉴定,收集参试品种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500粒重、出籽率等6个主要产量构成因素与单株产量,采用DPS数据处理软件的回归分析程序进行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行粒数,其次是粒重和穗粗,它们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421 1,0.450 2,0.473 7),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也较大(P=0.562 5,0.449 9,0.370 8);增加行粒数、粒重和穗粗,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