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3篇
林业   42篇
农学   27篇
基础科学   74篇
  68篇
综合类   177篇
农作物   62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68篇
园艺   26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缓控释氮肥对机插杂交籼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究缓控释氮肥对机插杂交籼稻稻米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大田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氮肥处理对机插稻碾米品质、外观品质及淀粉快速粘度分析(RVA)谱特征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处理对稻穗不同部位籽粒品质特性影响显著,与普通尿素常规施肥(T1)相比,普通尿素优化施肥(T2)使上部稻米的精米率和中部的崩解值分别提高2.38%和9.32%;掺混缓控释肥基肥一次施肥(T3)和树脂尿素基肥一次施肥(T4)使下部稻米的整精米率分别提高4.35%和5.15%;掺混缓控释肥与普通尿素配施(T6)的各穗部稻米的整精米率较高,同时降低了中上部稻米的消减值和糊化温度。各氮肥处理间,缓控释氮肥基肥一次施肥(T3、T4、T5)、T2和T6较好地提高了稻米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与T1相比,T3、T4和T5使精米率分别提高2.88%、3.86%和3.24%,T2和T6使整精米率分别提高2.74%和2.61%。峰值黏度表现为CKT2T1T6T3T5T4,崩解值表现为CKT1T6T2T5T4T3,消减值表现为T3T5T4T6T2T1CK,CK、T1、T2和T6的蒸煮食味品质较好。普通尿素按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3∶2∶3∶2的优化施肥方式(T2)和掺混缓释肥N 135 kg·hm-2作为基肥,尿素N 45 kg·hm-2作为分蘖肥的配施(T6)能较好的协调碾米品质、外观品质及淀粉RVA谱特性三者的关系,是实现优质的有效措施。本研究为缓控释氮肥在杂交籼稻优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2.
长期施肥对红壤磷组分及活性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2年的红壤长期肥力监测定位试验不同处理土壤为材料,研究了连续施肥对土壤磷组分、土壤对磷吸附解吸、土壤活性酸铝的影响。连续施用化学磷肥和化肥加有机肥,均可提高土壤全磷、无机磷数量。施用有机肥料,土壤中的磷以Ca-P和Al-P积累为主要表现形式,化学磷肥的施用能够提高土壤的全磷,并以Al-P增幅为最大,在所有处理中均表现为土壤O-P相对稳定。有机肥料处理土壤对外源磷的吸附强度明显少于施用化学磷肥和不施用磷肥的处理,有机肥料能够显著提高吸附磷的再利用,在NPKM处理中解吸磷占吸附磷的47.72%,M处理中占42.89%,其它处理中解吸磷占吸附磷数量一般少于8%。MNPK、M处理的PFI为2.51、2.69比N、NP处理4.53、4.37明显降低。在红壤旱地长期施用化学肥料,土壤交换性酸铝成倍增加,土壤酸化严重;施用有机肥料、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配合施用,土壤交换酸铝表现稳定。  相似文献   
123.
针对传统斜面法测定马铃薯静摩擦因数存在工作效率、精度较低等问题,提出水重力式马铃薯静摩擦因数测定原理,通过精确控制水的重力来确定马铃薯的静摩擦力,进而计算静摩擦因数,据此设计了马铃薯静摩擦因数测定仪。对甘肃省普遍种植的陇薯10号品种进行静摩擦因数测定。结果表明:带土马铃薯与钢板之间的静摩擦因数为0.420,与塑料板之间的静摩擦因数为0.496,马铃薯之间静摩擦因数为0.442;不带土马铃薯与钢板之间的静摩擦因数为0.455,与塑料板之间的静摩擦因数为0.526,马铃薯之间的静摩擦因数为0.483。由此可见,带土马铃薯的静摩擦因数较不带土马铃薯小,静摩擦因数从大到小依次为:马铃薯与塑料板之间、马铃薯之间、马铃薯与45号钢板之间。为进一步验证重力法的可靠性,进行马铃薯坍塌堆积角仿真和试验。结果发现:重力法条件下不带土马铃薯形成的堆积角与试验结果较接近,其相对误差为1.04%,斜面法条件下不带土马铃薯形成的堆积角与试验结果相对误差为7.73%;斜面法条件下带土马铃薯形成的堆积角与试验结果较接近,其相对误差为0.37%,重力法条件下的堆积角与试验结果的相对误差为4.31%。重力法可以测定马铃薯...  相似文献   
124.
4月3日,一片鞭炮声中,"醴陵市金盛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泗汾镇挂牌成立。至此,醴陵市经工商注册并与农机相关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21个。但"金  相似文献   
125.
<正>从2010年起,甘肃全省每年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面积在1000万亩以上,2016年稳定在125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的基本形态是川台地按作物种植走向开沟起垄、缓坡地沿等高线开沟起垄。全省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特点是普及、分散、细碎、坡大,家家户户、村村社社均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但85%的块地面积在3亩以内,机械化收获  相似文献   
126.
玉米全膜双垄沟直插式精量穴播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适应我国西北地区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作业需求,解决传统膜上播种机具作业存在挑膜、撕膜、种穴与幼苗错位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玉米全膜双垄沟直插式精量穴播机。该机采用凸轮-曲柄滑块机构、运动放大机构实现了成穴器的投种控制与定点强制开启。仿真分析与田间验证试验表明,直插式精量穴播机在覆膜垄沟播种作业时,成穴器位于播种段与出土段的水平分速为零,播种株距可在一定范围内调节,穴孔布置、成穴器运动轨迹均合理,满足玉米全膜双垄沟播作业的农艺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27.
市场经济下的农业气象经济理论框架初步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进相关的经济学方法,结合农业气象专业的具体特点,形成独立的一系列经济评价方法,这是农业气象走向市场为经济服务从而获得新生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和迫切要求。本文在剖析农业气候资源经济学特点的基础上,以持续发展为目标,经济供求为主轴,引进一系列经济学原量和方法,探索系统的农业气经济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28.
冠层—气温差监测和诊断冬小麦农田水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单元,以SPAC的理论为基本原则,深入探讨了冠层-气温差与冬小麦农田土壤和作物水分状况的关系。在比较精确和连续的大田试验基础上,得出了冠层-气温差监测0 ̄50cm土层相对含水量的模型及诊断冬小麦水分状况的指标,该模型和指标可直接用于指导灌溉。  相似文献   
129.
<正> 《中国农业气象》创刊至今已稳健地走过了十个春秋。在此,我以无比兴奋和喜悦的心情代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室,代表我室全体农业气象科学工作者,热烈祝贺《中国农业气象》创刊十周年!祝贺它在面向社会,面向生产,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方面所作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30.
本文针对现代学徒制的快速发展,展开了对该人才培养模式在农业林业类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探讨,希望对相关领域的工作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