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0篇
畜牧兽医   37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研究宿主湿度环境对球孢白僵菌致病力的影响,为采取适当防治措施以减少白僵病对蚕茧生产的危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广西象州蚕区球孢白僵菌感染家蚕获得的白僵病蚕尸体,观察不同湿度环境中白僵病蚕尸体形态的变化情况,并每隔15d进行一次分生孢子致病力测试。【结果】在25℃下的3种湿度环境(60%RH、75%RH和90%RH)中,白僵病蚕尸体在同一宿存时间内,球孢白僵菌活力与宿存湿度关系密切,在60%RH中宿存的蚕体保存较完好,60d后仍然可见淡黄白色的分生孢子,尸体质硬;随湿度增加,宿存病原活力逐渐降低。3种湿度条件下球孢白僵菌在2龄病蚕尸体中宿存30d内,对家蚕仍有很强的致病性,其半致死时间(LT50)分别为2.915、3.071和5.222d;在60%~75%RH条件下,宿存45~60d的球孢白僵菌对家蚕仍具有一定的致病力;而在90%RH条件下,宿存45d后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数量急剧下降,无法测定其致病力。【结论】球孢白僵菌在病蚕体中宿存60d内对家蚕的致死率仍然很高,因此及时清除病蚕尸体并使尸体病原性灭活,可降低白僵菌的二次感染。  相似文献   
12.
石美宁  唐亮 《广西蚕业》2014,(1):33-35,32
广西作为全国最大的桑蚕茧生产基地,年产生蚕沙约有250万吨以上,由于广西蚕区分布广,养蚕季节长,而且长期高温多湿气候条件,大量蚕沙乱堆乱放,变成环境公害。目前,蚕沙最大的用途是作为有机肥来应用,本文论述了蚕沙无害化处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分析当前广西蚕沙处理存在的问题,探讨适合广西蚕沙肥料无害化处理模式及适合大面积推广的简易技术。  相似文献   
13.
桂蚕N2是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选配育成的第一对抗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强健性夏秋用家蚕新品种,2013年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农村常规条件下饲养7批试验结果表明:在夏秋养蚕季节,桂蚕N2蚕茧产量和质量等经济指标与对照种两广二号相仿或略有提高,4~5龄第5天血液型脓病平均发病率比对照种两广二号低0.12%.桂蚕N2死笼率比两广二号低5.24%,该品种的抗病性较好.农村示范推广普遍反映蚕病少、稳产高产,深受广大蚕农的青睐.  相似文献   
14.
桂蚕N2在繁育过程中,中系原种存在不良卵较多的问题,使蚕种折净率低,蚕种产量、质量受影响。为了探明所配雄蛾对产卵性能的影响,设计两个中系亲本分别与不同品种雄蛾交配的试验,调查各处理所产蚕种的无效卵圈、产卵量和不良卵率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NC9C与不同品种的雄蛾交配,对无效卵圈数影响不显著,对单蛾产卵量和良卵率的影响显著;NC99R与不同品种的雄蛾交配,对无效卵圈影响不显著,对单蛾产卵量影响显著,但对良卵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规模化小蚕共育中,单纯的利用药物已难以满足白僵病防治要求,而恒温控湿技术恰好可以满足其防治白僵病的需要。本研究表明,当蚕室温度控制在29℃±1℃,相对湿度低于80%,辅以空气消毒,可达到显著的白僵病预防和治疗效果,对3龄蚕的治愈率可达79.33%。恒温控湿技术是国内首次报道在规模化小蚕饲养中可治愈白僵病的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6.
家蚕耐氟新品种“桂蚕F95”的主要性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蚕新品种“桂蚕F95”是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承担广西“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育成耐氟性强的强健性夏秋用新品种,具有较强的耐氟性。2007年4月,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本文详细介绍该品种主要性状,供蚕种生产、推广参考。  相似文献   
17.
提高家蚕饲料效率的研究进展(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综述了围绕提高家蚕饲料效率的蚕育种,桑树育种,桑树栽培技术,养蚕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摸清广西家蚕血液型脓病流行规律,并研究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动态数学模型,为精准防控蚕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2008—2018年的蚕病调查数据和气象数据为基础,将家蚕血液型脓病危害情况与主要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构建回归预测模型.[结果]2008—2018年广西家蚕血液型脓病呈波动发生态势,年均发生率为11.35%,危害等级为重度(Ⅲ级)和超重度(Ⅳ级)的出现频率达55.56%;月均发病趋势呈正态分布,7月发病率最高(18.04%),其次是6和8月,发病率分别为16.00%和15.36%.夏蚕期(6—8月)广西蚕区家蚕血液型脓病危害等级大部分达Ⅳ级,占比为62.79%,各蚕区发病率由高至低排序为贵港(18.15%)>南宁(17.89%)>河池(16.27%)>百色(15.82%)>柳州(14.16%);春蚕期(3—5月)发病率绝大部分在中度(Ⅱ级)以内,发病率由高至低排序为柳州(10.13%)>河池(9.65%)>百色(7.43%)>贵港(7.00%)>南宁(6.68%);秋蚕期(9—10月)各蚕区发病率均在Ⅱ级以内,差异不显著(P>0.05).降雨量和气温是影响广西蚕区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病率的最主要气象因子,据此建立的预测预报模型为y=0.15116+0.0037371x1+0.00018527x2+0.000051826x3-0.0000030415x4-0.00000082702x5+0.00063798x6(y为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病率,x1为旬平均气温与23.75℃差值的二次方,x2为上一旬降水量,x3为上两旬平均气温的二次方,x4为上两旬日照时数的二次方,x5为前三旬降雨量之和的二次方,x6为近四旬降雨量之和),发病等级的建模拟合准确率为78.89%,对2018年9批监测数据的预测准确率为66.67%.[结论]广西家蚕血液型脓病危害较严重,夏蚕期(6—8月)是发病高峰期.建立的预测模型可用于广西蚕桑生产中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危害的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19.
以广西地区现有的84个家蚕品种品系为材料,于2龄起蚕经口接种BmNPV,调查不同品种品系对BmN-PV经口感染的抵抗性。结果表明:不同蚕品种间对BmNPV经口感染的抵抗性存在显著差异,供试品种中7532(B)的发病率最低,为21.46%;Z6、中黄4、9497等品种的发病率高达100%;发病率55%以下的品种中绝大多数为日系品种;同一品种不同品系间的抵抗性也有一定的差异。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选育抗性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实验得到了柞蚕NPV(Antheraea pernyi nucleopolyhedrovirus,ApNPV)的双酶切的一片段,这个片段总长度为3 300bp,序列分析后确认,该序列包含NPV连锁存在的几个基因,为da16、da26、egt、lef-1、ORF13,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