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11篇
  24篇
综合类   128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
续断菊与玉米间作对作物吸收积累镉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镉浓度(0、50、100、200 mg· kg-1)对续断菊(Sonchus asper L.Hill)和玉米间作条件下两种植物镉吸收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续断菊和玉米相比,间作使续断菊生物量提高了4.8%~64.9%,玉米生物量提高了4%~33%,间作续断菊体内镉含量较单作提高了31.4%~79.7%(100 mg· kg-1镉处理除外).与单作相比,在土壤镉含量为50~200 mg· kg-1内,间作使玉米体内镉含量降低了18.9%~49.6%.单作时,续断菊地上部和根部镉含量都与土壤可溶态镉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962和0.976;间作条件下,玉米根、茎、叶中镉含量均与土壤可溶态镉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991、0.959和0.977.除对照外,间作使玉米镉有效转运系数降低,三个镉浓度下分别比单作降低了21%、71%和25%不论是单作还是间作,续断菊镉转运系数都高于玉米.研究结果表明,续断菊和玉米间作促进了续断菊对土壤中镉的吸收和积累,同时抑制了玉米体内镉的积累量.  相似文献   
22.
不同配比的蔬菜与玉米间套作削减农田径流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11年7月到9月采用田间试验,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对滇池流域不同比例蔬菜与玉米间套作蔬菜种植模式下农田地表径流产生量与地表径流、TN、TP、COD、SS的流失量进行分析,寻求控制农田径流污染的蔬菜与玉米适宜比例种植模式.结果表明:蔬菜单作地表径流流失量为73.78 m3·hm-2,TN、TP、COD和SS流失量分别为0.79、0.195、2.86、44.46 kg·hm-2.1∶2玉米//青花-西葫芦间套作地表径流流失量为41.06 m3·hm-2,TN、Tp、COD和SS流失量分别为0.41、0.112、1.08、13.06 kg·hm-2.1∶3和1∶4玉米//青花-西葫芦间套作地表径流和TN、TP、COD、SS流失量均高于1:2模式.与蔬菜单作相比,1:2玉米∥青花-西葫芦间套作能削减44.35%的地表径流量、48.46%的TN、42.38%的TP、62.13%的COD、72.92%的SS.因此,1∶2玉米//青花-西葫芦间套作种植模式削减农田地表径流和径流污染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3.
在前一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选用8个对UV-B辐射耐受性不同的小麦品种(4个耐性品种和4个敏感品种),进一步对其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8个小麦品种间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多态性。聚类分析显示,在遗传距离为0.35的水平上,可将它们明显区分出耐性和敏感两大类,这与其生长响应指数(RI)的判定结果基本一致。4个耐性品种共同具有1500bp(OPA-12)的特征谱带,这一分子标记可能与小麦耐UV-B辐射相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4.
针对云南彝良地震灾区灾后坡耕地水土流失的现状,进行了不同种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的研究。通过对试验小区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径流小区的监测,以探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农田水土和养分流失及对收获期作物粒重的影响,寻求控制和减少农田水土流失及增产的有效种植模式。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3次地表总径流量顺序为黄豆单作(17.0 m3·hm-2)>马铃薯单作(15.9 m3·hm-2)>玉米单作(13.7 m3·hm-2)>玉米//马铃薯顺坡种植(12.6 m3·hm-2)>玉米//黄豆(12.3 m3·hm-2)>玉米//马铃薯(11.7 m3·hm-2);土壤总侵蚀量顺序为马铃薯单作(930.15 kg·hm-2)>黄豆单作(821.70 kg·hm-2)>玉米单作(739.05 kg·hm-2)>玉米//马铃薯顺坡种植(716.70 kg·hm-2)>玉米//马铃薯(651.90 kg·hm-2)>玉米//黄豆(620.10 kg·hm-2);在地表径流量方面,最好模式玉米//马铃薯间作,比最差模式黄豆单作削减地表径流量31.2%,比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分别削减地表径流量26.4%、14.3%;在土壤侵蚀量方面,最好模式玉米//黄豆间作,比最差模式马铃薯单作削减土壤侵蚀量33.3%,比黄豆单作、玉米单作分别削减土壤侵蚀量24.5%、16.1%。在土壤养分流失方面,玉米//黄豆间作比马铃薯单作削减总氮流失30.6%;玉米//黄豆间作比马铃薯单作削减氨氮流失22.2%,并有显著差异。可见,在彝良地震灾区玉米//马铃薯和玉米//黄豆间作种植模式在减少水土养分流失方面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25.
UV-B辐射增强对生态系统矿质营养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活动产生的氟氯烃等化合物对大气的污染造成臭氧损耗,引起地面UV-B辐射增强,进而造成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本文综述了UV-B辐射增强对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矿质营养影响的国内外研究态势,尤其是对两者矿质营养循环的影响研究, 并就目前研究状况, 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6.
硫素对小花南芥体内含硫化合物与铅累积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含硫化合物促进小花南芥(Arabis alpina L. var. parviflora Franch)富集Pb的机理,采用外源添加不同硫浓度进行盆栽试验,通过测定谷氨酸、半胱氨酸、谷胱甘肽含量及酶活性,揭示超富集植物小花南芥体内含硫化合物对Pb累积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硫浓度为50 mg·kg-1处理下,小花南芥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分别显著增加85.0%和46.2%;硫浓度为150、200 mg·kg-1处理下,土壤中有效态Pb含量分别显著增加3.6%和4.1%,小花南芥地下部Pb含量分别显著增加23.1%和32.8%;硫浓度为50、100 mg·kg-1处理促进了小花南芥对Pb的累积,富集系数分别显著增加64.2%和107.8%;硫处理显著提高了小花南芥体内含硫化合物含量及酶活性;小花南芥地下部Pb含量与地上部谷氨酸(Glutamine,Glu)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地上部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lutamylcysteine synthetase,γ-GCS)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小花南芥地下部Pb含量与地下部半胱氨酸(Cysteine,Cys)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地下部γ-GCS、GR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研究发现,适量施硫能促进小花南芥体内含硫化合物的合成,提高关键酶活性和对Pb的富集能力,有利于对Pb污染土壤的修复。  相似文献   
27.
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的研究方法及其进展,包括地统计学方法、GIS技术、经典统计学、分形理论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在重金属空间分析中的应用,并分析和讨论了这些研究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同时,根据当前土壤重金属空间分析采用较多的地统计学方法的应用范围和特点,提出在应用中应考虑各变量在不同尺度的空间特征及其转化,应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选择适宜的研究方法。可为土壤重金属污染和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变异研究提供资料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8.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铅锌矿区小花南芥对Pb和Zn的累积特征.采用PbO、200、500和1 000mg·kg-1,ZnO、500、1 000和1 500mg·kg-1处理,研究小花南芥在20、40和60d时,数量性状变化及其对Pb和Zn的累积特征.结果表明:(1)Pb和Zn导致小花南芥株高、冠幅、根长和生物量显著降低,其中Pb1000 mg·kg-1,Zn1 500 mg·kg-1处理时,降低的幅度最大;(2)随着Pb和Zn浓度的增加和生长时期的延长,小花南芥Pb和Zn含量不断增加;(3)小花南芥Zn1 500 mg·kg-1处理60 d后,地上部Zn含量是根的1.32倍.生物富集系数为2.689,转运量系数为5.26,大于1.不同浓度Pb污染处理后,其生物富集系数不断增加,转运量系数大于1:Pb1 000mg·kg-1处理60 d后,其地上部和根中的Pb含量分别为对照的24.86倍和33.29倍.  相似文献   
29.
在含10 mg/kg镉的土壤中分别添加2.5、5.0、7.5、10.0 mmol/kg的螯合剂乙二胺四乙酸(EDTA)、草酸(OA)和柠檬酸(CA),研究了它们对香石竹(Dianthus caryophyllus)生长、吸收土壤中镉,以及对土壤中镉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用EDTA 5.0 mmol/kg处理下,香石竹的地上部和单株干重最大,显著高于对照的;在3种螯合剂不同浓度处理下的香石竹地下部干重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EDTA对香石竹吸收镉的促进效果较好,其中施用低浓度(≤10.0 mmol/kg) EDTA有助于香石竹植株各个部位对镉的吸收;CA处理显著提高了香石竹根和叶中的镉含量,且当OA浓度低于7.5 mmol/kg时香石竹各个部位的镉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施用低浓度(≤5 mmol/kg) EDTA不仅有利于香石竹对镉的富集而且有助于镉由地下部向地上部的转移。在本试验设置的浓度范围内,OA对香石竹吸收和累积镉的促进效果优于CA;EDTA、CA和OA的施用均提高了土壤中有效态镉的含量。  相似文献   
30.
通过对溶液培养的圆叶无心菜植株进行不同浓度的铅处理,研究圆叶无心菜在Pb胁迫条件下根系分泌物中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以及对其生长的影响,初步揭示了不同浓度Pb对圆叶无心菜部分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b处理浓度增大,圆叶无心菜根系分泌物中可溶性糖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呈递增趋势;株高、根长和生物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