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29篇
农学   6篇
  2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目的】筛选出甲醛吸收能力强的水培植物类型,为选择室内水培植物净化居室甲醛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主研制的定时调控和记录甲醛质量浓度的熏气试验装置模拟室内甲醛污染环境,对15种水培植物进行甲醛质量浓度分别为10、50、100 mg·m^-3且时长10 h的熏气处理,综合熏气后植物甲醛吸收率和单位叶面积甲醛吸收率,分析不同水培植物吸收甲醛能力的差异。【结果】试验水培植物均吸收甲醛,但吸收能力差异较大,与植物叶片类型存在关系。甲醛质量浓度升高导致植物甲醛吸收率降低,而单位叶面积甲醛吸收率升高,50 mg·m^-3甲醛污染或已接近大部分水培植物吸收甲醛的饱和浓度。【结论】白鹤芋、鹅掌柴、绿萝、吊竹梅、鸟巢蕨、金边吊兰、波士顿蕨、‘绿精灵’合果芋吸收能力较强,是有效、快速净化居室等相对低浓度甲醛污染室内环境的科学选择。  相似文献   
42.
矮牡丹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及潜在分布区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矮牡丹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和潜在的适生区,以进行矮牡丹的资源保护、引种驯化及园林应用研究。  方法  利用ArcGIS软件和MaxEnt模型,基于矮牡丹当前44条有效分布记录和17个环境因子,评估不同环境因子对矮牡丹地理分布的影响,预测其当前及未来的潜在适生区。  结果  MaxEnt模型模拟当前潜在分布区的结果准确度极高,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值分别为0.994和0.998。紫外线最低月平均值(UVB4,贡献率为21.6%)、年均降雨量(BIO12,贡献率为18.8%)、最冷月最低温(BIO6,贡献率为12.3%)和海拔(ALT,贡献率为10.5%)为影响当前矮牡丹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当前生态适生区总面积为15.97万km2,主要位于甘肃东部、陕西中部、山西南部及河南西北部地区,此外,河北南部与山西两省交界地带也有少量分布。未来气候变化下,矮牡丹潜在分布区有西北部缩减和向东部、北部轻微扩张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在陇东地区、陕西宝鸡市、咸阳市一带出现明显缩减,冀南地区则完全丧失,在陕西延安以北、山西临汾、晋城、河南洛阳以东轻微扩张。此外,其未来的适宜分布中心东移趋势明显。  结论  矮牡丹适生区主要受紫外线最低月平均值(819.4 ~ 1 128.6 J/(m2?d))、年均降水量(436.2 ~ 808.5 mm)、最冷月最低温(?11.8 ~ ?3.2 ℃)、海拔高度(270.8 ~ 1 833.3 m)等环境条件影响,其中紫外线最低月平均值与年均降水量是限制矮牡丹地理分布最关键的环境因子。当前,矮牡丹在中国地理分布范围较窄,未来在西北、冀南地区适宜生境骤减。因此,加强天然种群保护力度,积极开展引种栽培工作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43.
以南京地区常见的11种植物纯林为研究对象,使用音箱播放预先制作的音频作为噪声源,在背景噪音为40±5 dB (A)的林带中进行试验,监测植物在不同声源环境中的噪声衰减值.结果发现:声源环境的等效声级不同时,同一林带对模拟交通噪声的降噪值不同;11处林带的最小降噪值均出现在声源环境为60 dB (A)时,81.8%试验林带在85 dB (A)和90 dB (A)时降噪效果最佳.声源环境的等效声级和植物种类均对林带的降噪效果产生一定影响,植物的降噪效果与声源环境的等效声级大小呈非线性关系.11处试验林带按照降噪能力强弱分为四类,第一类为雪松、圆柏、白玉兰;第二类为女贞、马褂木、广玉兰;第三类为枫香、石楠、紫薇;第四类为无患子、木莲.  相似文献   
44.
为了明确鹅耳枥属部分植物的花粉形态特征,验证花粉形态在鹅耳枥属植物种间鉴定应用中的可行性,从而为该属植物的分类鉴定、遗传变异及系统演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扫描电镜技术(SEM)对7种鹅耳枥属的植物花粉形态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7种鹅耳枥属植物花粉为单粒花粉,等极,近球形;花粉的极面观为近圆状,赤道面观为椭圆状;几种鹅耳枥的极轴长和赤道轴长差异显著,极轴长度为22.600~30.884μm,赤道轴长度为21.269~30.001μm,"帚状"欧洲鹅耳枥为花粉体积相对最大的种,而鹅耳枥为花粉体积相对最小的种;7个树种的花粉萌发孔形状为椭圆形,孔长为1.494~2.002μm,孔宽为1.146~1.618μm,不同种之间差异显著;萌发孔排列在赤道上,花粉表面纹饰较为相似,呈皱波状,但不同种之间表面突起和颗粒分布存在差别;研究发现鹅耳枥属植物属于较为进化的植物类群。  相似文献   
45.
以北美红栎幼苗为试材,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A1(原土∶蛭石∶泥炭土=1∶1∶1)、A2(原土∶蛭石∶珍珠岩=1∶1∶1)、A3(原土∶蛭石∶泥炭土=1∶1∶1)、A4(原土∶珍珠岩∶泥炭土=1∶1∶1)、A5(原土∶蛭石=1∶1)、A6(100%原土)6种基质配比下北美红栎容器苗苗高、地径增量和各生物量积累规律,并利用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6种不同处理对北美红栎容器苗的生长影响差异显著,A3处理的北美红栎容器苗的苗高、地径增量以及全株干重最大,其综合评价得分也最高,达到1.488383,从而筛选出A3处理(原土∶蛭石∶泥炭土=1∶1∶1)是适宜北美红栎容器苗生长的最佳基质。  相似文献   
46.
皇后帝王花(Protea magnifica)种子具有休眠性,不经任何处理难以发芽。本研究以皇后帝王花种子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皇后帝王花种子生活力、种子萌发率、种子各部分粗提液对白菜种子发芽的影响,并以不同的方式(短时高温+变温层积、酸蚀处理+变温层积、赤霉素处理+变温层积)处理种子,研究皇后帝王花种子的休眠原因及解除方法。结果表明:试验所用皇后帝王花种子的生活力高达90.00%,但不去除种皮的完整种子30 d内不发芽。种皮粗提液不仅抑制白菜种子的发芽,还显著影响白菜种子的根与地上部分的生长。皇后帝王花种子的休眠可能是种皮的机械障碍和种皮的内源抑制物共同引起的综合休眠。时长为2 min的不同高温(40~120 ℃)处理+变温层积、不同时间(10~ 70 min)的98%浓硫酸酸蚀处理+变温层积、不同浓度(0.3、0.5、0.7 mg/L)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变温层积都可以打破种子的休眠,提高皇后帝王花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其中各处理分别以60 ℃的短时高温处理、30 min的酸蚀处理、0.7 mg/L的赤霉素溶液处理效果最好。综合比较,30 min的酸蚀处理为解除皇后帝王花种子休眠的最佳方法。此外,赤霉素处理对皇后帝王花种子的休眠解除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相比其他两种处理方式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47.
【目的】研究春季不同叶色鹅耳枥叶片生理生化特性及各生理指标与叶色变化的关系。【方法】以春季展叶期红叶和对照绿叶的鹅耳枥(Carpinus turczaninowii)植株为试材,通过测定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可溶性糖含量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研究叶片生理指标的变化动态并比较2种叶色植株叶片转色的差异性;通过相关分析探究各生理指标间的相关关系,明确其与叶色变化的关系。【结果】与红叶植株相比,绿叶鹅耳枥植株积累的花色素苷相对含量较少,但叶绿素含量积累相对较多,叶片呈现绿色;可溶性糖含量呈平稳的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变化幅度较小。2种叶色鹅耳枥PAL、POD酶活性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均呈下降趋势,但红叶植株下降幅度较快,与花色素苷的变化动态相似。2种植株花色素苷与叶绿素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花色素苷含量占色素比例较大时,叶片呈红色;反之叶绿素占优势,叶片呈绿色。花色素苷含量与PAL、POD活性均呈显著相关,与可溶性糖呈不显著相关。【结论】鹅耳枥叶色变化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叶片色素成分和比例的差异,PAL、POD、可溶性糖含量均是影响花色素苷生物合成及叶片显现红色的重要因素,园林栽培中可通过提高相关酶活性和内含物含量延长鹅耳枥春季的叶色观赏期。  相似文献   
48.
欧洲鹅耳枥区域化试验及适应性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欧洲鹅耳枥Carpinus betulus及其园艺品种在国内的引种适应性,以欧洲鹅耳枥及其2个园艺品种C. betulus‘Frans Fontaine’,C. betulus‘Lucas’为试验材料,观测它们在北京、南京、靖江等3地物候、生长和形态差异,并采用AMMI模型对它们进行适应性评价。研究表明:欧洲鹅耳枥及其2个品种在各地生长时基因型与环境交互作用显著(P<0.05)。C. betulus‘Frans Fontaine’稳定性最好且生长速度较快,其次是欧洲鹅耳枥,C. betulus‘Lucas’。3地相比较而言,南京为最适宜欧洲鹅耳枥及其2个品种生长的试验地,其次为北京和靖江。C. betulus‘Frans Fontaine’在南京和北京地区适应性较好,C. betulus‘Lucas’在南京和靖江地区适应性较好,欧洲鹅耳枥在南京地区适应性较好。  相似文献   
49.
通过对淮盐高速公路沿线湿地水环境的分期调查和检测,从多个水质指标分析了水环境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沿线湿地水环境中的水温、水深、SS等参数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总氮、氨氮、总磷、溶解氧等化学指标也有相应的变化,其中总氮含量在通车前后存在显著差异(P0.05);空间变化上,盐城南互通湿地各项水质指标测定值都较高,其中总磷含量与其他样点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50.
为探究三角梅苞片色素的主要组分,以7个不同颜色的三角梅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石油醚-盐酸-氨水反应、显色反应、紫外-可见光谱扫描对其色素进行定性分析,以开花过程中颜色淡化幅度较大的‘金发女郎’和‘变色龙’品种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开花过程中苞片甜菜色素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除‘白色地毯’苞片色素由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类黄酮组成外,其他6个品种均由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类黄酮、甜菜色素组成。‘金发女郎’花蕾期共检测出甜菜红素9种,盛花期4种,末花期3种,3个阶段含量最多的组分均为5-O-β-槐糖甜菜苷;花蕾期甜菜黄素为3种,盛花期和末花期均4种,其中花蕾期多巴胺-甜菜黄素(I)含量最高。‘变色龙’花蕾期和盛花期甜菜红素为8种,末花期5种,3个阶段含量最多的组分均为5-O-β-槐糖甜菜苷;花蕾期和盛花期甜菜黄素为7种,含量较多的组分均为组氨酸-甜菜黄素和多巴胺-甜菜黄素,末花期8种。综上,三角梅苞片的主要呈色色素为甜菜色素,包括甜菜红素和甜菜黄素,不同品种在开花进程中作用的甜菜色素种类和组分含量不同。本研究为探究三角梅苞片的呈色机制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食品、药品行业筛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