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学   10篇
  4篇
综合类   64篇
农作物   12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1999年江苏省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 1999年分离自江苏五大稻区代表地通州、高邮、赣榆、宜兴、吴江的 98个稻瘟菌标样进行了DNA指纹图谱分析 ,结果表明 :江苏田间自然发生的稻瘟菌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在 5 5 %的相似性水平上可以将参试菌株划分为 7个遗传系谱 ,各地区所含遗传系谱的数量和谱系分布均不相同 ,其中赣榆地区稻瘟菌遗传多样性较为复杂 ,而宜兴地区最为简单 ,仅含 2个系谱 ;采自不同地区或相邻地区不同田块同一水稻品种上的稻瘟菌同样存在遗传背景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52.
南京小麦梭条花叶病毒RT—PCR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自江苏省南京市郊区的小麦病毒病样品提纯后 ,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结果表明 ,病毒外壳蛋白 (CP)为单一组分 ,相对分子质量为 36 5× 10 3 。经 1 2g·dL-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病毒核酸有两个组分 ,即RNA1和RNA2。根据AnbeSohn发表的小麦梭条花叶病毒RNA 13′端部分核苷梭序列 ,设计一对引物 ,以提纯样品的RNA1为模板 ,经RT PCR扩增出包含CP基因在内的 1 7kb的特异性目的片段 ,据此鉴定所采集的毒原为小麦梭条花叶病毒 (WSSMV)。  相似文献   
53.
水稻对黑条矮缩病感病生育期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明确水稻品种对黑条矮缩病的感病生育期,分别于水稻二、四、六、八、十叶龄期模拟田间发病条件对特特普和华粳6号两品种进行接种比较抗病性差异。结果发现八叶龄以内的特特普与十叶龄以内的华粳6号均表现为感病,十叶龄水稻品种则表现为不感病,随着叶龄的增加水稻品种对病害敏感程度呈下降趋势。这表明水稻品种不同生育期对黑条矮缩病感病性存在差异,而秧田期和本田前期是水稻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感病性较强的时期,本研究结果可望为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4.
对来自江苏、云南、山东、河北等地灰飞虱来源的21个水稻条纹病毒分离物的病害特异性蛋白(sp)基因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序列测定表明,所有分离物的sp基因大小相同,均由537个核苷酸组成,编码178个氨基酸和1个终止密码子。采用DNAStar软件进行分析,21个RSV分离物核苷酸和推导的编码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1%~100%和95.5%~100%。与已报道水稻来源的27个RSV分离物一起进行序列同源性比较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RSV-sp基因核苷酸序列变异相对较大,除灰飞虱来源的或者云南来源的分离物相对独立成组外无明显的规律性。从功能上分析,其遗传多样性首先与寄主相关,从寄主角度可以划分为灰飞虱和水稻两个寄主群;其次与地缘相关,在灰飞虱寄主群中可以分成中国云南及云南以外的两个地理亚群,在水稻寄主群中可以划分为中国云南和云南以外的多个地理亚群。  相似文献   
55.
抗病毒剂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目前生产上普遍应用的12种抗病毒剂,2005年和2006年分别在江苏省东海县、海安县和句容市对水稻条纹叶枯病进行田间药效对比试验。三点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12种抗病毒剂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均有一定防效和保产效果,其中防效和保产效果均较好的有18%丙多.吗啉胍可湿性粉剂、4%氨基寡糖素水剂、2.1%铜.烷醇可湿性粉剂、1%蛋白粉剂和4%嘧呔霉素水剂,防效为16.22%~51.00%,平均增产率为11.11%~28.29%。其防效和保产效果均显著高于1%蛇床子素水剂、3.95%苷.醇.硫酸铜可湿性粉剂、42%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和25%宁南霉素可湿性粉剂,极显著高于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和5%菌毒清水剂。  相似文献   
56.
禾谷多黏菌传小麦病毒病的分布及变化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WYMV)和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hinese wheatmosaic virus,CWMV)病的科学防控提供相关技术参考,于2008-2010年采用普查结合ELISA检测和电镜观察等方法,对这两种禾谷多黏菌传小麦病毒病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WYMV重病区呈现向西、向北扩展的新趋势,发现山东泰安、河南商丘、湖北丹江口、襄樊、随州等新病区,四川省仅在内江发生。江苏省两种病毒复合侵染区正在扩大,浙江病区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57.
番茄品种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番茄品种对南方根据线虫的抗性情况,采用温室内盆栽番茄人工接种法, 鉴定了江苏及周边地区栽培的17个番茄品种对南方根结线虫 (Meloidogyne incognita) 的抗性程度。结果表明,天宝316表现高抗;以色列A316和粉果310表现中抗;秦樱3号、布鲁诺以及瑞星华美表现出抗病;奥米多9号、欧亚奇以及美国903表现出感病性;苏红2003、美国大红、合作903、台湾圣女、多彩水果番茄、奥利、黄贵妃樱桃番茄以及荷兰紫圣果表现出高感病性。携带Mi基因的番茄品种能够对南方根结线虫具有很好抗性,笔者利用引物SCAR F及SCAR R进行特异性检测发现,天宝(KF015736)、瑞星华美(KF015735)及多彩水果(KF015734)均获得720bp条带,与Heinz 1706(DQ437766)Mi基因同源性达到100%。  相似文献   
58.
水稻条纹病毒不同地区分离物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36个粳稻品种对来自江苏、云南、河北、山东等地的22个水稻条纹病毒(RSV)分离物进行致病性测定,根据各分离物在36个品种上的平均发病率,将参试分离物划分为HV、SH、MV、SL和LV 5个致病类型,致病力强弱为HV > SH > MV > SL > LV,其中MV和SL型占77%,表明RSV对粳稻的致病力中等偏弱。各致病型在地区间和年度间呈随机分布状态,暗示自然条件下特定地区的RSV为混合致病群。根据致病性测定结果同时将36个粳稻品种划分为免疫、抗、中抗、中感、感和高感6个抗感类型,其中中感和感病类型占70%,无高感和免疫类型,显示粳稻对RSV比较敏感但有一定程度的耐受性。根据试验结果筛选出11个具有鉴别能力的水稻品种,可对RSV分离物进行致病型鉴定。研究发现部分抗病品种对一些分离物表现为中抗~中感类型,接种量加大时可转为感病类型,由此提示各地在应用抗病品种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时应根据当地RSV致病型的差异,针对性地选用抗病品种,当灰飞虱超量发生时需及时做好治虫控病工作,并随时监测当地RSV致病型的变化,警惕品种抗性丧失。  相似文献   
59.
苏辽粳稻区稻瘟病菌群体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四套鉴别品种对苏辽稻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257株菌被中国鉴别品种分为7群23个小种,其中苏辽菌株分别为5群12个小种、7群21个小种,江苏优势小种ZG1占其菌株数的52.92%;辽宁优势小种ZG1、ZC15占其菌株数的30.84%、19.63%。苏辽菌株分别含37、46个日本小种,江苏优势小种011、011.2、000占其菌株数的25.33%、14.67%、12.67%,辽宁优势小种011.2占其菌株数的28.97%;LTH近等基因系将苏、辽菌株划分为27、23个反应型。利用Pot2-rep-PCR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在75%相似水平上可将参试菌株划分为13个系谱,江苏12个系谱中优势系谱L11、L12、L4分别占其菌株数的22.67%、16.67%、17.33%,辽宁6个系谱中优势系谱L12占其菌株数的55.14 %。苏辽相比,辽宁菌株毒力普遍强于江苏,两地稻瘟菌株的毒性多样性与遗传多样性的丰富度相反。综合分析显示,苏辽两地稻瘟菌是两个在致病型和遗传结构上相近而又异质性明显的不同群体。  相似文献   
60.
【目的】筛选抗黑条矮缩病水稻品种,为抗水稻黑条矮缩病育种提供抗源。【方法】对36份1980~2000年江苏省主栽粳稻品种,57份2001~2008年江苏省主栽粳稻品种,228份2009年江苏省预试、区试粳稻材料,210份珍汕97B/明恢63家系材料及365份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新育成稳定粳稻品系进行黑条矮缩病田间自然诱发鉴定。【结果】参试的896份水稻品种(系)中未发现对黑条矮缩病免疫的品种,其中中感以上的品种占81.1%,抗性品种仅占1.8%。不同年份育成的粳稻品种抗性存在差异, 近10年育成的抗性强于10年前。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近期育成的稳定粳稻品系中,中抗和中感类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4个群体。在2009年江苏省中试粳稻材料中,中熟中粳类型的发病轻于其他类型。对连云港市水稻条纹叶枯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抗条纹叶枯病品种的推广种植有一定关系。【结论】获得光身粳等16个抗性较好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源,可供抗黑条矮缩病育种和抗性机制研究及抗性基因发掘上使用。建议今后江苏省水稻育种中同时兼顾抗条纹叶枯和黑条矮缩病选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