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学   10篇
  4篇
综合类   64篇
农作物   12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61.
针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粳型(Oryza sativa ssp. japonica)抗源镇稻88尚无可供育种利用的分子标记的现状,以镇稻88和感病品种武育粳3号配组构建F2作图群体。在采用单分蘖鉴定和苗期接种鉴定方法对F2群体和F2:3家系分别进行抗性遗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标记分析表明,RAPD标记OPO11与镇稻88中抗性基因紧密连锁,表现为共分离。使用该标记对徐稻3号等3个镇稻88衍生抗性品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RAPD标记OPO11可应用于镇稻88与武育粳3号组合及其衍生组合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62.
以独创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室内活体保存技术为基础,研究玉米接种苗龄、接种时间、接种强度对人工接种鉴定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接种苗龄芽鞘期,以0.1~0.9头/株接种强度、接种49~72 h的鉴定效果最佳,此条件下,感病品种苏951的病情指数为83.33~95.83,与田间鉴定效果无显著差异,表明鉴定结果可靠,以此建立一种高通量玉米粗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应用该方法鉴定种衣剂对玉米粗缩病的防效、评价新育品种对玉米粗缩病的抗性,均得到较为准确结果。该方法克服了自然接种的不稳定性,在接种规模上实现突破,大大节约试验成本。  相似文献   
63.
安徽省来安县小麦梭条花叶病的病原鉴定和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安徽省来安具发生一种呈典型梭条花叶病症状的小麦病害,用病叶进行一系列抽提,制得病原初提纯制剂。经紫外扫描测定为标准的核蛋白吸收曲线,最大吸收值在260nm处,A260/A280为1.27,Amax/Amin为1.16。电镜观察病原为线状病毒颗粒,宽12—13nm,长度分布在100nm—600nm之间,1000nm以上颗粒所占比例较少。提纯病毒制剂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见到36.8kd的模糊蛋白带,但最易出现的是29kd和27kd二条明显的带。病原与小麦梭条花叶病毒抗血清起阳性反应。仪发现侵染小麦,并通过土壤传播,最后鉴定该病病原为小麦梭条花叶病毒,并对该毒源病毒外壳蛋白组分易于降解成较小的产物和不同分离物致病力关系提出讨论。同时在来安引种3165等抗病良种并结合其它措施进行防治,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4.
江苏省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和褪绿病毒复合侵染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4年对江苏地区的番茄黄化曲叶病进行调查时发现,采自南京温室大棚的17份表现矮化,上部叶片上卷、变小、叶缘黄化,下部叶片脉间褪绿、上卷、变厚症状的番茄病株样本中除了感染烟粉虱传双生病毒外,还有一种长线形病毒,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烟粉虱传双生病毒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长线形病毒为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同时还对发病棚室中采集的烟粉虱进行了两种病毒的检测,结果两种病毒在烟粉虱体内都有检测到。  相似文献   
65.
玉米矮花叶病(Maize Dwarf Mosaic Virus,MDMV)是世界上分布广泛、为害严重的玉米病毒病之一。自然情况下可由禾缢管蚜、麦二叉蚜、玉米蚜等20余种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有较广泛的禾本科寄主。近年来该病害在江苏及其他地区不断爆发流行,给玉米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导致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目前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品种多数为感病品种,种子带毒和传播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1997年~1998年作者对江苏玉米生产上使用的品种以及部分种质资源、亲本材料和育种的高世代材料进行了种传与病害发生的  相似文献   
66.
江苏省近年来新发生的一种水稻矮缩病害病原初步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常规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对近年来在江苏省发生的一种危害严重的水稻矮缩病进行了初步诊断和鉴定,结果显示该病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所致.这是自1963年以来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江苏省大面积发生危害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7.
江苏玉米粗缩病发病规律与流行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灰飞虱是玉米粗缩病毒(MRDV)的传播介体。苏北地区灰飞虱1年发生5代,以第一代灰飞虱发生数量最大,其自然带毒率为0~30%。病区第一代灰飞虱带毒率一般为16%~30%,其余各代均可检测带毒个体。小麦上第一代灰飞虱是玉米粗缩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灰飞虱带毒率及其发生数量与玉米粗缩病发生轻重呈显著的正相关。播期决定了第一代灰飞虱成虫迁飞高峰期和玉米敏感期(一般是玉米出苗至6叶龄期)的吻合程度,吻合期越长,病害越严重。前茬作物、播种方式、耕作制度和气候条件等都通过影响玉米的播期或灰飞虱的发生数量来间接影响当地或当年病害发生的轻重。试验证明,玉米粗缩病病源在各地普遍存在,一旦耕作制度及气候条件适合于灰飞虱的生存繁衍和传毒危害,玉米粗缩病就可能在更大范围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68.
为了分析瓜类褪绿黄化病毒(cucurbit chlorotic yellow virus, CCYV)在江苏省葫芦科作物上的分布情况、发生趋势以及变异情况,本研究对疑似感染CCYV的葫芦科样本进行采集,覆盖了江苏省8个地区的7种常见葫芦科作物,通过RT-PCR方法对病样进行了分子鉴定,并对在泰州采集的黄瓜分离物CCYV-JSXH进行分段克隆与测序,拼接获得CCYV的全基因组序列后对其进行了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检测结果显示,在建湖采集的西葫芦样本、泰州兴化和南京江宁地区采集的黄瓜样本均有CCYV感染。序列拼接与比对结果显示,分离物CCYV-JSXH的RNA1序列与目前已经公布的各个分离物基因组序列相似度在99.58%以上,在进化树上与山东西葫芦分离物聚为一支;其RNA2序列与各分离株的相似性为99.47%以上,在进化上与广东分离物聚为一支。本研究结果表明,CCYV可能由多个途径传入江苏,并已经扩大蔓延到江苏省多个地区和多种寄主上,对该病毒的监测防控已逐渐扩大为葫芦科作物生产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69.
70.
葫芦科作物在江苏省蔬菜作物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为明确江苏省葫芦科作物上主要病毒的种类和分布,本研究于2019年6月-2020年11月在江苏省内7个地区的7种葫芦科作物上共采集了693份样品,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样品进行了检测鉴定.结果共检出9种病毒,以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最为常见,其中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YMV)在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