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14篇
  免费   160篇
  国内免费   225篇
林业   457篇
农学   284篇
基础科学   302篇
  274篇
综合类   1953篇
农作物   247篇
水产渔业   154篇
畜牧兽医   1107篇
园艺   365篇
植物保护   256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130篇
  2022年   144篇
  2021年   129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226篇
  2018年   201篇
  2017年   131篇
  2016年   180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256篇
  2013年   212篇
  2012年   215篇
  2011年   265篇
  2010年   268篇
  2009年   269篇
  2008年   234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181篇
  2005年   206篇
  2004年   157篇
  2003年   157篇
  2002年   152篇
  2001年   114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83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45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12篇
  1964年   5篇
  1962年   4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91.
稻田氮素径流损失是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之一,以巢湖地区单季稻田为研究对象,利用该地区1957—2019年的历史气象数据,通过设定插秧区间(6月6—25日)及施肥期水位(3,10,20 cm),建立SMNRL模型,模拟不同插秧时间和田面水水位稻田氮素流失,研究降低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候区单季稻田氮素径流损失风险的插秧时间与水位控制模式。结果表明:(1)施肥后,稻田田面水氮素浓度呈指数衰减,基肥期田面水氮素衰减期为9天,分蘖肥和穗肥期为7天。(2)在LW、HW组合中,各施肥期占全生育的氮素径流损失为基肥期>分蘖肥期>穗肥期。在LW组合中,基肥期为氮素径流损失高发期,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氮素流失为72.4%~98.4%,1.9%~27.6%,0~8.3%。(3)控制水位比选择插秧时间对降低氮素径流损失更有效。相同水位下,适宜的插秧期氮素径流损失在全生育期施肥中合计能减少0.4~4.5 kg/hm^2,降低32.8%~80.3%;相同插秧时间下,LW、MW组合相比HW组合氮素径流损失能减少8.8~13.1 kg/hm^2,降低92.1%~98.8%。(4)在LW、MW、HW 3种组合中,插秧期分别以6月19日、6月11日、6月17日为界,将6月6—25日分为前后2个阶段,前1阶段插秧产生氮素径流损失均值显著低于后1阶段,分别低37.0%,25.0%,21.7%。(5)降低巢湖地区稻田氮素径流损失有效措施为施肥期水位控制为3 cm,并选择6月6-19日期间进行水稻插秧。  相似文献   
992.
降雨对江子河小流域不同农作物措施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基于安徽大别山区江子河小流域2012—2019年自然降雨径流泥沙观测资料,探讨雨型对不同农作物措施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分析降雨因子与水沙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场次降雨中,径流量、土壤流失量随降雨场次变化规律较一致,红薯措施产流量及土壤流失量较大,茶叶措施最小。降雨分为3类:A型降雨(低频率、长历时、大雨量、高雨强)、B型降雨(高频率、短历时、小雨量、低雨强)、C型降雨(较低频率、较长历时、中等雨量、较高雨强),对产流产沙的影响表现为A型>C型>B型。降雨量对产流的影响程度最高,土壤流失量受PI、PI 60及降雨量和I 30的影响,I 60对产流产沙的影响程度偏低,小于11%。各农作物措施小区的径流深和土壤流失量相关性显著且具有线性关系,土壤流失量的增速为红薯>桑树>茶叶>板栗>黄豆>油茶。研究结果可为坡面侵蚀预报模型的建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对安徽大别山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93.
程望云 《南方农业》2013,(8):127-129,136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2009年被纳入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经济区,南昌县生态农业发展也得到更好地发展。本文从绿色生态种植业、生态养殖业、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三个方面分析了南昌县生态农业的发展。生猪—沼气和观光生态模式具有良好的效益,最后针对南昌县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以期南昌县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4.
土壤熏蒸对土壤氮循环及其功能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熏蒸凭借高效、广谱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但正因为其具有广谱性,熏蒸剂在杀死土壤中有害生物的同时,也影响着驱动土壤中各种元素循环、转化的非靶标微生物。土壤氮循环是连接大气、土壤和水体的重要枢纽,而与氮循环有关的关键过程主要由微生物所驱动,因此,土壤熏蒸势必会影响氮循环中的物质转化。已有研究表明,熏蒸剂可显著改变一些与土壤氮循环相关的功能基因及功能微生物的种类及丰度,其中一些熏蒸剂在进行熏蒸处理后,短期内均能提高土壤中氮的矿化速率,增加土壤中的氮素累积矿化量,而固氮、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均受到抑制,可提高对氮素的利用率。本文就常用的几种熏蒸剂在进行土壤熏蒸后,对土壤中氮循环中的固氮、矿化、硝化和反硝化等反应中的各个关键过程和功能微生物产生的影响进行综述,可为研究土壤熏蒸的环境风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5.
土壤熏蒸是目前防治土传病、虫、草害有效且快速的方法,但随着作物的种植,一些病原物可能会再次繁殖,导致病害持续发展,并且土壤经熏蒸处理后,会导致土壤微环境处于一种失衡状态,而土壤改良剂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环境、减少作物根部疾病、减少土壤养分流失并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将熏蒸剂与改良剂联合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修复或改良土壤,使受熏蒸剂影响的微生物群落得到恢复或有益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增加,防止土壤病原菌再次侵染,更有利于作物的生长。本文简单概述了常用熏蒸剂和土壤改良剂的分类信息,重点综述了土壤改良剂与熏蒸剂联合使用,对熏蒸后土壤的理化性质、酶活性、微生物群落及作物生长方面的影响,可为土传病害的防治、熏蒸剂与土壤改良剂的联合使用及相关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6.
啶虫脒在桃上的残留消解规律与膳食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啶虫脒在桃上的检出率高且未登记,缺少安全间隔期、用药间隔期等信息可能会导致盲目用药,增加残留风险。为明确桃果上啶虫脒的残留风险,本文通过消解试验以及模拟农户施药对其残留消解规律进行了分析,并于2015—2018年对中国9大主产区桃中的啶虫脒残留进行了调查与膳食摄入风险分析。结果表明:啶虫脒在桃果皮与果肉上的消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3.92与3.14 d。模拟农户施药2次或3次后,距末次施药7、14和21 d,桃中啶虫脒的残留量均较低,且远低于其在核果上的最大残留限量 (MRL) 值;去皮食用能够明显降低其膳食摄入风险。9大桃主产区509份样品中啶虫脒的检出率在8%~38%之间,残留量在0.001~1.348 mg/kg之间,均未超过其在核果上的MRL标准。连续 4 年啶虫脒在桃上的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占急性参考剂量 (ARfD) 的比值在1.520%~13.755%之间,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占每日允许摄入量 (ADI) 的比值在0.021%~0.086%之间,总体膳食风险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997.
不同品质类型春玉米子粒可溶性糖和蔗糖的积累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不同品质类型春玉米子粒可溶性糖和蔗糖的积累规律研究表明:随着子粒灌浆过程的进行,东农早甜在吐丝后15d可溶性糖和蔗糖的百分含量达到最大值,以后又缓慢下降。东农早粘在吐丝后20d达到最大值。四单19在吐丝后10d达到最大值。为确保甜玉米的商品价值和独特风味,甜玉米和糯玉米应在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迅速下降之前适时采收。  相似文献   
998.
双单倍体马铃薯染色体加倍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研究了马铃薯双单倍体(双单倍体是由四倍体栽培种花药培养产生的)植株加倍的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在MS培养基内附加NAA 0.1mg/1,而后加入秋水仙素0.2mg/l,用马铃薯双单倍体植株切断接种。经过40天培养,获得了加倍的四倍体植株,加倍频率为63.6%。第二种方法:将马铃薯双单倍体植株的茎,接种在含有2.4-D 1mg/l,萘乙酸0.025mg/l,KT 2mg/l的MS培养基上,在产生愈伤组织后诱导出再生四倍体植株,加倍频率为22.3%。  相似文献   
999.
中国水稻品种推广趋向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1986-2003年全国水稻主要推广品种的分析表明,"七五"以来中国水稻品种推广趋向表现为:品种数量明显增加,单个品种年均推广面积显著下降,大面积推广品种逐渐减少,主栽品种跨省推广比例及更新速度基本稳定.对常规稻与杂交稻品种推广情况作了比较,对水稻品种推广与水稻育种、种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00.
连作晚稻前期施药种类和时间对褐飞虱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田间试验研究了连晚前期施药种类和时间对褐飞虱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药后褐飞虱种群数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对褐飞虱主害代的控制作用与使用的农药种类和时间有密切的关系,而农药对褐飞虱的控制作用随种群的发展而下降。施药区褐飞虱种群增长倍数较对照区显著提高,其主要原因是农药对天敌尤其是对微蛛和黑肩绿盲蝽的杀伤作用。引起褐飞虱种群增长倍数提高的主要时期在四代成、若虫高峰期至五代卵高峰期,即施药后2~3周内。在各种供试药剂中,施用三唑磷的小区明显出现再增猖獗现象.根据以上结果,讨论了改善褐飞虱化学防治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