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篇
  10篇
综合类   19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明确烤烟新品种NC102与NC297的田间最佳采烤时期,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叶龄采收对烤烟外观特征、等级结构、内在化学成分及感官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C102品种的最佳采烤叶龄为下部烟叶57 d、中部烟叶71 d、上部烟叶92 d;NC297品种的最佳采烤叶龄为下部烟叶60 d、中部烟叶74 d、上部烟叶95 d。按上述叶龄采烤,这2个品种的烤后烟叶外观质量较优,等级质量较高,杂色烟比例较少,内在化学成分协调,感官评吸质量最优。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揭膜方式及秸秆覆盖方式对早植烟红花大金元烟株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方法]进行了揭膜不覆盖处理(T1)、揭膜全覆盖处理(T2)、揭膜隔行覆盖处理(T3)、不揭膜不覆盖处理(T4)、不揭膜全覆盖(T5)、不揭膜隔行覆盖处理(T6)的随机区组田间试验.[结果]不同处理下产量产值T2>T5>T3 >T6 >T1 >T4,其中在揭膜处理中T2 >T3 >T1,且T2与T1之间差异显著,在不揭膜处理中T5 >T6 >T4,T5与T4之间差异显著,T6与T4之间差异较小.在全覆盖处理中T2>T5,差异显著,半覆盖处理中T3>T6,差异显著,不覆盖处理中T1明显大于T4.[结论]及时揭膜与适当覆盖稻草有利于提高烟株生长与烟叶品质.  相似文献   
23.
烤烟外观质量与感官评吸指标间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烤烟外观质量指标与感官评吸指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烟叶外观质量指标和感官评吸指标在所取样本间变幅不大,各项指标平均值分数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变异系数变化不大。(2)简单相关结果证明,烤烟烟叶感官评吸指标与外观质量指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而灰色与外观质量指标相关程度较低。(3)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达到极显著水平(λ1=0.9226**)的第1组典型变量(u1,v1)中,外观质量与香气质、香气量、浓度、杂气、刺激性、余味和燃烧性指标关系密切,这一线性组合说明外观质量的改善将有利于感官质量的提高;在达到显著水平(λ2=0.7457*)的第Ⅱ对典型变量(u2,v2)中,u2主要描述了颜色、叶片结构等综合性状,v2主要描述了灰色、浓度等综合性状。其余4组典型相关系数未达到显著水平,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最后,对烟叶感官评吸指标与若干外观质量指标构建了双重筛选逐步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24.
高海拔地区光强减弱对烤烟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高海拔条件下光强减弱对烤烟生长发育、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采用裂区设计开展大田试验,并用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的方法分析光强减弱对烤烟生长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强减弱后烤烟生育进程推迟,烤烟叶长、叶宽和叶面积指数增加,株高和节间距增加,茎粗降低,根颈部直径、最大侧根直径降低,直径≥2 mm侧根数减少;随着光强减弱,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均减少,干物质在经济器官中的分配比例下降;随着光强减弱,烟叶总产量下降,中上等烟比例下降。光强减弱对烟株生长、产量及产量构成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5.
采用田间试验结合室内化验、评吸方法,研究不同绿肥翻压量对大田期烤烟酶活性及烤后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移栽前进行绿肥翻压,可影响大田期烤烟几种生理指标活性:叶绿体色素、硝酸还原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较对照CK高,在整个生育期活性变化规律是前期升高中期急剧下降后期缓慢下降至活性最低。只是作为植物的抗逆境保护酶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移栽后大约70 d达到最高峰,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大田生长期也呈现翻压量较多的处理D和处理C其活性略高的趋势。就内在品质而言,绿肥翻压处理的烤烟外观质量较好,内在化学成分相比对照处理较为协调,烤后烟叶香气质好,香气量较足,劲头适中,刺激性小,感官评吸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26.
培肥措施对烟田土壤团聚体及土壤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究施用有机肥(农家肥)对烟田土壤团粒结构及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以云烟97为试验对象,大田试验于2015~2016年连续两年原位进行。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R0.25(土壤中团粒结构大于0.25 mm所占部分)比例、腐殖酸总量、胡敏酸总量、土壤全碳、全氮含量,提高土壤碳氮比,并且有增加干筛土壤团粒几何平均直径(GMD)的趋势;单施化肥降低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移栽初期,施用有机肥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低于常规施肥处理。但随着时间推移,施用有机肥处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升高达到均峰值,并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峰值出现时间推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碳库活度指数在烟株整个生育期内均相对较低,但在烟株生育过程呈增加趋势,而单施化肥处理则呈相反规律。常规施肥配施7500 kg hm~(-2)有机肥处理在烟株生长中期可以提高土壤胡富比;常规施肥配施15000 kg hm~(-2)有机肥增加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使土壤腐殖酸总碳量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施用有机肥对植烟土壤有较好的培肥效果。常规施肥配施15000 kg hm~(-2)有机肥改良土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7.
曲靖烤烟镁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研究曲靖烤烟镁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曲靖烟区采集烤烟样品3 506个,采用决策树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曲靖烤烟镁含量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曲靖烟区烤烟镁含量平均为4.10 g/kg,且变幅较大(0.36~17.70 g/kg),有46.36%面积的烟叶镁含量4 g/kg,镁含量在县域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海拔高度、土壤类型、质地及有机质、速效钾、有效镁、有效钙含量均影响烤烟镁含量。烤烟镁含量与海拔高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720,P=0.000),随海拔增加,烤烟镁含量表现为下降的趋势。土壤质地黏性增加,烤烟镁含量呈下降的趋势;烤烟镁含量在不同土壤类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最高的是紫色土(4.98 g/kg),最低的是红壤(3.82 g/kg);随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烤烟镁含量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随土壤有效镁和速效钾含量增加,烤烟镁含量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随土壤有效钙含量增加,烤烟镁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土壤有效钙含量2 000 mg/kg左右时,烤烟镁含量达峰值;随着土壤钙镁比和钾镁比升高,烤烟镁含量呈减速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8.
香气物质是反映烟叶质量的重要品质因素。烟叶的香气质、香气量和香型风格是由多种香气成分的组成、含量、比例及其相互作用所决定的。烟叶香气表现型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遗传因素影响香气物质的性质和种类,环境因素则主要影响香气物质的含量和组成比例。当前,烟叶香气不足是影响中国烟叶质量提高的制约性因素。在此,综述了基因型和生态环境因素对烟草香味成分影响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29.
覆盖模式对烤烟根系活力及根际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不同覆盖模式对烤烟根系活力及植烟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覆盖模式对烤烟根系活力影响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逐渐下降的趋势,在移栽后60d,各处理根系活力达到峰值,T4处理(旺长期揭膜+培土+覆盖稻草)的根系活力最高,为256.35μg/g·h;(2)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其活性大小表现为T4T3T2T1处理,烟株在旺长期间,T4处理土壤蔗糖酶活性最高,达到5.53 mL/g·d,比对照增加28.01%;(3)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现团棵至旺长期升高,旺长至封顶期降低的趋势。T2处理(全生长期覆盖地膜)的根际土壤CAT活性在烤烟生长的团棵期、旺长期最大,在封顶期,T4处理根际土壤的CAT活性最大;(4)秸秆覆盖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植烟垄体含水量和温度、土壤孔隙度、土壤有机质,略微降低土壤容重和土壤pH值,说明秸秆覆盖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相似文献   
30.
隆阳烟区植烟土壤养分评价及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隆阳烟区215个植烟土样的14项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隆阳多数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适中,速效磷含量充足,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铜、有效锌和有效硫含量较为丰富,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不足,普遍缺硼和锰;将10个植烟乡镇按土壤养分特点系统聚类分析划分为3类,其中:瓦窑、水寨、瓦马、杨柳、蒲漂、西邑植烟乡镇的速效磷、有效锌、有效硼、有效硫和水溶性氯含量较高,辛街的有机质、pH值、碱解氮、交换性镁、有效铜和有效锰平均含量较高;汉庄、丙麻、瓦渡的速效钾、交换性钙和有效铁平均含量较高;并提出了不同的施肥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