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77篇
农学   16篇
  7篇
综合类   223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92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有机基质中微生物数量随番茄生育期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不同有机基质配方中微生物数量在番茄不同生育期的变化,为进一步揭示有机基质对番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奠定基础。【方法】以稻壳、玉米秸秆、玉米芯、麦糠、菇渣等农业生物质为原料,将其腐熟后配成5种复合有机栽培基质,基质A:V(玉米秸秆)∶V(麦糠)∶V(菇渣)=2∶5∶3,基质B:V(稻壳)∶V(玉米芯)∶V(菇渣)=5∶2∶3,基质C:V(稻壳)∶V(玉米秸秆)∶V(菇渣)=5∶2∶3,基质D:V(稻壳)∶V(玉米芯)∶V(菇渣)=3∶2∶5,基质E:V(玉米芯)∶V(麦糠)∶V(菇渣)=2∶3∶5,同时以常规有机生态型栽培基质(V(泥炭)∶V(珍珠岩)=2∶1)为对照(CK)。2009-07-25将番茄幼苗定植于装有上述不同配方基质的基质袋中,定期取样采用平板法测定各基质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结果】在番茄生育期内,不同配方基质中的微生物数均以细菌最多,其次是放线菌,真菌最少。基质A、B、C的细菌和真菌数均在番茄结果前期达到峰值,分别为每g干样中5.17×107,6.53×107,6.64×107个和26.80×104,18.00×104,19.33×104个;基质D、E和CK中的细菌和真菌数均在番茄结果中期达到峰值,分别为每g干样中5.34×107,5.06×107,2.54×107个和8.00×104,7.73×104,27.73×104个。所有基质的放线菌数均在番茄结果中期达到峰值,峰值以基质B最高,达每g干样11.27×106个;其次是基质C,为7.81×106个;对照基质(CK)最少,为5.30×106个。【结论】不同配方基质中的微生物数量在番茄不同生育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索幼苗叶片花青苷对低温弱光处理的番茄幼苗的光合作用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利用硫灯和氙灯下生长的番茄幼苗真叶之间以及野生型(WT)和光敏素双突变体(phyB1phyB2)幼苗真叶之间花青苷含量的差异,以叶绿素荧光为指标,研究花青苷对低温弱光处理的番茄幼苗叶片光合荧光变化的影响。【结果】低温弱光(2oC, 100 µmol photons•m-2•s-1)对番茄幼苗叶片PSⅡ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是对PSI活性影响不大。低温弱光处理硫灯和氙灯下的番茄幼苗及硫灯下的WT和突变体番茄幼苗3 h后,硫灯下富含花青苷的番茄 PSⅡ光化学效率Fv/Fm降低到处理前的76.3%,氙灯下的降低到63.3%;能合成花青苷的WT的Fv/Fm降低到处理前的64.3%左右,而不能合成花青苷的phyB1phyB2降低到处理前的53.7%;下降程度显著高于WT。在番茄幼苗叶片不能合成花青苷后,分别生长在硫灯和氙灯下的番茄植株叶片在经过低温弱光处理3 h后,叶片的PSⅡ光化学效率Fv/Fm的变化幅度没有显著的差别;同样,硫灯下WT和phyB1phyB2植株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别。【结论】花青苷对低温弱光逆境处理的番茄叶片的光合机构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极可能与花青素对可见光和紫外光的吸收和屏蔽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3.
UV-C照射对番茄幼苗生长和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条件下,在距番茄幼苗顶端30cm用紫外灯(UV—C)每隔1d、2d和3d照射一次,每次照射5min,到第4片真叶完全展开,分别照射9、6、5次。结果表明,随着UV—C照射次数的增加,即照射间隔天数的减少,番茄幼苗的株高、节间距、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片增厚;照射次数在不超过6次时对茎粗无显著影响;幼苗POD、CAT活性和MDA的含量随UV—C照射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但SOD活性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4.
水分胁迫对番茄叶片气孔传导及光合色素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以栽培番茄品种AilsaCraig的6叶期幼苗为试验材料,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了50,75和100g/LPEG水分胁迫对叶片气孔传导、光合色素含量及发叶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使气孔传导度和发叶速度降低,光合色素增加。气孔传导度和发叶速度的降低均与水分胁迫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而光合色素的增加主要与胁迫持续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35.
加工番茄子叶和下胚轴离体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加工番茄BO 2和BO 4无菌苗的子叶和下胚轴为外植体,以M 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不同浓度的ZT,6-BA与不同浓度的IAA组合对外植体芽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的ZT和IAA组合中,对2个番茄品种的子叶和下胚轴外植体芽诱导均以M S+1.0 m g/L ZT+0.05 m g/L IAA培养基为最好,BO 2品种子叶和下胚轴的出芽率分别为32.7%和24.5%,BO 4品种的分别为37.3%和28.2%;在不同浓度的6-BA和IAA组合中,诱导BO 2外植体出芽率最高的培养基是M S+2.0 m g/L 6-BA+0.2 m g/L IAA,子叶和下胚轴的出芽率分别为27.3%和14.5%;诱导BO 4品种子叶和下胚轴出芽率最高的培养基分别为M S+1.0 m g/L 6-BA+0.2 m g/LIAA和M S+2.0 m g/L 6-BA+0.2 m g/L IAA,子叶和下胚轴的出芽率均为28.2%;在M S+0.1 m g/L IAA培养基上,加工番茄BO 2再生芽1周左右就能长出根,形成完整的小植株。  相似文献   
36.
大蒜白腐病抗性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汉中红皮蒜(抗病)和改良蒜(感病)为鉴别品种,对大蒜抗白腐病鉴定中的接种叶龄、接种部位、接种后培养温度及调查时期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苗期白腐病菌通过伤口和自然孔口均可浸染大蒜植株,而花芽鳞芽分化期通过伤口侵入。抗病性鉴定最适接种叶龄为6叶期,离体接种法较活体接种法更简便快捷。离体接种鉴定时叶面接种和叶背接种鉴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接种后最适培养温度为18 ℃,最适调查时期为接种后7 ~ 8 d。以G005(抗病)、G023(感病)和G025(感病)大蒜为验证品种,离体接种鉴定结果显示,建立的大蒜白腐病抗病性鉴定方法可行,能反映品种的真实抗性。  相似文献   
37.
大蒜二次生长现象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蒜二次生长现象在国内外都相当普遍,发生严重的年份,有的蒜区发生株率高达80%以上。发生二次生长的大蒜,蒜头畸形,蒜瓣排列错乱,松散易脱落,商品性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38.
植物组织培养快繁体系与产业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植物组织培养快繁体系及其产业进行了论述,并针对影响快繁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39.
以大蒜为试材,研究了磁处理对其胚性愈伤组织生长和发生的效应。结果表明:在0.23T磁感应强度下,0-20min之间的磁处理对大蒜胚性愈伤组织的生长和增殖影响不明显,磁处理时间超过20min后,明显对愈伤组织的生长和增殖产生抑制或破坏作用。5min磁处理能显著地促进大蒜体胚的发生和发育,在10-80min内,随磁处理时间延长,平均每克鲜物质体胚数呈缓慢递增趋势,5-10min磁处理的体胚发育状态更趋成熟。  相似文献   
40.
本试验首次研究了ZST-1在中棚番茄上的使用效果和适宜浓度。结果表明,在第一花序开花期喷施一次ZST-1,对植株营养生长表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使开花座果期提前,果实发育和成熟提早,经济系数、早期产量和纯收入提高,果实含糖量增加,酸度降低。综合考虑,ZST-1浓度以1500μg·L-1为宜,处理比CK早期产量和纯收入分别提高74.9%和2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