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1篇
基础科学   1篇
  62篇
综合类   124篇
农作物   5篇
园艺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102.
103.
通过8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春玉米产量、剖面土壤无机氮积累、氮素平衡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线性加平台回归方程,求得2012~2019年最高玉米产量所需的适宜施氮量依次为202.7、193.7、182.2、171.2、163.6、156.1、150.7和150.5 kg/hm2。氮素表观损失量和土壤残留矿质氮量均随着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两者与施氮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每增加10 kg/hm2施氮量,土壤残留矿质氮量、氮素表观损失量分别增加9.09~10.34、5.89~7.34 kg/hm2。当施氮量超过150 kg/hm2时,各处理间玉米吸氮量差异不显著,土壤残留矿质氮、氮素表观损失量之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随着施氮量增加,氮肥利用率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当施氮量为150 kg/hm2时,两年氮肥利用率分别达到最高(75.2%和92.3%)。当施氮量为210~330 kg/hm2,剖面土壤无机氮残留量显著增加,造成土壤无机氮在土壤深层(60~100 cm)的大量累积。  相似文献   
104.
高速公路取土场表土剥离工程技术要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颜世芳  王涛  窦森 《吉林农业》2010,(11):238-238
表土剥离技术是目前保证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的有效手段。研究明确了表土剥离技术的定义和优点,简要说明了前郭县高速公路取土场表土剥离工程的技术要点,并取土化验,结果表明可以安全复垦。  相似文献   
105.
为探讨不同玉米栽培模式对中温带典型暗棕壤腐殖质组分数量及结构的短期影响,以吉林省磐石市实施3 a的定位栽培试验为供试对象,分别研究高光效休耕轮作栽培(HPE)、地膜覆盖的高光效休耕轮作栽培(PM-HPE)、宽窄行交替休闲栽培(WNR),以及农民等垄宽常规栽培(CC)下各栽培模式的种植带和休耕带两个功能区对暗棕壤总有机碳、水溶性物质、胡富质量分数比(w(C_(HA))∶w(C_(FA)))、胡敏素以及胡敏酸、富里酸溶液光学性质(E_4/E_6与△log K值)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1)休闲栽培措施在短期内易使暗棕壤总有机碳发生矿化,但其对水溶性物质及其占总有机碳中比例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其中PM-HPE模式对水溶性物质的保蓄效果最佳。休闲栽培下密植玉米的种植带对水溶性物质含量有所消耗,使更多水溶性物质固存在休耕带;(2)休闲栽培更有利于暗棕壤胡敏酸质量分数的消耗以及富里酸组分的累积,使其腐殖质活性增加、品质降低。适度休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胡敏酸相对比例的损失,更有利于腐殖质品质的稳定。休耕有利于腐殖质结构向简单化方向进行,而在种植带,暗棕壤富里酸分子有进一步缩合的趋势;(3)高光效栽培促进了微生物对胡敏素的矿化分解。  相似文献   
106.
秸秆泥炭化处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适宜的秸秆还田技术不仅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也可减少秸秆焚烧所导致的环境污染。泥炭是植物残体在高湿厌氧环境中长期累积形成的有机堆积物,是优良的园艺基质和土壤改良基质。研究和借鉴泥炭的形成过程,可为秸秆还田处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秸秆高效利用。该文论述了秸秆还田的现状,并结合泥炭形成机理,初步探讨了秸秆泥炭化处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7.
采用全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土壤基础养分数据集,研究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降水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按照年平均温度5、5~10、10~15、15~20、20℃以及年平均降水量0~200、200~400、400~600、600~800、800~1000、1000~1200、1200~1400、1400~1600 mm和1600 mm等区间,分别研究了每个降水区间内自第二次土壤普查后近30年来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降水量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密切程度,结果表明:年平均温度低于10℃时,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年平均温度的相关性比其与年平均降水量的相关性好,高于20℃时,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温度的相关性都很差,但是偏相关结果表明,在10~20℃时,土壤有机碳含量虽然与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降水量都有显著的正相关,但其随着年平均温度升高而升高的事实是被随着年平均降水量增加而增加的事实所掩盖的;在年平均降水量0~200 mm的区间内,土壤有机碳与年平均降水量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与年平均温度的相关性很差,年平均降水量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密切程度较大,在200~400、400~600、600~800 mm的年平均降水量区间内,土壤有机碳与年平均温度的相关性要好于其与年平均降水量的相关性,年平均温度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密切程度较大,尤其在400~800 mm年降水量区间内的半湿润地区,土壤有机碳与年平均温度呈现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在年平均降水量大于800 mm后,年平均温度和平均降水量对土壤有机碳累积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8.
针对苏打碱土碱性强、渗透性弱的特点,本文研究了不同用量MM改良剂和JD改良剂对大安市不同土层苏打草甸碱土渗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M改良剂效果高于JD改良剂;MM改良剂对表层土(0~20 cm)的影响最大。土壤渗透系数随着改良剂施入量增加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9.
固态发酵中2种微生物降解玉米秸秆效果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究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这2种菌株在固态发酵条件下降解玉米秸秆的效果,通过25 d的室内发酵培养试验对固态发酵中添加哈茨木霉和枯草芽孢杆菌后玉米秸秆的有机碳、纤维素、木质素、纤维素酶活、木聚糖酶活以及β-葡萄糖苷酶活变化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发酵第10~16 d时,哈茨木霉和枯草芽孢杆菌处理的玉米秸秆分解速率、纤维素酶活、木聚糖酶活和β-葡萄糖苷酶活均达到最高,发酵25 d后,2种微生物处理的玉米秸秆分别累积降解了21.79%和20.12%,说明两者的降解效果差异不大;与枯草芽孢杆菌处理相比,哈茨木霉处理的秸秆剩余量、有机碳含量、剩余秸秆有机碳总量分别降低了1.67%、0.26%和1.80%,秸秆纤维素降解率、秸秆木质素降解率、纤维素酶活、木聚糖酶活和β-葡萄糖苷酶活分别升高了6.99%、6.54%、0.7 FPU·m L~(-1)、0.04 IU·m L~(-1)和9.26 IU·m L~(-1),说明添加哈茨木霉和枯草芽孢杆菌均可以降解秸秆,但两者对玉米秸秆的降解效果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0.
施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对土壤腐殖质组成和结构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质炭是黑碳的一部分,与腐殖质碳同为土壤有机碳慢库的组成部分,对土壤固碳、土壤肥力和环境解毒有重要作用。通过培养试验研究了土壤添加玉米秸秆生物质碳360 d后对土壤腐殖质组成及其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添加生物质炭后,土壤有机碳和胡敏素含量随生物质炭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胡敏酸及富里酸含量随生物质炭用量增加而降低,可提取腐殖质中胡敏酸的比例差异不显著。施用生物质炭使土壤胡敏酸的色调系数下降、相对色度提高,H与C物质的量比和O与C物质的量比降低,高温放热与中温放热比值和高温失重与中温失重比值上升,施用生物质炭促使黑土胡敏酸的分子缩合度升高,氧化度下降,热稳定性提高,使胡敏酸分子结构复杂化,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