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2篇
  1篇
综合类   57篇
水产渔业   7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本研究于枸杞岛西北部贻贝筏式养殖区海藻生长繁盛时期采集11种大型海藻,并对每种海藻及其藻栖钩虾、麦秆虫生物学参数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海藻上钩虾种群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且不同海藻上麦秆虫种群特征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钩虾最高种群密度和最大个体均出现在厚网藻上;麦秆虫最高种群密度出现在殖丝藻上,最大个体则出现在缢基蜈蚣藻上。同时,对于生物量较小的海藻,其藻栖钩虾、麦秆虫种群密度均更高,钩虾体型无显著变化,但麦秆虫体型更小;另外,比表面积值更高的海藻,其钩虾种群密度更高,个体也更大,但麦秆虫种群密度和个体均无显著变化。研究表明,贻贝筏式养殖生境中不同种类的海藻在藻栖端足目种群特征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的功能角色存在一定差异,而海藻自身多样化的生物特征则可能是该差异形成的内在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2.
郭禹  章守宇  林军 《水产学报》2019,43(9):2025-2038
人工鱼礁投放规模是鱼礁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其中礁体数量与布设间距不仅表征了鱼礁规模的范围和密度,而且也决定着人工鱼礁流场效率。本研究采用数值实验方法,对典型结构边长为l的米字型人工鱼礁在4种投放量(2×2、3×3、4×4和5×5)、7种布设间距(0 l、0.5 l、1.0 l、1.5 l、2.0 l、3.0 l和4.0 l)下的流场相对体积、相对高度、相对长度等流场效率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当上升流目标流速比分别为小于0.10、0.10~0.15和大于0.15倍时,上升流流场存在协同效应的最大布设间距分别为4.0 l、3.0 l、2.0 l,背涡流目标速度比下最大间距均为3.0 l;人工鱼礁投放量越多,上升流与背涡流相对体积越大,平均相对体积增长率越低,0.5 l布设间距的上升流相对体积与鱼礁单体相对流场体积最大,1.5 l布设间距的背涡流相对体积与鱼礁单体相对流场体积最大;上升流相对高度随投放量增加以1.01倍速率增加,随布设间距增加以0.90倍速率降低,背涡流相对长度随布设间距的增加先增后降,相对长度最大值位于1.0 l处。  相似文献   
123.
人工鱼礁是放置于海底以影响海洋生物资源的物理、生物或社会经济过程的人工设施。科学评价人工鱼礁对渔业资源生态容纳量的改善程度对揭示鱼礁的生态功能和指导鱼礁后续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人工鱼礁区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可分为3种类型(I型、Ⅱ型和Ⅲ型),其中Ⅱ型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身体不接触鱼礁,但在鱼礁周围游泳、在海底栖息。该生物学资料可通过拖网调查取样获得。根据2004年10月~2007年9月浙江嵊泗人工鱼礁海域渔业资源拖网调查数据,建立了模拟礁区渔业资源密度随时间变化趋势的Logistic模型,并据此求解了鱼礁海域资源数量容纳量模型。通过遗传算法求得了Logistic模型的参数。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区Ⅱ型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原有生态容纳量约为6.00~8.03ind/km·kW,鱼礁投放所产生的新生态容纳量约为4.40~5.89ind/km·kW,容纳量随季节变化而呈周期性波动。  相似文献   
124.
以定常来流海域为例,利用数值实验方法,定量探讨了具有自由水面的海域中人工鱼礁单体对流场的影响。考虑嵊泗鱼礁投放区的流速、水深的调查结果,来流速度Uin、水深H分别取为0.7 m/s、20 m。在鱼礁为实心方体的情况下,在渔礁迎流面产生上升流背流面产生涡流;上升流域的规模、强度随着礁高增大而增大,而上升流面积的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随礁高先增后减,在礁高水深比r=0.1时上升流效应最佳;背涡流域的规模也随着礁高增大而增大,其面积的平均产量随礁高先增后减,在r=0.1时达到极值。  相似文献   
125.
为探究筏式贻贝养殖生境鱼类资源养护功能,于2020年9-12月对枸杞岛筏式贻贝养殖生境(分表层区和底层区)及周边岩礁生境的鱼类进行了多网目组合刺网采样。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多样性指数并结合等级聚类、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分析鱼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结果显示,在2种生境中共采集鱼类55 种,隶属于10目34科47属,其中贻贝养殖生境采集到37种(底层和表层分别为29和20种);岩礁生境共采集到40种。在鱼类组成上,中国花鲈和鲻是贻贝养殖生境表层区的典型优势种,而黄姑鱼和褐菖鲉是贻贝养殖生境底层区的典型优势种;褐菖鲉同时也是岩礁生境的典型优势种。多样性分析表明,贻贝养殖生境的总体鱼类多样性要高于岩礁生境,但尚不显著。多元分析显示,各月份2种生境中的鱼类群落格局均可分为3种类型,虽与养殖表层区、养殖底层区和岩礁区并非严格一致,但各群落间差异依然显著。研究表明,大规模筏式养殖设施的存在吸引了众多中上层鱼类及底层鱼类,也为岩礁生境优势鱼类提供了额外的栖息环境,发挥了近似于浮鱼礁系统的资源养护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岛礁海域海洋牧场目标种的选择和人工生境构建模式的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6.
于2021年6月26日-7月10日对上海浦东地区芦潮引河3段河流进行连续挂板采样,研究不同污染程度河流中周丛生物的分布特征及时间变化。共采集12次,获得36个样品,对18S rDNA V4可变区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发现,主要类群为轮虫、绿藻、纤毛虫。不同污染程度河流周丛生物群落组成呈现显著性差异(p<0.01),污染最严重的Y点样品优势属为Pentatrocha、Lagenidium、Dinovorax、Symbiodinium等,其特有属有Calycofera、Crucigeniella等;污染较为严重的H点样品的优势属为Ptygura、Oedogonium、Philodina、Physocypria等,特有属有Eccrinidus、Hyphochytrium等;无污染的G点样品优势属为Cyclotella、Prunus、Vorticella、Chlamydomonas等,特有属有Actinochloris、Adelina、Albugo等。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趋势对应显示,TDS、盐度、pH和污染程度为影响周丛生物群落变化的显著性因素。不同生物对于环境因子的响应程度不同,优势属对于环境因子的选择性趋势更加明显。主要周丛生物类群(纤毛虫、轮虫、绿藻)在不同污染程度河流中群落丰度变化不同,调查周期内,在受到污染的G点和Y点周丛生物群落出现了绿藻代替纤毛虫的群落演替趋势。本研究为受污染水体周丛生物生态功能评估及环境评估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周丛生物(膜)作为一种环保绿色、造价低廉的污染物去除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7.
为了开发一种可行的声音威慑的鱼类行为控制方法以减少篮子鱼对藻类的啃食,需测定鱼类对声音的感知能力。本研究通过测定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evokedpotential,AEP),研究了14尾不同体长星斑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幼鱼在声音刺激下的脑电反应模式,基于脑电反应特征确定了星斑篮子鱼幼鱼听觉频率敏感性和对应阈值。结果表明:星斑篮子鱼幼鱼在频率范围100~800 Hz的声音刺激下均表现出明显的听觉诱发电位,其AEP波形幅值随着刺激声音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听觉阈值也随着频率增加而增加,且对100~300Hz的低频声音较为敏感,听觉最敏感频率为200Hz,平均听觉阈值为104dB;不同体长个体的听觉敏感性在200~300 Hz内出现明显差异,其中体长大于4.5 cm的篮子鱼听觉阈值要明显小于体长小于4.5 cm的个体。这表明随着个体发育,较大体长的鱼听觉阈值也较低,这可能与它们的听觉器官的发育完善程度有关。总体而言,星斑篮子鱼幼鱼的听觉较敏感,听觉阈值低至100dB左右,与环境背景噪声的强度相接近。因此,利用声音威慑星斑篮子鱼的声源强度需求低,可行性强,可以减少海...  相似文献   
128.
海洋大型海藻对重金属具有富集作用,大型海藻通过浓度差异驱动、海藻细胞表面与重金属的结合以及海藻对重金属的主动吸收而富集重金属,而海藻对重金属的富集受到多种环境环境因子包括pH,温度,盐度等,此外还与重金属的种类、浓度和海藻的种类有关。基于国内外学者对海藻中重金属含量的调查,综述对富集重金属海藻的环境影响进行了总结。一方面,重金属沿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可能会造成生态危害和人体健康威胁。另一方面,利用海藻对重金属的富集作用差异,将大型海藻作为海水重金属污染指示生物或水体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材料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