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4篇
林业   1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1篇
  59篇
综合类   97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61.
1980年以来我国农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及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关农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农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对1980年以来我国有关农业遗产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认为,我国有关农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可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2001年),以农史学者为主要研究力量,相关研究大多是单纯静态的文献,关注“历史”比关注“现在”要多;该期间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实施,为农业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了具体规范和法规保障.第二阶段(2002年至今),多学科加入,文献整理、机理探究与实践探索并重,研究领域不断拓展;该期间各地申报GIAHS是重要助推力,国家农业遗产保护工程的实施也成为新的推动力量.同时,对农业遗产研究与实践的主要领域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2.
玉米根际溶磷细菌的分离、筛选及溶磷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法,对玉米根际溶磷细菌进行分离,筛选出38株解无机磷菌株和35株解有机磷菌株,并发现无论是细菌总数,还是溶磷细菌总数,根际土壤都比非根际土壤要多.对筛选获得的73株菌株进行菌落形态观察发现,大多数菌落呈乳白色或黄色、形状不规则或近圆形、光滑黏稠、扁平、不透明、边缘不整齐.进一步利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其溶磷能力,发现无机磷菌株溶解的有效磷含量与培养液pH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有机磷菌株则无明显相关.各菌株溶解磷酸钙和卵磷脂的能力差异较大.无机磷菌株和有机磷菌株对无机磷(磷酸钙)和有机磷(卵磷脂)的溶磷量分别为8.88~108.31和0.51~3.53 mg/L.菌株中SWJ1-4和SWJ3-1溶解无机磷能力较强,RYJ1-6溶解有机磷能力较强,且这3株菌株生长快、生长状况良好,在后续微生物菌肥研制中具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63.
基于GIS的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近年来,广东省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的投入量大增,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趋严重.采用历年统计数据以及GIS技术,对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空分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省化肥、农药使用量均呈逐年增加态势,化肥使用量由1990年的162.41万t增加到2010年的237.29万t,农药由1990年的7.95万t增加到2010年的10.44万t.畜禽粪尿排放量则由2000年的339.34亿t减少到2010年的222.08亿t;在空间分布上,全省化肥投入强度超过400 kg· hm-2的县(市)由1995年的35个增加到2010年的61个,粤西、粤东全部,珠三角大部以及粤北部分地区均属化肥严重污染区,其原因主要在于对农作物产量增加的追求.农药投入强度超过30 kg· hm-2的县(市)由1995年的10个增加到2010年的27个,这主要是由于广东的气候条件及种植结构改变造成的.畜禽粪尿排放污染情况相对较好,但因粤西的雷州半岛地区以水稻生产为主,大牲畜牛的养殖规模较大,因此畜禽粪尿重度污染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区.GIS空间分析的运用,能直观地反映各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空动态变化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4.
模拟鸭稻共作系统中鸭子机械刺激对水稻形态建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鸭稻共作是在中国传统稻田养鸭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目前在中国、日本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被大力推广应用的一种水稻生态生产方式.为研究鸭子活动对水稻生长与形态建成的影响,本文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鸭子在稻田中活动而形成的机械刺激对水稻生长性状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强度的机械触摸刺激能够抑制水稻植株的伸长生长,降低其高度,至收获期株高降幅为8~10 cm;并且改变了水稻茎秆不同节间长度的分布,其中对水稻基部第 2 节茎节长度的影响最为明显.机械触摸刺激处理能够增加水稻茎秆的粗度,且随刺激处理强度的增加茎秆粗度增大,处理40 d后茎秆粗度增加0.17 cm.一定时间的机械刺激处理可以促进水稻植株的分蘖.机械刺激处理明显降低了水稻地上部生物量,处理40 d后降幅达19.6%;适度的机械刺激使水稻根冠比增加,同时,机械刺激可增加水稻的穗长和结实率,降低每穗空粒数,与对照相比,水稻穗长增加达8.88%,结实率增加3.79%,每穗空粒数最大降幅为36.12%.这些研究结果可进一步证实机械刺激能够改变植物生长性状的科学问题,也可为鸭稻共作生产技术的改进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5.
为了探讨菌渣长期利用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供环境影响评价依据,通过比较不同开垦年限(2、3、4、6及10年)土壤理化性质及养分特性的变化,研究连续使用双孢菌渣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菌渣对荒漠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有显著影响,但是菌渣连续施用对不同种植年限的玉米地土壤理化性质、有机质、N、P、K的影响程度不相同。开垦后施用菌渣年限越长,土壤含盐量越高;有机质含量呈现增长的趋势,水解氮和有效磷则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全钾、全磷含量在2~6年内维持不变,全氮含量在施肥的6年内逐年下降;土壤全盐与全磷、全钾和有机质极显著相关;开垦利用及与之相联系的灌溉影响土壤C,N养分含量的变化;同时也发现氮素消耗量较大,不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需要补充无机氮肥。  相似文献   
66.
不同水稻品种混合种植模式及其应用效果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利用不同水稻品种混合栽植方面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效果,包括水稻品种混合种植的模式类型与结构、对病虫草害的控制效果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等内容,并探讨了目前利用该类模式存在的局限及需要改进与加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7.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遥感图像结合GIS技术得到的广州市土地利用结构资料,根据1990—2000年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STELLA对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模拟,并对研究区未来土地利用演变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模拟和预测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未来10年广州市的土地利用结构表现为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持续减少和未利用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的趋势,但其变动幅度将逐渐趋向平稳.  相似文献   
68.
稻米品质的形成除受品种自身的遗传基因控制外,还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从地域、海拔、气候、土壤、水分等方面综述了环境因子对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并指出了今后在该领域需要深入探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9.
入侵植物马缨丹不同部位的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马缨丹是马鞭草科中一种入侵性极强的外来植物,现正在我国中南部尤其是华南地区迅速蔓延扩散。本文采用室内生物监测法研究了马缨丹不同部位水浸液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马缨丹果实、茎干和叶片的水浸液均对一串红种子萌发和生长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种子的发芽势、萌发率下降,幼芽、幼根生长的长度缩短,芽长、根长抑制指数上升,并且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增加其抑制效应不断增强。马缨丹不同部位水浸液对发芽势的抑制作用大小为叶片>果实>茎干,对萌发率、芽长、根长的抑制作用大小为果实>叶片>茎干。说明马缨丹具有较强的化感作用,这将有利于提高其种间竞争能力,促进入侵。  相似文献   
70.
间作是一类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增加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农田种植模式。本研究通过一年两季的田间试验,探讨了水稻与美人蕉间作对水稻生长性状、病虫害防控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水稻单作相比,水稻与美人蕉间作在早稻分蘖末期、抽穗期降低了水稻株高,而在早稻抽穗期、成熟期及晚稻分蘖末期和成熟期提高了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间作下水稻分蘖数明显提高,在早稻分蘖末期、抽穗期和晚稻成熟期水稻分蘖数分别提高25.20%、11.20%和26.01%。在病虫害防控方面,水稻与美人蕉间作降低了纹枯病和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其中在早稻分蘖中期、末期以及晚稻分蘖末期、抽穗期纹枯病的病情指数分别显著降低35.61%、19.55%、24.83%和16.05%;在晚稻分蘖中期和末期,稻纵卷叶螟卷叶率显著降低46.35%和60.31%;水稻与美人蕉间作显著提高了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幅达11.16%。研究表明,水稻与美人蕉间作是一种能促进水稻生长、降低水稻病虫害、提高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新型生态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