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2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章淑玲  林谷园  肖顺 《植物保护》2018,44(2):100-103
花生茎线虫Ditylenchus arachis是危害花生的重要病原线虫。本研究通过测试不同真菌和培养温度对花生茎线虫繁殖力的影响,以探讨该线虫在室内的培养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花生茎线虫在长柄链格孢、茄镰孢、尖镰孢和灰葡萄孢上均能完成生活史并进行繁殖,但不同真菌上培养线虫的效果不同。其中长柄链格孢的培养效果最好,培养30d后的总虫量和繁殖系数分别为37 292条和1 243倍;灰葡萄孢的培养效果最差,30d后的总虫量和繁殖系数仅为1 514条和50倍。25~30℃是花生茎线虫的适宜培养温度,30℃时为最佳温度;当温度低于20℃或高于35℃时线虫繁殖效果差。此方法繁殖的线虫可用于花生茎线虫生物学、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甘薯茎线虫rDNA-ITS1区的PCR扩增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PCR技术获得了甘薯茎线虫rDNA-ITS1区序列。序列分析表明,采自我国河北、山东、安徽的甘薯茎线虫16个地理种群的ITS1区序列分化为短型(S)和长型(L)2种基因型。山东费县芍药山乡4个地理种群为L型,ITS1区长度为466 bp;河北、安徽和山东费县新庄乡的12个地理种群为S型,ITS1区长度为288 bp。甘薯茎线虫与鳞球茎茎线虫(Ditylenchus dipsaci)的rDNA-ITS1序列同源性为52.0%~52.5%,与腐烂茎线虫(D.destructor)序列同源性为82.0%~85.4%;我国甘薯茎线虫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序列同源性为96.6%~100.0%。  相似文献   
13.
章淑玲  陈晓波  丁玲 《植物保护》2021,47(5):249-253
2019年在福建省多个地方发现黄花倒水莲Polygala fallax遭受根结线虫的严重侵染,为明确病原线虫种类,运用形态学、rDNA-ITS序列分析及特异引物PCR扩增的方法对分离获得的根结线虫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线虫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黄花倒水莲根结线虫病在我国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4.
莲雾根结线虫种类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新圩镇1个果园发现莲雾种苗受根结线虫侵染。经形态特征测量、观察以及rDNAITS区序列分析,该线虫被鉴定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  相似文献   
15.
经鉴定,福建省蝴蝶兰上的红蜘蛛为太平洋伪叶螨(Tenuipalpus pacificus Baker)。在大棚中测定了15%苯丁·哒螨灵乳油(1500倍液)、45%石硫合剂结晶(150倍液)、73%炔螨特乳油(2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20%三唑锡悬浮剂(2000倍液)和20%丁氟螨酯悬浮剂(2500倍液)7种杀螨剂对蝴蝶兰红蜘蛛的防效,结果表明:从速效性、最高防效性及持效性方面来看,15%苯丁·哒螨灵乳油、45%石硫合剂结晶、73%炔螨特乳油和1.8%阿维菌素乳油对蝴蝶兰红蜘蛛的防效最好,与其他3种杀螨剂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采用长柄链格孢和茄病镰刀茵进行培养腐烂茎线虫的比较试验,接种量为20条,在27℃黑暗条件下培养60d.结果表明,长柄链格孢适合培养腐烂茎线虫,线虫的培养量平均为26800条·管-1.  相似文献   
17.
甘薯干裂腐烂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福建漳州田间发现一种甘薯病害,根据病薯症状将其定名为甘薯干裂腐烂病.经鉴定该病害是由双尾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bicaudatus)与甘薯拟茎点霉(Phomopsisbatatae)2种病原物复合侵染所致的一种复合病害.  相似文献   
18.
花生短体线虫病的病原鉴定与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3年对福建省3个花生产区进行调查,发现成熟的花生荚果果面上出现紫褐至黑色病斑,病斑病健交界处清晰,花生的根和胚栓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变色坏死症状。同时采集病变样品,从各病组织中分离出大量的短体线虫,其中以花生外壳组织中的线虫最多。该线虫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特性比较,鉴定为短尾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brachyurus)。再对短尾短体线虫侵染花生引起的病害症状进行详细描述,并通过接种试验证实短尾短体线虫对中国花生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9.
灰霉病是金线兰生产中出现的一种新的重要病害,本研究对该病症状进行了观察,并通过病原形态鉴定、rDNA-ITS序列分析及致病性测定鉴定其致病菌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针对该病的发生危害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于福州从多株长势衰退的台湾长果桑植株的根系及根际土壤中分离出虫口密度较大的螺旋线虫,经形态学观察及rDNA-ITS区与28S rDNA-D2/D3区序列分析,鉴定为双宫螺旋线虫,台湾长果桑是其新记录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