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7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31.
通过对现有的比较成熟的雨污分流工艺、干清粪工艺、挤压脱水工艺以及废水深度净化处理等工艺技术集成,设计养殖场粪污"三分离一净化"综合处理工程模式,并选择养殖场实施示范工程建设。实践表明,本研究在解决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综合处理与利用方面成效显著,养殖污水COD和氨氮去除率均达96%以上,且运行可靠、管理方便,适宜有条件的地区推广运行。  相似文献   
32.
基于离子稳态的野生与栽培番茄及其杂交F1的耐盐性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野生番茄-醋栗番茄D4-101(Solanum pimpinellifolium)(WT)、自交系番茄栽培种7818D(S.esculentum)(CT)及二者杂交产生的F1代品系为材料,探讨50、100及200 mmol L-1Na Cl胁迫处理对番茄生物量和离子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下,植株干重的降幅由大到小依次是:CTWTF1。随着盐胁迫程度加大,三个品种(系)Na+含量均增高,而K+含量显著降低。盐胁迫处理下三个品种(系)的K+/Na+比均显著降低,而品种间降幅差异不大。盐胁迫强度的增加显著提高三个品种(系)根的K+、Na+的选择性比率(SK,Na),其增幅由大到小依次是:WTF1CT。在茎部,盐胁迫则显著降低了三个品种(系)的SK,Na,但是盐处理之间WT茎的变化甚小,而随着盐分强度的上升,CT茎SK,Na的降幅显著高于F1的。盐胁迫下三个品种(系)叶片的SK,Na均增加,但是随着盐度的增加,WT叶的SK,Na逐渐下降,而CT和F1的SK,Na逐渐上升,且F1的SK,Na上升显著高于CT的。综上所述,F1植株在维持离子稳态方面接近于野生亲本,尤其是叶片,导致F1不仅长势好,而且还具有较亲本更好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33.
通过测定河岸带常见植被类型下的土壤酶活性,比较其去污效果,分析土壤酶活性与TN、TP、NH4+-N、COD等农业面源污染物去除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表层土壤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灌草、草本酶活性较大,乔灌草次之,乔草最小,而不同植被河岸带对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去除率也表现出基本相同的规律,因此对农业面源污染去除效果最好的河岸带植被类型配置应为灌草或草本(芦苇);不同植被深层土壤酶活性基本不存在显著差异。由相关性分析可知,TN、NH4+-N去除率与表层土壤脲酶活性呈显著相关关系,而COD去除率与土壤脲酶的相关性不显著;TP、COD去除率与土壤磷酸酶活性的相关性显著。研究结果为利用土壤酶活性强度作为评价河岸带净化效果的指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4.
王子臣  张兵  管永祥  吴田乡  盛婧  张岳芳  何任红 《土壤》2017,49(6):1126-1131
为研究油莎豆在沿海滩涂开发中的种植与利用技术,通过盆栽模拟试验,探索了不同土壤和肥料对油莎豆生长及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1)沙性盐土与常规黏性土壤相比,更适宜油莎豆种子的出苗,单株结实个数及果实干重均高于常规黏性土壤处理;(2)日最低气温低于10.0℃不利于油莎豆种子的出苗;(3)沙性盐土+抗盐立苗基质处理(SSM)能够促进油莎豆种子出苗及分株生长,并提高经济产量,播种后85 d油莎豆植株分蘖生长群体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根系干重、单株果实数量及果实干重较沙性盐土+化肥处理(SSF)、沙性盐土+有机肥处理(SSOF)均有所增加;(4)抗盐立苗基质有助于油莎豆叶片钾的吸收。SSM处理叶片钾含量高出SSOF处理0.44%,并显著高出SSF处理(P0.05),平均高出11.65%;(5)与SSF比较,SSM处理显著增加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P0.05),增加值达0.08mmol/g FW,同时显著降低了叶片相对电导率(P0.05),降低幅度达35.16%;与SSOF比较,SSM处理更有利于增加油莎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并降低叶片相对电导率和叶片脯氨酸含量。  相似文献   
35.
中国东部沿海滩涂改良后作为重要后备耕地资源,可有效缓解耕地资源紧缺的现状。符合国家农用标准(GB/T 24600—2009《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处置土地改良用泥质》)的生活污泥产量大且有机质含量高,可作为滩涂土壤快速改良的有机肥源。探讨了应用不同用量(0、30、75、150、300 t/hm~2)生活污泥作为"原始肥力驱动剂"对新围垦滩涂土壤理化性状的持续影响,及其对第2季绿肥植物田菁的生长、养分及重金属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活污泥降低了滩涂土壤盐分、pH值,提高了滩涂土壤有机质含量及N、P养分的供应,促进了绿肥植物田菁的生长,提高了其生物量及其对N、P养分的吸收。施用生活污泥增加了田菁植株地上部Cd、Mn、Zn含量及根系Cr、Zn含量。  相似文献   
36.
针对江苏春季蔬菜生产特点,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影响及需求,提出春季蔬菜生产管理基本要求,阐述蔬菜育苗、设施与露地生产管理、防灾减灾等技术措施,以及当前蔬菜生产保供与技术服务工作要点。  相似文献   
37.
基于太湖淤泥测算量及打捞量,针对江苏太湖底泥生态疏浚工程中面临越来越突出的淤泥处置和利用问题,重点探讨了湖泊淤泥处理的5种利用方式:有机肥料、绿化基土、湿地回填土、生态营养土、环保营养钵;提出了农用前应考虑施用地土壤质地、pH和有机质参数,对淤泥的理化性质加以分析以及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质及病原微生物等污染物符合国家标准,控制单住面积施用量和施用年限,建立严密的监测体系等污染风险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38.
生态环保营养土生产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湖泊淤泥、农业生产废弃物、微量元素等按一定比例及方式配制成相应半成品,再将半成品混合挤压制成颗粒,最后灭菌杀虫、烘干制成生态环保营养土。生态环保营养土保水性能持久、无毒害、无臭味,能提供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市场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39.
为了研究发酵腐熟的秸秆作为有机添加基质(SM)与化肥联合施用对小麦产量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对我国小麦-玉米典型低产区——黄河故道(以沙壤土为主)进行了基质不同施用量的田间试验,试验包括5个处理:化肥(CK,无土壤改良基质),3 000 kg·hm-2的土壤改良基质(SM1),6 000 kg·hm-2的土壤改良基质(SM2),9 000 kg·hm-2的土壤改良基质(SM3),12 000 kg·hm-2的土壤改良基质(SM4),所有处理的化肥用量与CK相同。研究分析了不同SM添加下小麦产量,土壤性状和营养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该有机改良剂提高了小麦产量,产量最高达到了8 276.40 kg·hm-2,是CK组的1.32倍。同时也增加了16S和18S基因的拷贝数,峰值分别达到CK的15.3倍和7.8倍,并改变了真菌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了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随着SM的施用量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土壤多种酶活也同步增加。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有机质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最为显著。研究表明,SM作为有机改良剂可以提高黄河故道由于河流冲击形成的低产沙壤土地区的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究新型腐植酸型叶面肥在小麦生产上的应用,并研究其结合杀菌剂应用于防病虫害、干热风和提高产量的效果及其机制,为该肥料在小麦生产上推广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扬麦16号’为材料,设置低剂量叶面肥(LF)处理(1 500 g·hm-2)、高剂量叶面肥(HF)处理(3 000 g·hm-2)、LF+多菌灵(LFC)处理和HF+多菌灵(HFC)处理,以喷施等量清水为对照,研究小麦穗期喷施含腐植酸液体叶面肥2次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并检测不同处理的植株叶片叶绿素(Chl)、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含量和抗氧化酶的活性。[结果]喷施1 500和3 000 g·hm-2叶面肥后7和14 d,小麦旗叶的Chl、SS和SP含量均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均增加,丙二醛(MDA)含量降低;其中,高浓度叶面肥处理的效应比低浓度处理的更为明显,结合多菌灵喷施的效应也更为明显。施肥处理明显提高小麦籽粒的千粒质量和产量,结合多菌灵的施肥处理的促进效果更为显著。低浓度和高浓度叶面肥处理的小麦籽粒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5.7%和8.3%,结合多菌灵施用后,分别增产8.4%和10.6%。施肥处理提高了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稳定时间,结合多菌灵的施肥处理的促进效果更为显著。[结论]在小麦抽穗期和齐穗期喷施含腐植酸叶面肥,能够明显提高叶片的抗氧化及籽粒灌浆和输送养分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