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5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55篇
林业   57篇
农学   42篇
基础科学   49篇
  104篇
综合类   315篇
农作物   65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255篇
园艺   61篇
植物保护   3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3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4篇
  1960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对人才的培养不仅要考虑“九五”科研项目对人才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着眼21世纪,为科研事业的持续发展做人才储备。因此,农业科研单位的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以农业科技事业发展趋势及各地农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进一步发挥人才培养与科研相互结合的特色与优势,做到人才培养与科研工作相促进,相得益彰,既出成果,又出人才。边远地区,在人才引进困难的情况下,立足于自己培养人才,并制定人才培养与管理办法,使培养出的人才留得住、用得上,减少人才外流。在人才培养工作上,我院着重两手抓,一手抓整体人才培养工作,一…  相似文献   
982.
以两个玉米品种良玉99和美联178为材料,开展连续两年田间实验,在辽宁省中部平原地区研究不同施氮量(0~300 kg/hm~2)对玉米产量和氮利用率的影响及氮效率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玉米氮效率存在显著的品种间差异。施氮量与玉米产量呈"直线+平台"的函数关系。两年平均,良玉99的最高产量(12 241 kg/hm~2)高于美联178(10530 kg/hm~2),达到最高产量的施氮量(160 kg/hm~2)低于美联178(201 kg/hm~2)。利用氮高效品种可在较低氮肥投入条件下获得较高产量,显著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在该地区玉米产量水平下,最佳玉米施氮量为148~211 kg/hm~2。  相似文献   
983.
王玉娜  米国华 《玉米科学》2021,29(3):151-158
依据文献资料以及农户调研数据,对北方玉米种植区的施肥现状和节肥潜力进行分析。调研数据表明,在当前北方玉米区平均玉米产量为9 894 kg/hm~2水平下,养分投入总量平均为512 kg/hm~2,纯氮(N)投入总量为307 kg/hm~2,纯磷(P_2O_5)投入总量为137 kg/hm~2,纯钾(K_2O)投入总量为68 kg/hm~2。氮、磷、钾肥的偏生产力分别为33、78、135 kg/kg。当前农户施肥量总体超量,以最优化肥偏生产力为依据,推荐当前土壤条件下的北方玉米的平均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193、86和60 kg/hm~2。各区域均需要不同程度地减少氮磷肥投入,其中,陕西省的氮素节肥潜力最大(53%),黑龙江省的磷肥节肥潜力最大(50%)。吉林、内蒙古、新疆钾肥节肥潜力是26%~41%,黑龙江省、陕西省和甘肃省的钾肥施用量不足,需增施钾肥。  相似文献   
984.
以先玉335为供试品种,设置不同基肥、基肥与种肥分施、基肥与种肥混施以及基肥、种肥施用位置等处理方式,研究基肥、种肥施用技术对玉米早期干物质积累、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农民习惯一次性施肥条件下,FP1-5-8处理(基肥施用位置在种子侧方5 cm,下方8 cm)的产量比FP1-5-5处理(基肥施用位置在种子侧方5 cm,下方5 cm)提高8.0%,在玉米苗期具有一定的优势。4种不同基肥种类磷酸二铵(DAP)、磷酸一铵(MAP)、硝酸磷(NPF)、硫酸铵+过磷酸钙(AS+MCP)综合壮苗效果和产量效应来看,磷酸二铵(DAP)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根系生长在苗期表现出明显优势,DAPAS+MCPMAPNPF。基肥与种肥混施(B-S-Mix)处理的产量和苗期植株生长与基肥与种肥分施(B-S-Split)处理相比均有一定幅度提高,将种肥施用在种子侧方5 cm、下方5 cm的位置更为合适,且壮苗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985.
为评价复方制剂清呼合剂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试验通过对KM小鼠单次灌胃清呼合剂,观察试验小鼠出现的中毒症状、中毒程度、性质及死亡情况,评价受试药物毒性作用的性质。结果显示,KM小鼠经口灌服5000mg/kg剂量的清呼合剂,7天内未出现死亡、精神及行为异常,表明本品对KM小鼠的LD50大于5000mg/kg。根据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判定,本品属实际无毒类中兽药。  相似文献   
986.
为了明确灰枣不同枝龄二次枝果实品质差异性,比较同一树龄灰枣树不同枝龄二次枝的果实品质指标并对其进行因子分析和综合评价,为灰枣不同枝龄果实品质形成机理研究及科学整形修剪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新疆红枣主栽品种“灰枣”作为研究对象,测定枝龄不同的二次枝果实21项品质指标,对其进行因子分析,建立综合品质评价模型,并根据综合品质得分进行优良度排序。灰枣不同枝龄二次枝果实21项品质指标的变异系数(CV)均有所差异,其中P、Mn、Cu和总酸含量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5.0%,其中果实P含量的CV最大,为19.2%;Vc、Ca和Fe含量及色差值b*的CV均在10.0~15.0%之间;总黄酮和Zn含量、色差值L*a*的CV均在5.0~10.0%之间;其余品质指标的CV均小于5.0%。经因子分析提取特征根值大于1的3个公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100.00%,第1公因子(f1)的贡献率为44.81%,主要由果实表面色差值L*a*b*、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形指数、单果质量和Mg含量8个因子决定,主要反映了果实表面颜色、果实大小等果实外观品质指标。第2公因子(f2)的贡献率32.21%,由蛋白质、总黄酮、可溶性固形物、总糖、K、总酸和Cu含量7个因子决定,主要反映了果实酸甜口感品质及部分矿质元素含量的高低水平。第3公因子(f3)的贡献率22.99%,由P、Zn、Ca、Mn、Fe和Vc 含量6个因子决定,主要反映了大部分果实矿物质元素和Vc含量的高低水平。总之而言,灰枣4种枝龄二次枝果实综合品质优良度排序为3年生二次枝果实>4年生二次枝果实>2年生二次枝果实>1年生二次枝果实,在灰枣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枝龄二次枝果实的不同优势,形成因地制宜的灰枣栽培模式,整形修剪中多留2年生以上的结果枝,应尽量减少1年生二次枝上结果。  相似文献   
987.
对川明参传统用种的效果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案来比较探索不同来源川明参种子产生的种苗的优劣,以期找出较佳用种方案。对传统来源所用川明参种子进行常规考种,测量培育后种苗的数量及重量,并进行单因素重复统计分析,通过种苗优劣证明不同来源川明参种子的优劣,同时也可用种子的常规辨别手段确认种子的优劣。结果显示,去掉花苔的种根,符合栽植要求数量和重量均明显高于未去掉花苔的;二年生川明参的种子所产有效种根(去掉花苔)的数量极显著高于仿野生、野生,显著高于一年生;二年生川明参种子比其他来源种子长宽比例更小一些。提出以下建议:培育高产高效种根优选二年生川明参种子;田间管护时,必须打去花苔;购买川明参种子时,更应选取圆润饱满、裂开在一半以上的二年生种子。  相似文献   
988.
基于CFD和CHFS微观农户数据,利用Ordered 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农户耕地撂荒的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非粮食主产区显著高于粮食主产区,西部地区显著高于东中部地区;户主老龄结构和身体健康程度以及耕地细碎化对全国农户耕地撂荒影响正向显著,农业劳动力规模、土地转出规模和撂荒机会成本对全国农户耕地撂荒影响负向显著;驱动各地区农户耕地撂荒的因素存在差别。耕地撂荒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农业弱势地位和农民的老龄化问题,区域差异的原因是区域发展失衡、人口迁徙和"三农"问题的深层次体现。因此要通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来解决耕地撂荒。  相似文献   
989.
为了调查新疆和田地区鹅群发病和常见细菌性疾病的流行情况,试验以和田地区某鹅场5 740只雏鹅为研究对象,连续21 d记录鹅群每日发病率和死亡率,发病鹅临床症状,死亡鹅病理变化,采集病死鹅的内脏样品296份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利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确定菌株种类。结果表明:鹅群总发病率为95.73%,总死亡率为73.87%;主要临床症状共有7种,分别为腹泻、神经症状、腹泻合并神经症状、口鼻流血、眼睛变白并肿胀、头部肿大、关节肿胀;病理变化有9种,分别为肝脏肿大、淤血,肝脏发黄,肝脏上有白点,肝脏上有白色节结,心周炎和肝周炎,尿酸盐沉积,腺胃乳头出血,腹水,肠道出血;从296份内脏样品中共分离得到240株细菌,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检出率分别为75.0%(222/296)、4.4%(13/296)和1.7%(5/296),混合感染率为2.4%(7/296)。说明该鹅场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临床症状以腹泻为主,病理变化以肝脏肿大、淤血为主,存在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等单独感染和混合感染,发病情况复杂。  相似文献   
990.
为原核表达弓形虫的TgERP基因,参照GenBank中弓形虫GTl株的TgERP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分离的一株猫源弓形虫(TC株)的TgERP基因,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通过IPTG诱导表达蛋白,应用带His标签的重力柱纯化蛋白,采用BCA方法测定蛋白浓度,利用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并对重组蛋白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成功表达了TgERP蛋白,且蛋白以上清形式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16 ku。将纯化的重组蛋白pET-28-TgERP作为诊断抗原,初步建立了间接ELISA方法;利用间接ELISA、改良凝集试验(MAT)和间接血凝试验(IHA)3种方法分别检测472份羊、犬、猫血清样品,发现阳性率分别为1.0%、3.8%、3.4%,验证了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可区分动物感染弓形虫的途径。本研究为弓形虫病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和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