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3篇
  7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1.
结合黑龙江省2012年年度气候趋势预测结果,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对2012年农业气象年景及农事活动季节的天气气候趋势进行了分析阐述,并对可能出现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初步的估计,针对其影响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政府部门决策指导农业生产及广大农民合理安排农事生产活动提供科学参考。分析认为年景属丰年(与近5年平均比较),影响我省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有春季西部和南部部分地区的干旱、后春阶段性低温;夏季阶段性干旱、盛夏局地洪涝;秋季早霜。  相似文献   
12.
综合黑龙江省2007年短期气候预测研讨结果,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分析了2007年黑龙江省农事活动季节的天气气候趋势及农业气象年景,对可能发生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了初步估计,并分析了作物生长发育期间的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农业生产建议,为政府部门决策指挥农业生产及农民朋友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近45年积温变化及积温带的演变趋势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选取黑龙江省80个地面气象站1961-2005年≥10℃积温资料,研究黑龙江省积温变化及其引发的积温带变化和演变趋势.积温用逐日平均气温通过5日滑动平均方法计算得出,采用Mann-kendall方法进行突变检验.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近45a黑龙江省≥10℃积温呈明显增加趋势;积温的年代际变化显示出20世纪70年代略有减少、而后显著增加的变化趋势;M-K检验结果显示,积温在1993年发生突变性增加.由于黑龙江省≥10℃积温的累进增加,全省≥10℃积温带出现明显的北移和东扩,其中,第一积温带北移最明显,平均达0.5个纬距,第三积温带东扩最明显,达2个经距.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水稻孕穗期障碍型冷害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连续3d以上日均气温≤18℃为指标判定障碍型冷害,利用黑龙江省稻作区1961—2006年每年7月中-下旬逐日平均气温和水稻产量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分析水稻孕穗期障碍型冷害的发生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水稻实际单产与孕穗期障碍型冷害期间平均温度和低温持续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61—2006年,黑龙江省稻作区水稻孕穗期障碍型冷害呈现不规律的时间变化特征,共有17a发生,发生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平均气温低的年份有1964、1971、1990和2006年,20世纪80年代发生最多,为7a,20世纪90年代发生最少,为1a。研究期间,孕穗期障碍型冷害的发生频率在地域上呈现由北向南、由东向西减少的趋势,北部最多,西部最少;在同一冷害年内,孕穗期障碍型冷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冷害的发生程度在区域上表现为东部重于西部,北部重于南部。水稻实际单产与孕穗期障碍型冷害期间平均温度和低温持续时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孕穗期障碍型冷害期间平均温度每下降1℃,水稻单产降低1234.177kg/hm^2,孕穗期障碍型冷害持续时间每延长1d,水稻单产下降104.208kg/hm^2。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春季低温指数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近44年来黑龙江省春季低温指数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方法]利用1971—2014年黑龙江省80个气象站春季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资料,结合低温指数模型,通过线性回归和EOF分析等方法,对黑龙江省春季低温指数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春季低温指数呈减少趋势,1980s升温以来,低温指数明显减少;2010s极端气温的升高,低温指数明显增加。春季低温指数第1特征向量呈现一致的正变化,东南部等值线密集,由于热量条件变化多,低温指数变化较快;第2特征向量南部和西部地区为负值,其他地区为正值,时间系数正值(负值)的年份里,特征向量正值的区域低温指数增加(减少),特征向量负值的区域低温指数减少(增加)。各站点春季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1970s以来各年代呈升高的趋势,2010s有所下降且年际波动加大,春季低温指数相反。低温指数是气温的一种表现形式。春季低温指数与气温、玉米和水稻单产负相关,春季气温升高1 ℃,低温指数减少3.0 d;低温指数增加1 d,玉米和水稻产量分别下降2.67%和2.54%,极端低温事件发生将会造成减产幅度加大。[结论]研究结果不仅可为区域尺度内研究低温冷害提供基础方法,而且对进一步科学制定农作物品种布局及农作物种植北界北移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81—2016年黑龙江省玉米农业气象观测站的资料,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中≥10℃积温距平、水分亏缺指数(K_(CWDI))等指标,分别对玉米出苗~七叶期冷害、干旱进行判识,规定同一站点同一年份内冷害、干旱均有发生为两种灾害混合发生,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以数理统计方法构建积温距平、K_(CWDI)与玉米单产的关系,同时应用相对产量方法探讨两种灾害混发逆境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16年间,研究区玉米出苗~七叶期≥10℃积温距平呈增加趋势(P0.01),空间上具有北低南高的纬向特征,K_(CWDI)随时间呈波动式变化,空间上表现为西多东少的经向规律,两种灾害指标的变化对气候变暖趋势及研究区资源分布配置具有明显响应;研究期间,各站玉米出苗~七叶期冷害、干旱混合发生年数为0~10 a,研究区累计发生59 a。时间上,两种灾害混合发生呈减少趋势,1990年代中期以前为高发期,之后发生频率下降。空间分布上,两种灾害混合发生表现为由西至东减少趋势,频发区处于松嫩平原西部;玉米出苗~七叶期≥10℃积温距平、K_(CWDI)与玉米单产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或P0.01),前者为正效应影响,后者为负效应影响,表征≥10℃积温距平升高、K_(CWDI)减小,玉米产量呈升高趋势,反之呈下降趋势;玉米出苗~七叶期冷害与干旱混发逆境对玉米产量影响总体以负效应为主。  相似文献   
17.
利用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农业气象试验站产量资料和发育期资料,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资料,根据历史相邻两年关键气象因子变化引起大豆产量的丰欠指数,建立动态产量预报模型,并在已建立预报模型的基础上,以Visual Basic 6.0为计算机语言开发黑龙江省大豆产量动态预报系统。结果表明:经2011-2013年大豆产量动态预报检验,5个代表站81%的大豆预报结果丰欠趋势与实际趋势表现一致,单产预报准确率总体较好,越接近大豆成熟,预报准确率越高;经2016年业务运行,预报系统可以方便、快捷地实现对黑龙江省主产区大豆产量的动态预报。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农药对原始红松林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方法]以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选取原始红松林喷施百菌清为试验组,以未喷农药为对照,通过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多样性指数分析研究喷施农药前后土壤微生物特征变化过程.[结果]在表层和O~ 10 cm土壤层中,喷施百菌清土壤的每孔颜色平均变化率(AWCD)值只有在夏季高于未喷施百菌清土壤;在10~20 cm土壤层中,喷施百菌清土壤的AWCD值在春、夏季要高于未喷施百菌清土壤,在秋、冬季则低于未喷施过百菌清土壤.在表层土壤中,喷施百菌清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SW指数、SP指数、McIntosh指数均高于未喷施百菌清土壤;在0~10 cm土壤层中,喷施百菌清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SW指数较未喷施百菌清土壤要低,SP指数、McIntosh指数较未喷施百菌清土壤要高;在10~20 cm土壤层中,喷施百菌清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SW指数值和McIntosh指数值均较未喷施百菌清土壤要高,而SP指数值较未喷施百菌清土壤要低.[结论]试验结果为林业工作人员进行原始红松林的保护及害虫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黑龙江省2022年气候趋势预测结果,结合土壤旱涝预测模型,对2022年农业气象年景、作物生长季天气气候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对可能出现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初步预测,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政府部门统筹布局全省农业生产、农民合理安排农事生产活动提供科学参考.分析认为,2022年年景属丰年(与近5年比较),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灾...  相似文献   
20.
结合黑龙江省2010年年度气候趋势预测结果,综合考虑各种条件,对2010年农事活动季节的天气气候总趋势及农业气象年景进行了分析,并对可能出现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初步的估计。2010年降水正常,气温正常略高,生长季热量够用,总体气象条件略好于常年和去年,影响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有后春及夏初干旱、后夏阶段性低温和局地洪涝,建议2010年农业生产部署安排及防灾减灾任务以抗旱为重点,同时要做好防御洪涝及低温等灾害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